劳春燕:婚后不顾父母反对和丈夫分居,16年过去,她可曾后悔过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26 15:52 3

摘要:在央视那一方舞台上,灯光亮起,镜头聚焦,主持人便是舞台上的主角,用话语传递着世间万象、人间冷暖。劳春燕,便是这样一位在央视舞台上绽放光彩的主持人,她的故事,犹如一部充满温情与坚韧的生活长卷,既有对新闻梦想的执着追逐,又有着为了事业与家庭分居两地的别样经历,让人

在央视那一方舞台上,灯光亮起,镜头聚焦,主持人便是舞台上的主角,用话语传递着世间万象、人间冷暖。劳春燕,便是这样一位在央视舞台上绽放光彩的主持人,她的故事,犹如一部充满温情与坚韧的生活长卷,既有对新闻梦想的执着追逐,又有着为了事业与家庭分居两地的别样经历,让人不禁想要探寻,在这漫长的时光里,她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又是否有过后悔的瞬间呢?

2013 年,对于央视来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年份,而对于劳春燕而言,更是职业生涯里的重要转折点。彼时,她接替敬一丹,成为《焦点访谈》的主持人,这就好比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接力棒,要在前辈铸就的辉煌基础上继续奔跑,压力可想而知。

《焦点访谈》在观众心中,那可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宛如一座巍峨耸立的高峰,等着劳春燕去攀登、去征服。劳春燕深知这档节目的分量,它可不单单是一档普通的电视节目,而是老百姓洞察社会热点、了解世间百态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与关注。

为了能让自己更好地被观众接纳,劳春燕选择了一条最质朴却也最实在的路。每次开播前,她都会坐在书桌前,台灯昏黄的光洒在桌上,周围堆满了资料和稿纸,她全神贯注地自己动手写稿。现年 51 岁的她,提及此事时,眼神中透着一股认真劲儿,那是对这份工作发自内心的敬畏与担当。她摒弃了花里胡哨的包装,也未曾刻意去模仿前任主持人的风格,就是以最本真的自己,用那亲民的语气,讲述着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语,把一个个社会热点抽丝剥茧,呈现在观众面前。

当看到节目收视率稳稳当当,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时,劳春燕这才真正地长舒了一口气,仿佛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然而,在这节目背后光鲜亮丽的光环之下,她的生活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和丈夫长期分居两地,与儿子也是聚少离多,个中滋味,或许只有她自己才能深刻体会。

回顾过往,《中国法治报道》《东方时空》《新闻 1+1》等这些带着浓厚年代感的节目中,都曾留下劳春燕那干练的身影。她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从地方台一步步走到央视这个大舞台,凭借的正是那过硬的专业实力,如同一位披荆斩棘的行者,在新闻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印。

可这成功的背后,藏着的是 16 年漫长的两地分居生活,是与尚在襁褓中仅三个月大的儿子无奈分离的心酸过往。如今的她,已然成为央视评论类节目主持人中的佼佼者,那份从容自信,可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无数个独自在北京打拼的日日夜夜,一点点磨砺出来的。那些租房时的艰难日子,想家却又怕家人担心,只能默默咽下思念的时刻,都如同点滴养分,融入到了她如今深厚的职业素养之中。而这一切,还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时光回溯到 1972 年,在浙江绍兴,那个充满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传奇故事的地方,劳春燕呱呱坠地。那时的她,还是个爱缠着爸爸,渴望爸爸陪自己玩耍的小姑娘,任谁也想不到,多年之后,她会在央视的舞台上大放异彩,成为备受瞩目的金牌主持人。

说起劳春燕的新闻梦,父亲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她的父亲,是当地电视台的一名新闻记者,在劳春燕的记忆里,父亲总是行色匆匆,肩上扛着摄像机,手里拿着笔记本,穿梭在大街小巷,忙着去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新闻瞬间,仿佛总有忙不完的事儿,留给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

小时候的小春燕,常常嘟着小嘴,一脸委屈地抱怨:“爸爸都没时间陪我呀。” 可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有一天,小春燕无意间翻开了父亲的笔记本,那本子里密密麻麻写满了新闻稿,就在她随意浏览的时候,一行字突然映入眼帘,让她瞬间红了眼眶。那上面写着:“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我又缺席了,我很自责,希望女儿能在以后原谅我。” 那一刻,父亲在她心中的形象仿佛一下子变得无比高大,新闻工作者这个职业,也在她心里有了全新的、不一样的意义,一颗新闻梦想的种子,就此在她心底悄然种下。

不过,追梦的路途哪有一帆风顺的呢?为了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劳春燕开始疯狂地阅读各类课外书籍,一有时间就扎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可这也导致她的学习成绩受到了影响,成绩出现了波动。直到有一天夜里,父亲拖着疲惫的身子深夜回到家,看到女儿房间的台灯还亮着,那昏黄的灯光透过门缝洒在地上,父亲心里五味杂陈。

父亲轻轻推开房门,看着女儿专注读书的模样,没有丝毫责备,而是语重心长地说:“虽然读书很重要,但你现在的年龄,学业也同样重要呀,考不上好的大学,你怎么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说完,父亲拿出了几本精心挑选的书籍递给她,耐心地教导她该如何平衡学习和阅读的关系,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在父亲这份循循善诱的关爱下,劳春燕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高考时,她凭借优异的成绩,以全省第四、绍兴市文科状元的傲人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新闻系。进入大学后,她更是丝毫不敢懈怠,如鱼得水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凭借自己的勤奋与聪慧,提前三年修完学分,还顺利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了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佼佼者,也算是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

为了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她主动向复旦大学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台投递简历,应聘主持人岗位。毕业后,面对众多高薪诱人的工作机会,她却不为所动,毅然决然地选择从上海电视台最基层的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记得她第一次外出采访时,由于经验不足,状况频出,别提多窘迫了,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了父亲常说的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984 年,劳春燕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认可,被破格提拔,开始主持《今日报道》节目。曾经那个总是埋怨父亲没时间陪自己玩的小女孩,就这样,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像父亲一样的新闻工作者,而父亲那本写满父爱的笔记本,也始终如一地成为她逐梦路上最温暖、最有力的动力源泉。

谁能想到,2004 年的一场活动,就像一场奇妙的缘分安排,让两位同样优秀的文科状元相遇了,也由此谱写了一段佳话。

那时的劳春燕已经 32 岁了,父母看着女儿的婚事还没个着落,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整天愁得睡不着觉,时不时就催着她赶紧找个对象。父亲还无奈地打趣说:“干嘛把女儿培养得这么优秀,现在不仅很多人不敢追她,而且她的眼光也高啊。” 这话虽带着几分调侃,却也道出了不少高知女性在婚恋问题上遇到的尴尬处境。

就在劳春燕也为这事儿烦恼的时候,命运悄悄为她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她遇到了裘正义,这位比她大 8 岁的男士,同样有着耀眼的履历。他不仅是浙江省的文科状元,还是劳春燕的复旦师兄,一路读到了博士,在学术道路上可谓顺风顺水。当时的他,已然在《新民晚报》担任编辑部副主任、副主编,在新闻界也是颇有名气,备受同行敬重。

说来也有趣,性格截然不同的两人,初次见面却有种一见如故的奇妙感觉。裘正义常年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透着一股儒雅的书卷气,举手投足间尽显沉稳。而劳春燕呢,性格活泼好动,浑身充满了朝气与灵动。两人站在一起,就像是拼图中两块契合无比的板块,彼此互补,相得益彰。

婚后的日子,就如同都市剧里那些甜蜜的桥段一般,充满了温馨与浪漫。即便工作再忙,劳春燕也总会惦记着给丈夫做饭,下班后一头扎进厨房,系上围裙,在锅碗瓢盆间忙碌着,厨房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晚上,不管多晚,只要两人都有空,就会手牵手出门去散步,漫步在街头巷尾,路灯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他们会聊生活里的点滴趣事,分享工作中的喜怒哀乐,也会探讨读过的好书、看过的精彩电影,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

裘正义虽然平日里看着有些木讷,不太懂那些浪漫的套路,可在劳春燕生日那天,他也想给妻子一个惊喜,于是硬着头皮下厨,打算做一碗西红柿鸡蛋面。只见他在厨房里手忙脚乱的,一会儿找不到盐,一会儿又把水洒了一地,最后煮出来的面,竟成了一锅 “浆糊”。劳春燕看到这滑稽又暖心的一幕,忍不住哈哈大笑,还顽皮地把蛋糕盖在了丈夫脸上,两人看着彼此脸上沾满蛋糕的模样,笑得前仰后合,这画面也成了他们婚姻生活中最珍贵、最难忘的回忆。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2006 年,央视《中国法治报道》栏目公开招聘主持人,这个消息对于劳春燕来说,就像是远方亮起的一盏明灯,有着无法抵挡的吸引力,那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绝佳机会啊。

可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家人时,却遭到了全家人的一致反对,毕竟这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丈夫和年幼的儿子,去一个陌生的城市重新打拼,其中的艰辛和不确定性太多了。但就在这个时候,裘正义的一句话,让劳春燕既感动又自责。他说:“我们都是新闻工作者,她的心情我最能理解,我无条件地支持她。”

为了让妻子能安心北上,裘正义这个平日里从没下过厨的男人,开始认认真真地学起了做饭。他对着菜谱,一点点琢磨,从切菜的手法到炒菜的火候,每一个步骤都用心去学。厨房里,时常能看到他系着围裙,略显笨拙却又无比认真的身影。

就这样,劳春燕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路,也开启了他们长达 16 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刚到北京时,劳春燕租住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屋里的陈设很简单,和家里舒适的环境相比,条件差了不少。可她每次和家人通电话或者视频时,总是笑着说:“我在北京很好,你们别担心。”

裘正义心里牵挂着妻子,只要一有时间,就会专门跑到北京去看望她。每次去,他都会大包小包地带很多生活用品,把小小的出租屋塞得满满的。可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有时一两个月才能见上一面,而且每次相聚也就短短一两天的时间。

即便如此,他们的感情却并没有因为距离的阻隔、相聚的短暂而变得淡薄,反而在岁月的磨砺下,愈发深厚。裘正义懂劳春燕对事业的那份执着追求,因为他们本就是同一类人,都把工作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而劳春燕也深知,丈夫最欣赏的,恰恰就是这个为了理想努力奋斗、勇敢拼搏的自己。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与理解,就像一根坚韧的绳索,让他们的婚姻稳稳地经受住了分居生活的考验,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流淌着属于他们的深情故事。

来源:极燃新闻video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