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村聚谈:传承与创新之间,打造有温度的电视精品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24 10:37 4

摘要:编剧是影视创作的灵魂,剧本是连接现实与艺术的桥梁。电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社会娱乐功能,更肩负着传播文化、塑造价值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影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

潮新闻客户端 黄馨瑶 范志忠

《觉醒年代》电视剧海报 图源:觉醒年代官博

编剧是影视创作的灵魂,剧本是连接现实与艺术的桥梁。电视作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社会娱乐功能,更肩负着传播文化、塑造价值的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影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与日益多元化的观众口味等带来的挑战。

随着AI、VR、AR及后期合成等技术的发展,影视创作突破了传统拍摄的物理限制,编剧也拥有更多元的表现手段来构建更加丰富、沉浸的故事世界。同时,在跨文化传播的推动下,《甄嬛传》《三十而已》等剧集的成功“出海”,不仅增强了中国电视剧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然而,尽管中国电视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许多剧集仍面临同质化问题,大量“套路化”的内容缺乏创新,无法满足观众多样化的需求,一些制作公司在市场竞争与商业化压力下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影响了编剧的创作自由度和电视剧的品质。

在此背景下,传承与创新成为了电视创作中的关键要素。传承为作品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创新为其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二者相辅相成,在满足时代需求的同时,提升了作品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感。如何通过创新传承文化的深度与内涵,成为了当下电视剧创作的核心命题。

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并将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转化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和需求的内容,关键在于情感共鸣、时代性转化、形式创新和多元化表达。例如,电视剧《觉醒年代》剧中人物的忠诚、责任感,与当代提倡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是相通的;《我的阿勒泰》通过展示现代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反映当下社会变迁,并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与团结精神;《庆余年》将跨越时空的科幻元素与悬疑结合,为古装剧注入现代创意;《知否》和《梦华录》通过宋代茶文化及文人雅集的再现,让观众在现代语境下感知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文化传承在现代电视创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再现,也是传统美德和精神的延续。然而当下部分电视作品在文化传承方面,由于过分拘泥于传统的表现方式,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让观众产生共鸣。编剧在创作中需避免过度形式化,在作品中需保留文化精髓,同时将现代化的叙事方式与层次丰富的角色相结合,赋予传统价值观新的生命力,使其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光彩。

编剧需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在创新中结合传承并确保作品既富有时代感又保持深度与价值。随着技术创新与艺术创作相结合,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形式为电视剧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但剧本的创新仍要在确保文化根基和现实深度的前提下进行。《人民的名义》对反腐题材创新,深入挖掘了腐败现象和人性冲突;《狂飙》在警匪题材上创新,展现了人物的多重性格和道德冲突,增强了剧情的深度与现实感。然而创新过程中,编剧仍需谨慎把握创新的边界,避免过度创新而导致作品失去深度并削弱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有温度的电视精品源于编剧对基层生活的深刻洞察与感知,文学与艺术的真正力量往往蕴藏在平凡的日常与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每一位创作者的独特经历都会成为其作品的根基与生命力所在。因此,编剧应从个人生活经验、成长背景和社会实践出发汲取素材,通过生活的碎片与细节探寻人性最本真的面貌,而不是随波逐流,被程序化的创作所裹挟。只有扎根基层才能避免作品的浮夸与空洞,赋予作品独特的现实意义。

在电视剧的人物塑造方面,编剧应当避免“完美”人设,注重呈现多维度、有血肉的角色形象,丰富人物成长的层次感。而编剧在剧作中的叙事方式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我的阿勒泰》并未通过宏大的戏剧冲突推进情节,而是以小切口的叙事手法聚焦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与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生活流”呈现社会变迁对个体情感与命运的深远影响。

一部作品要打动观众,情感共鸣与社会现实的深度结合也是编剧在创作中需要考究的方面。近年来优秀的电视剧如《山海情》以生活为“根”,展现普通人的奋斗与坚韧并唤起观众对平凡生活的深切共鸣;《觉醒年代》以理想为“翼”,诗化生活并激发观众对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思考。

真正有温度的创作需平衡传承与创新二者的关系,传承不是复刻,而创新也并不等同于脱离传统。一部成功的电视作品不仅能得到观众的支持与认可,更能通过时代精神与深刻的社会洞察触动人心,激发人们对于社会、历史以及人性的深入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唯有真正富有深度与温度的剧本才能跨越时空,与观众建立持久的情感联系,成为触动时代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黄馨瑶,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范志忠,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