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童祥苓的回忆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戏曲艺术家的生活百态。1957年,这位年轻的京剧演员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是留在北京跟随马师傅继续深造,还是响应姐姐的号召前往上海发展?
童祥苓的回忆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戏曲艺术家的生活百态。1957年,这位年轻的京剧演员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面临着一个重要抉择:是留在北京跟随马师傅继续深造,还是响应姐姐的号召前往上海发展?
四姐对童家艺术的构想可谓远见卓识。她认为,要创造一个流派,绝非一人之力可成。童家七兄妹都在戏曲界,这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就像梅兰芳先生创立梅派,张君秋融合梅派程派而自成一派,艺术的发展永远需要创新。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童祥苓最终选择了上海。在上海京剧院的试演中,他连演三天好戏:《四郎探母》、《龙凤呈祥》和《击鼓骂曹》,展现了扎实的功底。当时周信芳院长给他定的月薪是350元,在那个年代,这份工资足够买一套家具了。
生活中的童祥苓也是个暖心的丈夫和父亲。当妻子兰云生产时,他细心照料,学会了换尿布、给孩子洗眼上药。寒冬里,他整夜抱着爱哭的孩子,让产妇好好休息。给孩子起名时,他没有随从家族用数字排行的传统,坚持用“童预鸣”这个独特的名字。
上海京剧院当时分成三个团,童家人都在二团。每个团都有自己的团长和艺委会,根据院里的总规划安排演出和排戏。创作室负责编剧,各团可以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编剧创作新戏。这种制度既保证了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又维持了必要的管理秩序。
回望那段岁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童家人追求艺术创新的勇气,对家庭的温情守护,以及在事业上的进取精神,都值得我们深思。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在追求事业和守护家庭之间,你会如何平衡?如果是你,会选择安稳的北京还是充满机遇的上海?对此你怎么看?
文献来源:童祥苓口述实录
来源:生活点滴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