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以运河为笔 绘时代画卷
“顺着桥头往左,是故宫、长城和全聚德烤鸭;往右是南京路上绚烂的霓虹灯和大白兔奶糖;往下是永远也吃不完的免费西瓜。”电视剧《北上》开篇即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市井风貌,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
“顺着桥头往左,是故宫、长城和全聚德烤鸭;往右是南京路上绚烂的霓虹灯和大白兔奶糖;往下是永远也吃不完的免费西瓜。”电视剧《北上》开篇即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京杭大运河沿岸独特的市井风貌,将观众瞬间拉回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
电视剧《北上》以运河沿岸一群少年从相知相伴到分离重聚的人生轨迹为脉络,以大运河文化及时代更迭为背景,描述了个人成长、时代奋斗和邻里人情的故事,旨在展现运河的百年历史变迁,以及三代人对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剧中,大运河不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动人物成长与邻里关系
作为央视一套与爱奇艺联合推出的年代剧,《北上》开局拥有不错的成绩,首播当日前三集凭借茅盾文学奖IP和实力派阵容,拿下全国收视冠军,集均收视率高达3.8%,成功接档前作《六姊妹》的高收视底盘,创下近三年剧集第一纪录,全国首播三日收视份额15%,央视第二天收视率就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花街小院里的五户人家穿梭在大运河上,在运河边跑船运、摆小摊、开饭馆、这条河孕育了一代人,运河人也用自己的生活塑造了运河文化。所有的水都会重逢,每一条河都会带我们回家,运河人终将会因为运河紧紧相连。近日,电视剧《北上》的热播,让无数人感叹
近期,根据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北上》热播,以少年成长叙事为棱镜,折射出大运河文化的多维光谱。当镜头掠过淮安花街的青砖黛瓦,跟随主人公们沿河北上,千年运河的文明密码在当代语境中渐次展开。
《北上》是一部让观众看了之后会动容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讲述运河边人们生活变迁的电视剧,更是一部深刻展现花街小院精神传承与三代人共筑运河文化的史诗巨作。
3月3日,电视剧《北上》正式登陆CCTV-1黄金档。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电视剧《北上》在CCTV1黄金档首播第二天,每集平均收视率3.826%,收视份额15.380%,两集均位列同时段各类节目收视率第一。多个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实现了热度与口碑双赢
3月16日下午,“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主持人泛泛及广大读者、剧迷相聚一堂,深入探讨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跨界交融、运河与人生的交织、运河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展望等话
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邀请《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及广大读者、剧迷等相聚一堂,探讨文学经典与影视的跨界交融、运河与人生的交织、运河精神与文化的传承与展望等话题,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感受到文
以《北上》的制作成果为例,同样是近年颇受欢迎的年代题材,启蒙影业没有选择简单的“复刻”原著,而是在尊重文学精神的基础上,做了更符合影视表达的调整。比如相较原著更具文学性的章节拼贴结构,剧集选择了更具沉浸感的线性叙事,让观众能够快速代入角色成长轨迹。总制片人张书
在当下的国剧市场上,一股年代剧的浪潮正悄然兴起,它们如同时光的信使,带领观众穿梭于岁月的长廊之中。
3月1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与影视跨界交流活动——“大运河畔话《北上》:从纸上文字到荧幕故事”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办。本次活动由首都图书馆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北上》原著作者徐则臣、电视剧总导演姚晓峰、电视剧主演涂凌、主持人泛泛及广大读者、剧迷相
白云山小柴胡与爱奇艺现实主义大剧《北上》达成深度合作,亮相《北上》24-27集中插,与广大观众共同探寻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共同见证剧中人物的成长与蜕变。
《北上》以京杭大运河为叙事脉络,讲述了一群90后少年在时代浪潮中的奋斗与抉择。白鹿饰演的夏凤华(昵称“大华子”),是运河岸边长大的“野丫头”。她顶着利落短发、戴着牙套,皮肤黝黑却眼神明亮,走路带风的姿态与仗义执言的性格,打破了传统影视剧中女性角色的柔美滤镜。
在近期影视圈中,年代剧《北上》在一众现偶中杀出重围,烟火气与厚重感直戳内心。而周海阔这一角色很快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区别于高至霆以往俊朗的形象,黑框眼镜顺毛的造型,摇身一变成为斯文又呆萌的理工男。
最近,由白鹿和欧豪主演的年代剧《北上》正在播出,要知道这部剧开播前可是对标的是《人世间》、《小巷人家》这样的品质年代剧,没想到这部剧开播后高开低走,集均播放量只有1500万左右,《小巷人家》的集均播放量达到了4347万,《北上》算是扑街了。
在电视剧《北上》中,马思艺这个角色几乎承载了所有“苦难叙事”的典型元素——被母亲抛弃、亲人离世、家庭重担、情感压抑,甚至连命运似乎都在刻意对她施以最无情的打击。她的故事线像一把锋利的刀,划开观众对“悲惨”二字的想象极限,却又让人在痛惜中见证她的坚韧与成长。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北上》改编自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以京杭大运河为背景,讲述生活在运河边的6名“90后”少年,从青涩少年到北上创业的成长历程。相比原著呈现的厚重历史底蕴,剧集选择用青春叙事包裹文化传承命题,这样做能够观众接受并认可吗?最近从这部剧亮眼的
自3月15日《北上》登陆江苏卫视,类似的文化撕裂感正从屏幕蔓延到现实:抖音"江南影视照妖镜"话题播放量破5亿,知乎"影视剧里的假江南"讨论帖下,83%投票认为北方团队根本不懂南方文化。
对住在大运河边靠水吃水的人来说,大运河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从1900到2014,一条河三代人,大运河申遗不仅是让其迎来新生契机,更是给像夏凤华、谢望和这样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建设家乡的机会。《北上》对运河文化的埋线很深很长,把浓浓乡愁和新时代精神都汇聚了起来。@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