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86年版《西游记》中,忠实呈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全过程,其中有一段重要的前情并未在剧集中展现,这一段涉及到唐僧的早年经历,泾河龙王与唐王游地府的情节。
在1986年版《西游记》中,忠实呈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全过程,其中有一段重要的前情并未在剧集中展现,这一段涉及到唐僧的早年经历,泾河龙王与唐王游地府的情节。
这一段原著中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却因其涉及阴司、地府和封建迷信等内容,最终在多次改编与拍摄中被删去。
导演杨洁在拍摄时,也因担忧这一情节会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审查问题,最终选择了删减。这一删减,不仅是对当时社会氛围的敏感反应,也掩盖了其中隐藏的复杂阴谋与深层次的主题。
泾河龙王的神秘背景
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唐僧的背景并非单纯的出家僧侣。他的父亲是唐国的唐王,而唐僧的母亲则是一个具有神秘背景的女性。唐王早年与泾河龙王有过一段特殊的交情,而这一交情在唐僧取经之前的故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泾河龙王是一位在水域神话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角色,能够掌控一方水域,甚至对地府阴司的事务有所涉足。据原著所述,唐王在某次因病临终时,泾河龙王曾将唐王引至地府,进行一番与阴司的“谈判”。而唐王的死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龙王的安排。
唐王游地府的情节
在这一段未拍摄的情节中,唐王病重临终,进入了地府。在地府,他见到了阎王及众多阴司神祇。
阎王对唐王说,既然你与泾河龙王有缘,就可以在阴司与阳间之间得到特殊的通道。唐王请求阎王能赐予自己一条“永生之路”,免去轮回之苦。阎王并未立即答应,而是提出一个条件:“若你有子嗣,愿意替你完成一项使命,你便可不死。”唐王心知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交易,然而,他并未犹豫,答应了阎王的条件。
此时,泾河龙王现身,透露唐王所生的唯一儿子——唐僧,正是这场交易的关键。唐王的使命是:让唐僧去西天取回真经,这不仅是对唐僧个人的考验,也关乎唐王自己在阴司中的未来。
阴谋与背景的复杂性
这一情节的深层含义在于,唐王的死亡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阴司所操控,唐僧被选为“棋子”,以实现某种更为复杂的政治或宗教目的。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任何涉及到死后世界、阴司和“永生”这样的内容,都会被视为“封建迷信”,而这些内容也恰恰揭示了《西游记》中看似简单的宗教故事背后隐藏的复杂的政治与人性之网。
原著中的这一情节还隐含了一层更为深刻的寓意,唐僧并非单纯的圣人形象,他的“取经”之路,背后有着强大的社会与超自然力量的推动。这一过程既是唐僧个人修行的体现,也是唐王和泾河龙王等神秘力量通过他来完成某种任务的手段。唐僧在这条路上并非完全自主,他的命运被深深束缚在天命与阴司的安排之下。
杨洁导演的删减
导演杨洁在1986年版《西游记》的拍摄中,深知这一情节的敏感性。
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关于阴司、地府的描写很容易引起宗教和意识形态上的争议,甚至可能与当时的审查制度发生冲突。因此,尽管这一情节富有哲理性,揭示了《西游记》中的深层社会、宗教和政治寓意,杨洁导演最终还是决定将其删去。
这一删减的决定在当时看来是谨慎的,但也导致了《西游记》故事中部分深层次内容的缺失。这一段没有拍摄的故事揭示了唐僧取经之路并非仅仅是一个宗教使命,它更是一个涉及复杂人性、政治权谋与阴司交易的复杂故事。
后来的改编与删减
尽管后来不同版本的《西游记》也多次尝试对这一情节进行呈现,甚至张纪中导演在2000年代的改编中也试图恢复这一情节,但都未能过审,最终依然未能完全呈现。
这一情节的删减和隐匿,也使得唐僧这一角色显得更加“纯洁”而缺少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他的“取经”仅仅是为了“普渡众生”,而非受到更复杂、更深层次的动力驱动。
唐僧取经前的故事,尤其是泾河龙王和唐王游地府的情节,揭示了《西游记》中的某些隐秘深层次内容。
这一情节的删减,是基于对当时社会环境和审查的考量,它无疑也让我们错过了对这部经典作品中复杂人性和深刻社会背景的进一步理解。
这些删减的片段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封建迷信”色彩的内容,更是关于权力、命运、宗教和人性之间错综复杂关系的隐秘寓言。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