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罪图鉴 2》剧情中存在的逻辑硬伤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4-12-16 02:09 4

摘要:在“偶像密室被害案”中,监控画面仅呈现出几个难以辨别的微小反光黑影,正常情况下,这些模糊不清且缺乏明确特征的影像,根本无法为人物画像提供足够精准的细节信息,更别提从中推断出口红这种细微物品的色号了。然而,沈翊却凭借此画出了凶手的精确模样,甚至准确说出了凶手口红

看了几集《猎罪图鉴2》,对我这种理性的观众来说,实在看不下去了。

• 主角光环过度,关键线索获取不合理:

在“偶像密室被害案”中,监控画面仅呈现出几个难以辨别的微小反光黑影,正常情况下,这些模糊不清且缺乏明确特征的影像,根本无法为人物画像提供足够精准的细节信息,更别提从中推断出口红这种细微物品的色号了。然而,沈翊却凭借此画出了凶手的精确模样,甚至准确说出了凶手口红的色号,这在现实的刑侦领域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这种超乎寻常的能力展现,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仅仅是为了凸显主角的神奇能力,让主角光环掩盖了剧情应有的逻辑推理过程。在现实中,画像师需要依据大量清晰且具有明确特征的线索,如目击者的详细描述、现场遗留的毛发、皮肤组织等痕迹来构建犯罪嫌疑人的画像,而不是从如此模糊且几乎无价值的反光黑影中获取关键信息。这使得剧情在开端就陷入了逻辑不合理的困境,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和观众的代入感。

• 线索前后脱节,对案件推动无实效:

同样是“偶像密室被害案”,前期剧情围绕着口红色号、凶手外貌等线索展开了诸多情节,似乎在引导观众这些线索将对破案起到关键作用。但在后续寻找真凶以及揭示案件真相的过程中,这些前期着重描绘的线索并没有与关键情节产生实质性的串联和推动作用。例如,推断出的口红色号并未在排查嫌疑人或者追踪凶手行踪时发挥任何作用,凶手外貌的细节特征也没有在后续的调查中成为锁定真凶的有效依据。这就仿佛这些线索只是为了前期制造悬念而设置,却未考虑到整个剧情的连贯和完整性,使得剧情发展到后期显得支离破碎,逻辑链断裂。这种线索设置的失误,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困惑,感觉被剧情前期的线索误导,进而对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产生质疑。

• 情节转折生硬刻意,缺乏合理性:

以方龄这条线索为例,警方在调查初期于其住处发现违禁品以及她与男艺人的不当关系,从这些发现来看,剧情的走向似乎是在暗示方龄有重大作案嫌疑,无论是从物证还是人物关系上,都在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方龄就是凶手这一方向。可随后剧情却毫无征兆地突然转变,方龄莫名其妙地带着警察找到所谓的“凶手”,而该“凶手”拿出的挂饰与案件毫无关联。这种强行制造的剧情转折,完全是为了增加悬疑感而不顾逻辑的合理性。在正常的刑侦逻辑中,案件的转折应该是基于新的证据出现或者对已有线索的重新解读,但此情节中的转折并非如此,只是编剧为了制造意外效果而随意编写,让观众感到突兀和困惑,破坏了剧情原本应有的流畅性和逻辑性,使得观众难以跟上剧情的节奏,也无法理解故事发展的内在逻辑。

• 配角强行降智,对比凸显主角:

在网吧纵火案中,前办案人员的能力被严重低估和弱化。对于案发现场一些显而易见的疑点,如明显被人为布置过的痕迹,像是燃烧残留物的分布不符合自然火灾的情况、现场物品的摆放存在刻意伪装的迹象等,周围目击者也提供了诸如火灾发生前有可疑人员出入且行为异常等信息,但这些办案人员统统视而不见。他们在调查过程中表现得极为草率和无能,只是为了给主角画像师沈翊留出施展才华的空间。通过这种不合理的配角降智方式来衬托主角的聪明才智,却使得整个剧情的逻辑严谨性荡然无存。在现实的刑侦工作中,办案人员通常具备专业的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不会轻易忽视这些关键的线索和疑点。这种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人物能力对比,不仅难以让观众信服故事发展的真实性,还会让观众对编剧的创作手法产生反感,降低了作品的质量和观赏性。

• 人物行为动机不明,违背常理逻辑:

像网吧纵火案的女主角,从其设定来看只是一个普通人物,没有特殊的背景或技能赋予她强大的操控能力。但在剧情中,她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控制能力,能够轻易地掌控两个男人,让他们为自己的犯罪行为服务,并且在他们坐牢后依然能够实施远程操纵,让他们在狱中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种不符合正常人物行为逻辑的设定,使得人物形象显得虚假和单薄。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很难具备如此强大的心理操控能力和影响力,而且也没有足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支撑来解释其行为。观众在观看时,会觉得整个故事充满了荒诞感,无法理解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不合理的行为,从而难以与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也对剧情的逻辑性产生严重的质疑。

• 案件设计浮夸离奇,脱离现实逻辑:

在偶像男团“闪光小队”的案件中,普通家庭出身的陈勤长期遭受队友的霸凌和虐待,甚至被逼迫吸毒,这一情节的设定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这种极端困境下的人通常会寻求各种途径摆脱困境,比如向家人、朋友或者相关机构求助,毕竟人的求生欲和对正常生活的向往是本能。但陈勤却毫无反抗地默默忍受,这与正常的人性和行为逻辑严重相悖。而且,他利用粉丝崇拜心理教唆粉丝杀人这一情节更是夸张到脱离实际。现实中粉丝与偶像之间虽然存在情感联系,但粉丝往往是基于对偶像正面形象的喜爱和认同,很难达到被轻易教唆去杀人的程度。这种过度渲染和脱离现实的案件设计,使得剧情的逻辑根基不稳,观众在观看时很难相信这样的故事能够在现实中发生,进而难以沉浸其中并认同故事的发展,破坏了整个剧集的逻辑性和可信度。

• 社会热点话题融入生硬,缺乏深度逻辑:

该剧试图将网络暴力、校园欺凌、家庭暴力等社会热点话题融入剧情,但只是简单地将这些元素作为案件的背景或者点缀,没有深入挖掘这些话题背后复杂的社会根源、人性因素以及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例如在某些涉及校园欺凌的情节中,只是简单地展示了欺凌的现象,如几个学生对另一个学生进行打骂、抢夺财物等行为,而对于欺凌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的不足还是自身心理问题等因素并没有进行深入剖析。对于被欺凌者的心理转变,从最初的害怕、无助到后期可能产生的报复心理或者抑郁情绪等也没有详细展现。学校和家庭环境在其中的影响,比如学校是否采取了有效的制止措施、家庭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关心和支持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探讨。这使得这些话题与整个剧情的融合显得生硬和表面化,无法真正触动观众的内心,引发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观众在观看时,只是看到了这些问题的表象,而没有感受到剧集通过故事传达出的深层次内涵,反而因为这种浮于表面的处理方式破坏了剧情的内在逻辑和整体的艺术感染力,使得剧集在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上都大打折扣。

来源:百影侦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