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决心》:高浓度女权预警,造成中国丈夫集体失声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3 05:02 4

摘要:《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在这几年国产电影市场能上八分的已经难能可贵,更遑论8.8分。这么高的分数是由一大批自以为是的文艺女青年,用肤浅又廉价的眼泪堆积而成。

《出走的决心》豆瓣评分8.8分,在这几年国产电影市场能上八分的已经难能可贵,更遑论8.8分。这么高的分数是由一大批自以为是的文艺女青年,用肤浅又廉价的眼泪堆积而成。

在豆瓣上有这么一条评论,一个母亲在看完电影后,说感觉李红也没那么苦。评论者阴阳怪气地说,我突然懂了这部电影拍出的意义。

我们要知道,想要全面地展现一个故事,必须要多视角对不同人物进行刻画,才能让真相浮出水面。既然是真实故事改编,我不知道编导有没有对李红原型的周围人进行深入挖掘,或只是听信李红的一面之词。

同时,李红的说法又暗合了编导本身就先入为主的女权思维,这部电影的最终呈现就是这二者之间发生了火星撞地球效应,产生了一股强大的义愤填膺却有失偏颇的威力。这部电影很像是现在的新闻事件,一再表现单方面的问题,迎合社会大众的俗见,从而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流量效果。

而网友们基本上采取一种偏听则信,将事件本身下意识地暗合上自己的处境或者经历,从而代入性地批判,要么夸上天,要么骂成狗。某种意义上讲,8.8的高分,何尝不是当下互联网极端舆论导向的评价实践!而该片编导就是这批网友的最大代言人,始作俑者。

其实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孙大勇承受的痛苦在电影中基本上轻飘飘地带过,或者根本不去表现,生硬地去套入了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刻板印象,基本上完全失真。就算是大男子主义的刻板形象,编导也不屑于去挖掘他更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孙大勇在电影中“大男子主义”的言语行为往往都是无缘由地发生,不去探讨其内心世界而单纯地表现他某种刻板行为,这种叙事手法本身就是耍流氓。

剧本把天平一再向李红倾斜,她周围的人作为陪衬,唯一意义就是积极表现他们的潇洒,而他们痛苦忍受一面要么不表现,要么一笔带过,全力反衬李红的苦难。这种倾斜在戏剧上确实能够扣人心弦,尤其是最后的离家出走,确实也赚取了廉价的眼泪,可是却削弱了电影本身应该有的艺术高度,弱化了写实性。

在一份不幸福的婚姻里,家庭分工中,没有人是潇洒的,大家都是苦涩的。有人承担经济开支,有人承担家务劳动,在贫穷的时候,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争争吵吵,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心里没有委屈?

大勇回家拿妻子撒气确实是他的不对,在现实中确实也不乏这种男人,可是,问题在于,他真的好过吗?他在外面遭的罪,在这份不幸婚姻里的苦闷,为什么不在电影中客观等量地呈现出来?人们只看到了好像一家人都是李红伺候,其他人遭的罪有谁同情?我并非要为大勇这种男人辩护,只是希望编导能够更加朴素真实地去表现一个家庭该有的群像性苦难,而非是通过一部电影,把苦难的蛋糕全部切给李红,其他人的付出变成了一堆渣渣。

我一再强调,大勇认为李红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这当然是错误的。相信倘若李红认为大勇的付出是理所应当的,大勇心里必然也不好受。但问题在于,大勇认知上的错误不能成为编导对大勇进行带有偏见色彩描述的理由。

至于说李红在女儿婚姻里扮演的角色,其实在中国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那些批判女儿的人,扪心问问自己,结婚后有没有让家里老人带孩子,再问问自己,就算是老人给带孩子,自己过的辛不辛苦?倘若有办法,难道是自己不愿意带吗?

在电影中,女儿孙晓雪的生活基本上显得格外轻松,编导似乎无意去表现他们面临的各种困境。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实这对小夫妻的生活和现实中许多人一样,房子非常逼仄粗陋,生活也非常拮据。母亲在买车时,一万多块钱年轻的夫妻二人还要商量着来,丈夫也只是一个城市打工人。生活的重压在丈夫这里明显是抗不过来的,雪儿貌似是为了不与社会脱节,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经济压力。

顺便说一句,在刻画雪儿这对夫妻生活时,编导的女权主义思维再次泛滥,同样的叙事手段,一再表现丈夫打游戏潇洒,妻子各种付出忍受。现实中却是为了房贷车贷奶粉钱,丈夫基本上每天都是加班加点地工作。在电影中的其他女性刻画也有类似的刻意倾斜的情形,如女同事本来想跳国标,结果丈夫跳国标了,她来带娃。这种刻意让男女权重失衡,造成集体性、普遍性男女对立的表达,编导的用心基本上一目了然。

李红不给女儿带孩子,认为女儿也在剥削她。那么,我请问,女儿结婚的时候,是女儿自愿结的,还是父母认为她该结婚才结的。倘若女儿自愿结婚,那么,在结婚前女儿就得想明白,婚后要不要让妈妈带孩子,自己的工作怎么办?倘若她没想明白就结,遭多大的罪都是活该。要是女儿是因为母亲催婚结的,那母亲为女儿的婚姻付出再多也是活该。

编导最后为了歌颂李红最终离家出走的喜悦,最大程度地斩获观众的同情,刻意回避了后来女儿的工作怎么样了,孩子谁带的,这种极其现实的问题。这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者来说,是个非常不好的示范,也是编导在创作过程中心虚的表现。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在戏剧节奏上是成功的,成功地调动了观众廉价的眼泪,但并没有深刻全面展现出一个中国家庭两代人的生活群像。而是把力道全部放在了李红身上,李红的塑造确实拳拳到肉,但李红的立体化全是由丈夫、女儿、外孙、女婿这些符号化的纸片人投射的阴影实现的。

一个家庭,走了谁当然都能活。只是大家伙儿过得辛苦一些,只要你心够狠。你认为别人欠你的,可是,想想,你没有亏欠别人的吗?倘若大家都像你一样潇洒去了,那么这个家庭不就分崩离析了吗?

不幸的婚姻家庭首先应该离婚,但是很多时候碍于各种现实,只能维持这样的婚姻。于是婚姻就像是股份制公司一样,为了公司实现盈利,大家必须互相妥协、忍让、付出,不能说,谁想潇洒就潇洒去,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选择了远方,谁不在负重前行。

回到那条豆瓣评论,之所以那位母亲认为李红并没有那么苦,是因为这位母亲内心清楚,她对家务的承担和付出并非是没有回报的,经济上的回馈,亲情的反哺,都能够让她甘之如饴。同样的,丈夫在外的艰辛,回家后妻子的照顾和温暖,同样也能让他甘之如饴。一家人只有彼此付出,同时要明白对方的付出,而非单纯享受对方的付出,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家庭本身是个幸福的港湾。

来源:奇异影像研习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