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个赞就背上“背叛女权”罪名?邵艺辉遭网络暴力始末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11 07:48 4

摘要:女导演邵艺辉在遭受网络舆论冲击之后,解散了影迷群,关闭了微博和豆瓣的个人账号。此事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而冲击她的,主要却也正是一群女粉丝。

女导演邵艺辉在遭受网络舆论冲击之后,解散了影迷群,关闭了微博和豆瓣的个人账号。此事最值得深思之处在于:她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而冲击她的,主要却也正是一群女粉丝。

邵艺辉一贯支持女性主义,她曾说过:“身为女性创作者,一到具备了性别意识,而且有意识的检索自己身上被塑造出来的部分,一切会有新的体验。”

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由她执导的电影《好东西》就塑造了不止一个正面的女性形象,广受好评,观众中据说8成以上都是女性。既然如此,她为何会被女粉丝冲?

此事的起因微不足道:恰逢前体操冠军吴柳芳“擦边”被封的争议事件,她给一条相关微博点赞了,那条微博中称赞吴柳芳不忍心别的孩子步自己后尘吃苦是“菩萨心肠”。

当时正有许多女性反感吴柳芳,邵艺辉此举也被解读为“背刺女权”,“打着女性主义的旗号,却暗中赞许媚男行为”。 尽管她很快取消了点赞,并解释说并非认同“擦边”,只是那条微博是夸吴柳芳善良而已。然而为时已晚,连日冲击之下,她被骂到噤声。

豆瓣“娱乐逗地组”在谈到此事时,两条最高赞都质疑邵艺辉的道德真诚:

“消费并不能带来权力。什么‘消费就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完全是消费主义的话术。美役产品,女人就是消费的主力军了,月经巾女人也是消费的主力军,为什么人家依然敢贴脸辱女?完全是因为现阶段的女人失权。本身就有观影需求的姐妹可以看看这些电影,没有观影需求的姐妹不需要为了这些打着女性主义口号的电影消费。”

“她们那个阶层潜规则那么多,早就习以为常了吧,不理解真正的女权却拍了个女权电影,这不就是笑话吗?摆明了吃这口饭来的,真当她们会为了女性谋权益吗?都能说不打拳,还想让男人上桌了。”

当然,也有人支持她,独立导演Santaku Dai在豆瓣上称赞《好东西》是“今年最独特、最旗帜鲜明、最四两拨千斤的女性主义2.0”:

围剿只是给吴柳芳点了个赞的邵艺辉,我是真的无法支持不能理解也不想坐以待毙,一个明明是在某种权力结构下被抛下的人,选择了一种讨生活的方式,另一位女性点了个赞而已,至于围追堵截、恶语相向,扣帽子到说她背叛了某个群体么?

这种情绪煽动的极端二元的对他人的臆断和定罪,再没点反对声音,都特么感觉成我们的“政治正确”了,这对么?

微博上一位ice ber谈到此事时,从舆论氛围来看,说这“真是太吓人了 ”: “ 我有种政治 不正确的感受: 在长期高压的负和博弈环境里,负担起弱势群体的期待 ,是一件极度危险的事情。 ”

当然,即便到现在这样,仍有人不罢休,讽刺邵艺辉关闭账号不过是以退为进的“装可怜”,以此博取公众同情,因为她除此之外别无更好的反击手段,但这并不能证明她之前的做法就是对的。

在关闭微博之前,邵艺辉转发了 Ricky Gervais的一句话 委婉地批评: “ 觉醒是为了让我们看清与反省自己,而不是用来审判与霸凌他人。 ”当然,这很快被视为自辩,最终只是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激起了批评者更大的怒气。

对不了解此事内情的人来看,这不过是一场好戏。微信群里谈起,有男性就半是揶揄半是轻蔑地说:“我都不知道这帮女人在吵什么。”这也是一些女性主义者为之痛心的地方:女性内部的分歧,成了旁观者眼里的笑柄。

分歧?那当然是有的。因为这原本就是非主流群体的可靠标志:正因为她们彼此隔绝,所以才不能团结起来发出一致的声音。

一直都有人说“女性是一种处境”,但实际上,女性远不止“一种处境”,不同女性的处境相去甚远,以至于她们彼此之间就分歧重重,难以达成共识。女人并不天然就是女权主义者,更不用说女权主义内部就有各派观点。

2017年1月21日,“华盛顿妇女游行”创下美国历史上单日游行人数之最,其主题原本旨在团结全体女性:“女权是人权”(“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然而很快就出现了裂痕,支持女性选择权(pro-choice)的女权主义者并不欢迎另一群支持胎儿生命权(pro-life)的“新浪潮女权主义者”,因为在前者看来,“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应该是支持堕胎的,反对堕胎的怎么能算女权主义者?

著名女性主义者Gloria Steinem:“任何认可男女平等和完全人性者,都是女性主义者。”

相比起来,吴柳芳“擦边”事件及其余波的邵艺辉噤声,都不过是“茶壶里的风波”,但这恰好具体而微地折射出国内当下看似热闹的女性背后,人们的价值立场彼此相去甚远,非但无法达成一致,而且在网络舆论场上,公共讨论令人遗憾地未能促进反思和共识,而是推动了进一步极化。

吴柳芳“擦边”原本只是一件小事,发酵到这一步,很大的原因之一,在于她戳中了不同价值立场的女性:相对保守的女性看不惯她挑战道德边界的“不检点”,“影响不好”;而女权倾向的年轻一代则痛恨她此举“媚男”。微妙之处就在这里:虽然两边都厌恶她不“自尊自重”,但她们对“自尊自重”的具体理解和诠释其实是相去甚远的。

从表面上看,对邵艺辉的挞伐只是因为她转发了一条称赞吴柳芳的微博,但问题是为何这能掀起如此巨大的声浪?这当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闲的”,而是我们社会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一个人(尤其公众人物)必须动机纯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是不可原谅的。

讽刺也可悲之处就在这里:邵艺辉如果不是一个刚推出一部女性主义电影的女性主义导演,如果不是一贯为女性主义说话,她点赞一条吴柳芳相关的微博,还不至于激起这么多的反感。想想看,如果她是一个发表厌女言论的男人,那就算做得更过分一点,别人都无法批评她伪善。

也就是说,这不仅是道德审判,而且针对“真正的女权主义者”的道德标准还远比一般人高。就像在革命团体中常见的那样,这导致了一种不断升级的内部道德净化,最终会发现没有一个人能经得起360度无死角的审视,而那些“真小人”反倒逃脱了审判。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道德圣人来要求他人的做法,不论如何,底色是一元主义,将任何差异都看作是无法容忍的偏离和错误,这不仅与女权主义的多元文化导向冲突,而且说到底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权威主义。实际上,这种不宽容的倾向,一直以来都被男权文化视为一种坚定的男性气概。

我这么说不是和稀泥:在争议是不是“真正的女权”之前,不如先承认女权内部就有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女性的不同处境,更多理解,更少攻击。真正的勇气不是攻击,而是接纳。

来源:能怎样i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