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A专访《公园》| 诠释者的影像,重要的是诗歌、石头喇叭和印尼盾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2 13:05 4

摘要:片尾Asri回到印尼的家向拍摄团队挥手拍《工寮》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带有愤怒的,它是第一部我们做的和移工相关的影片。会有怒气,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移工们在台湾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关于我们(创作者与观看者)是怎么理所当然地凝视和观看移工的苦难。这种习惯性的、典型化的、类型

原创 耐观影 耐观影IDFA专访《公园》诠释者的影像,重要的是诗歌、石头喇叭和印尼盾作者:王静怡片尾Asri回到印尼的家向拍摄团队挥手拍《工寮》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带有愤怒的,它是第一部我们做的和移工相关的影片。会有怒气,一方面当然是因为移工们在台湾的处境,另一方面是关于我们(创作者与观看者)是怎么理所当然地凝视和观看移工的苦难。这种习惯性的、典型化的、类型化的、被期待的、扁平的苦难。这种凝视下他们只是受难的小单位而已,他们不是实际存在的个体。所以《工寮》是从很大程度消化这种怒气。可是到《公园》,因为已经拍了几部和移工相关的片,怒气逐渐慢慢转移成继续探索移工生活中具有启发性的故事,或者说又看到一些不一样的面孔,可以去推进它,走一步,再推进,再走一步。《工寮》和《公园》会差很多的原因就好比,走一趟路,我们已经离开了最开始的起步点,在走进去的过程中遇到别的事情,然后继续继续拍下去。耐观影:那么最后一个问题,让我们重新回到主角们的身份区别。影片跟随的两位主角Asri和Hasan是来台湾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但他们念到的来信几乎都来自在台的印尼移工,正如他们在片中某一个场景所谈论的”台湾奖学金资助印尼留学生与印尼移工解决台湾缺失的劳动力“之间的地缘政治伦理逻辑。您是怎么设计的这两种身份读与被读的关系?苏育贤:实际的想法是想把视角放在[诠释者],我们都是诠释者,作者、评论者、艺术创作者、内容创作者,都是在诠释一个现象,编辑输出一个结论。然而在我们以往的诠释、编辑和创作的过程中,移工通常以肖像或现象的方式出现,缺乏实际的自我表述,事实上也不需要,这就是现象。这两个创作者也在片中呈现他们编辑现象的过程。《公园》与移工有关,但并不是有意想让移工们现身说法,将自己的处境拿出来展示。《公园》还是与[观看移工]有关,观看者是诗人,也是创作者,是观众。比如你刚提到的政治伦理,求学的诗人们因为移工们的存在而得到政府的奖学金。那么《公园》就是他们在诠释为他们贡献这份政治伦理额度的人的作品,也是一份诠释者的影像。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有想要传达出去的讯息,但我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想要传达什么讯息。也许他们想做一部不想传达讯息的电影,任凭观众自行摸索。—— 主角/诗人Asri— F I N —排版:周铭悦版面编辑:坤元

来源:老教师谈生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