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类纪录片的融合创新实践探索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11 11:42 4

摘要: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展现自然生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现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融合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华白海豚》等生态类纪录片为例,从融视角、融思维、融创意、融表达、融形态五个角度,分析生态

文/包茜婧

摘要: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展现自然生态、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现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融合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华白海豚》等生态类纪录片为例,从融视角、融思维、融创意、融表达、融形态五个角度,分析生态类纪录片的融合创新实践路径,旨在探讨如何通过融合创新,实现传播效果、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提升,以期为生态类纪录片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生态类纪录片;融合创新;融视角;融思维;融创意;融表达;融形态

2024年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这为更好聚焦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是增强生态意识、实践生态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2],可通过文化熏陶、舆论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全面提升公民生态素养。生态类纪录片作为当下生态文明教育与传媒领域交汇的重要实践,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忠实记录,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是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力和国际传播价值。

近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后称总台)制作推出《航拍中国》《美丽中国》《国家公园:万物共生之境》《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王国》《蔚蓝之境》等一批震撼人心、寓教于乐的生态类纪录片精品,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我国绿色发展的实践故事,多部纪录片触达多个G7、G20国家的主流媒体,向世界展现了我国绿色发展的大国担当,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成功范例。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观众的信息获取渠道日益多元化,电视大屏已难以满足当代人对于内容即时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需求;因此,生态类纪录片的融合创新之路尤为关键。在2023年和2024年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总台分别播出纪录片《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华白海豚》,这是总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深刻践行“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的重要实践,两部纪录片均收获了全网过亿的亮眼传播效果和热烈反响。《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入围第29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奖和第28届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本文将围绕《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华白海豚》两部生态类纪录片,从融视角、融思维、融创意、融表达、融形态五个角度,分析生态类纪录片的融合创新实践探索。

△秘境探访揭开生态系统之谜

一、融视角:跨越国界与学科,多维度呈现生态之美

生态类纪录片是“采用纪实拍摄的手法,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人和自然的关系为拍摄对象,以宣传生态环保为主题的绿色影像”[3]。“融视角”是指生态类纪录片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如广阔包容的国际视野和严谨客观的科学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精彩呈现生态故事。

1. 国际视野:跨国合作,展现全球生态多样性

生态类纪录片通过跨国合作,将镜头对准全球各地的生态环境,展现不同地域的生态多样性。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作为总台“一带一路”十周年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与法国第三视角制片公司联合策划制作,通过记录金丝猴的生活行为及生存环境,不仅展示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建设成果,还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架起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该片于2023年12月在法国电视五台播出的同时,CGTN纪录频道和法语频道也在多时段播出该片,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4亿用户[4]。中法两国团队的紧密合作拓宽了叙事视野,通过国际视野的碰撞与融合,不仅平衡了文化认同与差异,使得纪录片在内容呈现上更具国际性和包容性,增强了国际观众的接受度和认同感;更以国际视野将中国秦岭金丝猴“和平友爱互助”的群体生活及其繁衍生息进行故事性表达,让金丝猴这一珍稀物种成为全球观众关注的焦点,增强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与认可。

2. 科学视角:跨学科融合,深化生态理解

生态类纪录片注重科学视角的融入,通过跨学科融合来深化观众对生态的理解。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中,总台充分利用西北大学最新且权威的金丝猴理论研究成果,将这些学术成果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种跨学科融合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科学内涵,更让观众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对金丝猴的生态习性、生存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彰显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信念。同样,在《中华白海豚》中,总台也注重引入海洋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多次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中国科学院以及沿海各保护区等多家权威部门、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深度交流,以确保影片内容在丰富多元的基础上更加专业权威;通过专家的解读与科普,公众对中华白海豚这一物种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观众的生态意识与科学素养。

生态类纪录片以“融视角”丰富了叙事的层次与深度。通过科学视角展现自然生态奥秘、揭示人与自然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的同时,有效帮助受众拓宽并深化了对自然生态的认知与理解;通过生动而真实的国际视野,将中国的生态故事以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讲给世界听,提升了全球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度,展示了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为全球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启示。

△高原净土是许多纪录片创作者的秘境

二、融思维:以生态为核心,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

“融思维”在生态类纪录片中体现为一种将生态理念与人文关怀紧密结合的创作思维,它通过呈现生态系统中各物种的相互依存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深刻的情感共鸣触达观众,提升受众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1. 生态理念为核心,强化环保意识

生态类纪录片通过记录自然界的动植物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向观众展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彰显生态问题的严峻与挑战,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递自然生态环保的核心理念。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通过展示金丝猴在秦岭地区的生存状态、繁衍生息以及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使观众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于珍稀物种存续的关键作用;而《中华白海豚》则通过聚焦白海豚的成长轨迹、繁衍历程、家族兴衰等,集中呈现了它的独特、稀缺、神秘,并配合以客观环境、共生伙伴、生存危机的展现,让观众意识到海洋生态保护的必要性与急迫性。

2. 人文关怀融入叙事,深化情感共鸣

生态类纪录片通过注重人物主体作用进行深入的情感挖掘,将人文关怀融入生态叙事,让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例如,《中华白海豚》中,海豚妈妈驮着夭折宝宝游了五天的画面让观众深受感动,身受重伤却顽强活了20多年、并生下三个孩子的白海豚妈妈“豚坚强”亦令观众动容,中华白海豚的物种特点真切地被呈现在公众面前;纪录片通过讲述粤港澳大湾区为拯救中华白海豚所做的努力,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示了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长足进展,带领观众以全新视角看全球最大中华白海豚栖息地,展现了人类与白海豚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又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以“拟人化叙事”的方式,从一只金丝猴回忆自己一生的视角讲述故事,将“和平友爱”“以德服人”等人文理念融入故事线中,不仅增强了纪录片的视觉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激发了不同国家、民族观众内心深处的同频共振,使得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都能实现与自然的情感联结。

生态类纪录片以“融思维”的手法,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脆弱,以及生物物种的奇妙,更将镜头对准人类与自然的互动,通过情感共鸣来传递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递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但为观众提供了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促进了观众对生态保护重要性的深刻理解,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并积极参与维护地球家园的行动中,共同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叙事性是纪录片的核心

三、融创意:激发创意灵感,打造生态纪录片新亮点

“融创意”是强调生态类纪录片通过跨界融合、内容共创的方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元素融入纪录片创作中。这一策略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更提升了受众的观赏体验和认知深度,使生态类纪录片成为传递生态智慧、展现自然之美的重要载体。

1. 跨界融合,共融共生,创新探索传播新亮点

在两部纪录片制作过程中,主创团队除了积极融合权威的科研成果,更与总台多个部门紧密合作,并邀请多家权威部门和科研机构等数位专家共同加入纪录片正片及新媒体融合创新产品策划中,形成“一体化融合创新工作机制”。这种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纪录片的专业性和创新性,更让纪录片在小屏端更精准地传递受众感兴趣的自然生态知识。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充分运用总台融合发展中心《国内外科普内容产品典型案例分析》《科普短视频创作指南》等相关研究成果,并邀请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等相关领域专家,组织开展多场研讨会,充分调研、积极布局,探索内容转化、话题互动、受众触达等破圈规律,最终在内容创作、播传途径、影响提升等方面对纪录片进行多维立体的融合创新,打造了总台自然生态纪录片的新名片。

2. 内容共创,碰撞共融,优势互补,讲好中国故事

央视网熊猫频道作为总台动物垂类头部平台、旗舰账号,在全网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与高度的关注度;在国内外各大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上,熊猫频道凭借高质量的视频内容、丰富的互动形式以及深度的知识科普,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成为了传递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亮眼品牌。《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一体化融合创新项目组与熊猫频道进行内容共创,打造出四期“双宝茶话会”系列短视频,以优质IP扩大传播声势,该系列内容用拟人化对话的方式,对大熊猫和金丝猴进行了角色塑造,从母爱、长相、美食、恋爱四个角度介绍了金丝猴和大熊猫的生活习性。《中华白海豚》也与熊猫频道合作推出了“中国旅游日邂逅中华白海豚”的共创短视频。“双宝茶话会”系列短视频以大熊猫元素与其他动物元素相融合,巧妙融入了“茶话会”这一温馨、轻松的交流形式,通过日常生活的趣味瞬间与拟人化的互动情节,向观众传递生态保护的主旨。它不仅是中国大熊猫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也成为连接全球动物爱好者与生态保护事业的桥梁。

生态类纪录片以“融创意”的实践,不仅开创了科普内容全新的传播模式,更将生态保护理念以富含艺术感染力的方式推向新高度。这种跨界融合与内容共创的策略,不但丰富了纪录片的叙事语言和视觉表现,而且以生动有趣的互动形式连接起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纽带,拓展了受众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范围与思考框架,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明理念,助推社会向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稳步前行。

△拟人化表达可提升观众情感共鸣

四、融表达:创新叙事与影像技术,提升艺术效果

“融表达”是生态类纪录片在呈现方式创新上的重要举措,它不局限于传统叙事框架和画面呈现手法,而是巧妙地融合拟人化表达与影像技术创新两大元素,将生态故事提升至新的艺术表现高度。

1. 拟人化表达,讲述生动生态故事

拟人化表达能赋予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以人类的情感与行为特征,通过细腻的情景构建和角色塑造,使观众能够跨越物种界限,感同身受地理解动植物的生存智慧、家族关系以及面对环境挑战时的坚韧与无奈,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极大地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融合创新团队通过剧情设计,将正片中金丝猴的生活习性、繁殖特质、饮食习惯、社群关系等科普知识以碎片化形式重组并进行延展补充,在生涩的科普知识中浸润温情表达,制作出“一只川金丝猴宝宝的诞生”“我爸是美猴王”“淘气小猴历险记”“猴圈不相信眼泪”“金丝猴选美大赛”“欢迎光临金丝猴光棍群”等系列短视频;在具体呈现上注重内容的趣味性表达,选择“金丝猴的社牛攻略”“秦岭孙悟空”“秦岭金丝猴的夜生活”等短视频将川金丝猴的理毛社交等内容进行放大。其中,短视频“金丝猴大熊猫都是妈宝”,通过两个国宝的拟人化对话,向受众介绍金丝猴和大熊猫两个物种的社会关系、育儿特点、离家时间等科普知识,以“母爱”这一人类共情点,引发大量网友参与讨论,收获“母亲,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感激和报答”“母爱不分物种,母爱都是伟大的”等优质评论。系列短视频的拟人化表达实现了科普性与趣味性的有机融合,让科普“有意义”更“有意思”。

2. 影像技术创新,呈现极致生态美景

总台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理念指导下,不断探索以影像技术创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盛宴。《中华白海豚》拍摄的难点在于生活在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活动海域范围广、敏感性极强、每次出水时间仅2-3秒,而水下能见度低、珠江口海况复杂等客观因素也给拍摄带来了不少挑战。摄制组首次在海上使用总台五轴稳定陀螺仪开展水上、水下、动态、静态等多种状态的拍摄,并通过高科技交互式摄影控制系统、延时摄影、造景摄影、无人机拍摄、微距拍摄等特殊拍摄手法,精密捕捉白海豚眼神、身型、跃起姿态等细节场景,带给观众更加精致、震撼的视觉体验[5]。影像技术创新使得纪录片能捕捉到自然界中那些转瞬即逝或难以察觉的奇妙瞬间,以及生态系统内部复杂而微妙的相互作用,增强了纪录片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

生态类纪录片以“融表达”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叙事结构和艺术呈现技巧。通过理性与情感的深度交融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感,将受众与大自然的无形纽带通过短视频有形化、情感化;通过既震撼人心又细腻入微的画面,为观众带来更加直观、生动的生态体验。这种双管齐下的表达方式,使得生态故事以更加生动、直观且富有情感的形式跃然于屏幕之上,深刻地触动观众的心灵,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态的敬畏之心与保护意识。

△长江源头

五、融形态:产品矩阵联合,实现立体传播

“融形态”超越了生态类纪录片传统单一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渠道,通过跨媒介融合的方式,将纪录片内容以多样化的形态呈现给观众,大屏和小屏深度融合,从而立体式扩大纪录片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向国际社会传递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

1. 深耕大屏,衍生产品,多元素交叉丰富视听形态

社交媒体平台内容纷繁多样,极大赋予了年轻受众内容消费的选择权。与长纪录片想要突出的慢节奏治愈属性不同,《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融合创新团队从用户出发,深度挖掘纪录片正片,针对大屏优质内容高效生产,让短视频通过配音、音效、花字等新媒体包装,为受众打造耳目一新的情绪场景,以此满足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高密度情绪价值,进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了内容的情感表达并推动情节的瞬间叙事;此外,画面花字以及传播文案也采用了大量具有“网感”的表述语汇,如“种草”“吃货”“团宠”“cp”“饭搭子”“你永远可以相信”等,这些语汇营造并扩大了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用户之间共通的语义空间,增强了短视频的传播力,引发年轻受众强势围观,破圈层展现秦岭的生态保护成就。

2. 议题设置,裂变传播,交互助推全时性传播

为大力提升传播效果,总台纪录片积极运用互动议题设置的方式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例如,《中国秦岭:一只金丝猴的记忆》的22个节目相关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2.7亿,11次登上微博热搜榜单,2次上榜抖音热搜榜单,其情绪渲染、精准传播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节目预热期,通过设置“一只川金丝猴宝宝的诞生”热点事件,让网友参与到话题活动中为猴宝宝起名,同时发布“金丝猴幼崽的团宠日常”等系列创意短视频,让受众连续获得“发现感”;二是通过重要时间节点着力搭建内容矩阵,如在母亲节当日发布“金丝猴大熊猫都是妈宝”,在国际家庭日发布“金丝猴幼崽的团宠日常”,在中国旅游日发布“秦岭美食种草指南”,在“520日”发布“大熊猫金丝猴恋爱观大不同”,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发布“央视与金丝猴的独家记忆”等。这些具有关联性和延展性的短视频在精心谋划下有序发布,共同构成了纪录片融合传播的矩阵;三是短视频“秦岭孙悟空”通过双屏剪辑联动1982年制播的电视剧版《西游记》,获得孙悟空“本尊”六小龄童的转发,进而引发微博用户“爷青回”式热烈讨论。又如,《中华白海豚》热播期在各大网络平台刷屏,#纪录片中华白海豚#这一微博话题阅读量达4.7亿,让无数网友动容,直呼“要好好珍惜珠海的珍宝”;通过#白海豚妈妈驮着夭折宝宝游了5天##全球最大白海豚栖息地就在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干饭前一套小连招#等互动话题,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和情绪共鸣。

生态类纪录片以“融形态”的创新举措重塑了传播格局。不仅通过丰富融合创新产品视听形态,拓宽了纪录片的表达边界和沉浸感,还通过精细的话题设置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关切与环境议题,促进了公众意识的觉醒与讨论的深化。大屏与小屏无缝对接,挖掘了内容的深度,拓宽了传播的广度,构建了多圈层矩阵式传播格局,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和认知深度,更让受众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生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进而将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激发全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行动力。

△科学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六、结语

生态类纪录片对于强化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持续聚焦融视角、融思维、融创意、融表达、融形态五个角度,不断深化融合创新实践,生态类纪录片才能赓续提升传播效果、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和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新风尚的形成,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做新时代生态文明的参与者、实践者、见证者,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共同建设一个美丽宜居的生态家园。

(本文作者单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沙漠中的神秘湖泊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EB/OL].(2024-08-30)[2024-10-08].https://news.cctv.com/2024/08/30/ARTIzrttwy1DXAWSRY6vFtQa240830.shtml.

[2] 中国社会科学网.【理响中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EB/OL].(2024-08-27)[2024-10-08].http://www.qstheory.cn/2024-08/27/c_1130196065.htm.

[3] 李峻.自然生态类纪录片的国际传播价值与叙事策略[J].新闻潮,2024(6):7-9.

[4] 中国电视报.法国朋友你好!我是中国秦岭金丝猴![EB/OL].(2023-12-24)[2024-10-08].https://mp.weixin.qq.com/s/PDJjTkPEwTNEMZMwtHTtsg.

[5] 珠海特区报.“珠海的珍宝,要好好珍惜!”央视多频道播出,感动超多网友⋯⋯[EB/OL].(2024-05-24)[2024-10-08].https://mp.weixin.qq.com/s/4X1dInACBYQ_BtfTtC7qkw.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10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