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周采芹:40岁破产自杀,80岁红遍好莱坞,活着就有好事发生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10 23:21 3

摘要:那么,她因何去了好莱坞,又如何成为所有亚裔演员的“教母”的呢?

周采芹饰演的“贾母”

“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在美国好莱坞,周采芹是能够比拟李小龙的女人。

周采芹

1936年出生于中国的周采芹,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爱女

那么,她因何去了好莱坞,又如何成为所有亚裔演员的“教母”的呢?

这要从周采芹父母轰轰烈烈的爱情说起——

周采芹父母

1928年底,富家千金裘丽琳与戏子周信芳私奔的新闻,轰动了整个上海滩!

裘丽琳

那时,周信芳的戏场场爆满,却由于戏班子的财务制度,他自己拿不到几个钱,只能靠典当过日子。

作为上海银楼“裘天宝”的三小姐,裘丽琳果断当起了丈夫的经纪人,在当时上海的京剧演出体制中引入“七三拆账”的模式。

从此,周信芳拥有了独立结算的经济权力,通过唱戏逐渐积累财富。

周信芳与子女

两人相继生下6个子女,其中,周采芹是他们的第三个女儿。

采芹二字出自《诗经》,就是上学的意思。

周信芳夫妇与子女

在那个年代,唱戏被视作“下九流”。

因此,裘丽琳强烈反对子女继承父业,坚持将孩子们送到国外留学闯荡。

后来,周信芳这般形容妻子:

“她像母猫一样,把子女们一个个都叼走了。”

周采芹

01

1953年,17岁的周采芹也在母亲的安排下,踏上前往英国深造的旅程。

出发前,裘丽琳送给女儿一块欧米茄手表,语重心长地说:

“别像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就指望着嫁妆,它只会像磨盘一样吊在你的脖子上。女人不能依靠嫁妆,而要依靠良好的教育,因为只有学到手的学问才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

周信芳则送给女儿一本手抄的《文天祥》剧本,叮嘱道:

“你要永远记住你是一个中国人!”

周采芹

周采芹,身为周信芳之女,她的血液里流淌着对戏剧的热爱。

因此抵达伦敦后,她考取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和父亲一样走上了演艺之路。

周采芹

在校期间,周采芹戴着母亲给的珠宝、每天换一身旗袍,如同一道行走的风景线。

这让欧洲同窗们赞叹不已:

“她一定是一位高贵的东方公主!”

然而,好景不长,同学们的议论风向悄然转变:

“我们看不出艾琳·周怎么能当演员,她总是病恹恹的……”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周采芹这个时候怀孕了!

周采芹与第一任丈夫

02

1956年,20岁的周采芹,嫁给了一位姓章的华人。

两人郎才女貌,看起来极其般配,实际上问题重重。

“我们的兴奋中心有天壤之别。他受的是理工科训练,在他眼中所有与艺术有关的努力都是多余的。他的男性自尊心和传统观念使他觉得自己的老婆不应该出去工作,尤其是去剧院那种最下三滥的地方,尽管他也知道这是我到英国来的初衷。 ”

生下儿子后,丈夫对周采芹下达了“禁足令”:

“不准抛头露面,待在家里相夫教子。”

从小被母亲教导独立、一心想成为事业型女性的周采芹,怎么甘心当一只笼中鸟?

于是,周采芹选择离婚。

“我惟恐因为婚姻而失去我的那点身份。我渴望拥有自己的事业。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不能两者兼得。”

离婚后,周采芹成了一位单亲妈妈,她被迫中断学业,全身心投入到儿子布鲁斯的成长中。

然而,当布鲁斯开始学走路、开始探索这个新奇的世界时,周采芹突然觉得连在他身上的脐带被剪断了。

此刻,她恍然大悟,成为母亲之前,她首先是她自己

于是,她重返皇家戏剧学院,将儿子送到托儿所。

但每当将儿子托付给陌生人时,她的心都会如刀割般疼痛。

最终,力不从心的周采芹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把儿子交给前夫的家族抚养。

“当我的前夫离开大学以后,我就同意了让他把布鲁斯带回新加坡去,由祖母照顾。他是他们家的第一个孙子。”

周采芹与第二任丈夫彼得

1957年,周采芹在伦敦杜利巷剧院首次登台演出,陆续有了露脸的机会。

在此期间,她邂逅了一位新晋导演——彼得。

两人志趣相投,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周采芹扮演的“苏丝黄”

1959年,彼得执导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

周采芹主演“苏丝黄”,赢得了观众们的狂热追捧。

人们赞誉她为“身高一米五的炸弹”,女性们纷纷模仿她的装扮,一时间大街小巷全是穿旗袍、留长发的“苏丝黄”。

周采芹

然而,就在周采芹迎来了艺术生命的“第一春”时,她的婚姻却遭遇了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因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产生的焦感和失望在我们中间划出了鸿沟。彼得有一点疑虑症,老是怀疑身体有毛病。我们刚在一起的时候,他那边的床头上有好几瓶药,等三年后我们分手的时候,药瓶都移到我这边来了。”

周采芹

1962年底,周采芹结束了第二段婚姻。

从此,她对婚姻破执,决心不再依附于任何人。

她将重心放在了赚钱与事业上,除了演戏,还灌了自己的唱片,开始巡回演唱的旅程。

周采芹

在舞台上,周采芹收放自如,游刃有余。

每到一处演唱地点,她总是冷静地走进场,先站在话筒前等着观众静下来,和他们比耐性。

“我宁愿相信人类都是性本善,只要我自尊自重,观众就会对我作出同样的反应。这一着果然奏效了。”

这一唱便是五年,周采芹的足迹遍布全英国,名声日益显赫。

她有名到什么程度呢?

甚至伦敦动物园一头新出生的小豹子,都以她的名字命名。

周采芹

有名有钱之后,周采芹开始买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买来老房子,装修好,然后出租或卖掉。”

周采芹

那些年,周采芹的日子过得丰盛而精彩。

她一有空就四处旅行,或者在家开派对。

“我把家里的气氛搞得轻松愉快,像个舒服的沙龙。我的一大桌客人总是有说有笑,让我觉得自己是个最佳女主人,客人里有制片人、导演、演员、出版商、服装设计师、作家,还有我的前夫彼得和他的新妻子苏丝,甚至还有皇室成员。我还请过世界著名的拳王阿里来做客,他答应后我马上就打电话给肯,他赶快就和太太一起来了。”

“对我来说,那时的生活就像是在吃一盆熟透了的樱桃,我以为这种生活会永远无休止地继续下去。”

周采芹

当一切美好得如同梦境,周采芹在享受中却隐约感受到一丝不安。

“公开场合下,我像陀螺一样越转越快。和朋友们一场聚会之后,客人散尽,只剩下我一个人在宽大的房子里,拿着一杯白兰地,独自坐在客厅直到天明。”

周采芹

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经历了一场经济大衰退,40岁的周采芹也因房产投资的失利而破产。

与此同时,母亲裘丽琳去世的噩耗传来。

“我不得不接受妈妈已经不在人世的事实,我觉得我赖以生存的目标被永远地夺走了。”

母亲走了,自己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周采芹精神崩溃了。

在走投无路之际,她吞药自杀,获救后被送进精神病院。

周信芳舞台照

在精神病院,周采芹每天对着镜子精心化妆。

一天,在涂抹脂粉的时候,她突然看到了身着戏服的父亲形象。

这一刻,周采芹清醒了,忽然知道自己是谁:

“我是吃开口饭的人啊!”

周采芹弟弟周英华

05

出院后,周采芹离开英国,前往美国从头再来。

她去弟弟周英华的中餐馆“周先生”当服务员,却跟弟弟不欢而散。

因为周英华太强势了、太自负了,他命令姐姐:

“我不管你做什么,在餐馆内和餐馆外,你都必须得到我的许可!”

而周采芹也早已被生活磨练出强硬的性格,她无法接受弟弟的控制。

如果我温柔,就会死。”(If I were tender,I will die.)

没了赖以糊口的工作,周采芹一度躲进出租屋自生自灭。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母亲送给她的欧米茄手表不见了。

她疯狂地翻找,最终在家门口的垃圾桶里找到了它。

那是多日以来周采芹第一次出门,明媚的阳光洒在她脸上。

恍惚间,她似乎感受到死去的母亲在看着自己,对她说:

“你不应该白白浪费自己的生命。树干虽然被砍伤了,但大树不能死!

从这天开始,周采芹振作起来。

她去了一家旧服装店,花3块钱买了一件旧大衣,又花了1块半买了一双塑料靴子。

然后,在雨雪交加的天气里,她乘上以前最讨厌的地铁,四处去找工作。

那些日子,她做过打字员、装过信封、当过图书管理员。

这些工作无一能够做得长久,这让周采芹再次意识到自己“born for the stage”。

她是为舞台而生的!

“穿着不保暖的廉价靴子,在阴冷潮湿的冬天从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实在是件痛苦的事。看着地铁的轨道,我常想起嘉宝演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阴郁的天气,正符合电影中悲惨结尾的那场戏。然而,如果我有一丝念头要扑向铁轨的话,脑子里就会出现另外一个形象,是格雷尔·嘉逊扮演的居里夫人,那满头白发、身材瘦小的老妇人正在雷鸣般的掌声中走上领奖台。我内心深处的演员本性总让我逃脱不了对掌声的喜爱。只要我一觉得软弱,就选择扮演居里夫人。

周采芹

06

1978年,42岁的周采芹明确了生活的方向:

我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教授表演,因为这是我唯一的专长。为了能教书,我就得有学历。”

不久,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塔夫茨大学进修硕士。

这次重返校园,对她来说是艺术生命的“第二春”。

周信芳

在认真学习戏剧的过程中,周采芹越来越理解父亲周信芳对艺术的追求。

一天,她梦到了父亲,父女俩有了这样一番对话——

“演员每次上台一定要有感觉吗?”

“是的。”

“他能不能只靠技巧而取胜呢?”

没有回答。

“你知不知道有些西方人和中国人认为演戏只是一种技艺?”

沉默。

“那不只是技艺。”他然后说。

现实生活中,周信芳已于1975年去世。

“当我开始理解父亲的时候,人没了。”

但这次梦里的对话让周采芹顿悟,她可以成为像父亲那样的艺术家。

“我并不需要在其他男人身上寻找父亲的形象,他就在我的心里,只要我努力就能达到那个理想境界。我奇怪以前为什么没有这么想过,而此时此刻,我终于获得了真正的独立与自由。”

周采芹

07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1981年,45岁的周采芹,应戏剧巨匠曹禺之邀回国教书,成为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

1982年,周采芹指导学生们演出《暴风雨》,赢得了满堂彩,这是她艺术生命的“第三春”。

庆功宴上,学生们送给她一首写在卷轴上的唐诗:

“周老师,你知道吗?诗里说的就是你呀!”

那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1988年,周采芹写出自传《上海的女儿》,一经出版立即成为全球畅销书。

从此,她除了演员,又多了两个身份:

教师、作家。

1993年,57岁的周采芹主演电影《喜福会》,由此打入好莱坞,迎来了艺术生涯的“第四春”。

此后,片约纷至沓来。

2001年,65岁的周采芹获得第53届艾美奖终身成就奖。

2008年,72岁的周采芹出演新版《红楼梦》的“贾母”一角。

导演李少红之所以选择周采芹,是因为她像贾母一样——“闭上眼睛是只猫,睁开眼睛是只母豹子。

而今,88岁高龄的周采芹,依旧活跃在大荧幕上,续写着生动、饱满、彪悍、硬核、传奇的一生。

四十岁的低谷,八十岁依然会很好。

人生很长,活着就有好事发生。

用她的话说就是:

等着瞧吧。

参考书籍:《上海的女儿》——周采芹

来源:不惧孤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