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染上重病,医生让项堃准备后事,他得来偏方使妻子焕发容颜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4-12-09 19:28 4

摘要:1935年的一个清晨,王象坤带着几件行李,踏上了前往南京的长途列车。他的目的地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个梦开始的地方。列车缓缓启动,王象坤望着窗外远去的家乡景色,内心充满期待与不安。到达南京后,他在校门口停下,深吸一口气,随即决定改名为项堃。

初识艺术的启蒙

1935年的一个清晨,王象坤带着几件行李,踏上了前往南京的长途列车。他的目的地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一个梦开始的地方。列车缓缓启动,王象坤望着窗外远去的家乡景色,内心充满期待与不安。到达南京后,他在校门口停下,深吸一口气,随即决定改名为项堃。

项堃的日常学习开始了,每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早上的基础课程,教授声音的控制和身体的协调,下午则是剧本分析和角色研究。当项堃第一次在剧本课上见到曹禺,他被这位教授的气场和对艺术的严肃态度所震撼。曹禺讲课时声音洪亮,每一个观点都强调戏剧表演的真实与深度。他常说:“戏剧是生活的镜子,每一个角色都应该是血有肉、情有痕的真人。”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项堃投入到了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中。他开始学习如何分析剧本,从中挖掘角色的多维性。课堂上,曹禺会指导学生们如何根据剧本构建角色背景,让每一个动作和台词都有其深层的意义。在一次模拟演出中,项堃被分配了一个性格复杂的角色,他需要在短短几分钟内展示角色的转变。尽管初次尝试充满挑战,项堃的表现却赢得了曹禺的肯定,他鼓励项堃继续深挖角色的内在情感。

走向银幕的艺术创造

从1937年开始,项堃正式进入电影行业。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青年中国》,在剧组里,他结识了众多同行,还通过和导演、编剧的交流逐渐熟悉了电影制作的流程。从剧本阅读到分镜设计,从场景布置到镜头切换,他每一个环节都认真学习。

几十年的演艺生涯中,项堃塑造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南征北战》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重要地位。项堃在片中饰演国民党高级将领张军长。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花了大量时间研究剧本,并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历史学者交流,了解国民党军官的生活细节和心理状态。在拍摄期间,他还会向导演和其他演员请教,讨论每一场戏的细节。

在另一部电影《停战以后》中,项堃饰演的是李国卿,这个角色是一位处于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在表演时特别注重语气和肢体语言的细微变化,试图通过这些细节展现角色的内心冲突。为了更好地贴近角色,他还花时间和剧组的美术设计沟通,确认服装、发型是否符合人物背景。当影片上映后,许多观众都对他的表演感到震撼,称赞他成功地将角色的无奈和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

到了《烈火中永生》,项堃出演的徐鹏飞是一个重要的反面角色。为了避免脸谱化,他尝试通过更复杂的表情和语气展现角色的人性面。拍摄一场对峙戏时,他与饰演对手角色的演员反复排练,调整台词的节奏和力度,确保每一句话都能体现出角色的威慑力。

情感与生活的交织

项堃在拍摄《青年中国》的剧组里,第一次遇见了阮斐。她当时只是一个小角色,但她的温柔举止和认真态度让人印象深刻。阮斐在片场总是安静地候场,偶尔与同事们交流戏份,项堃注意到她对每一句台词的认真揣摩。在一次拍摄间隙,两人偶然聊起戏剧和表演,发现彼此对艺术的追求有许多相似之处。从那以后,两人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片场接触,关系逐渐拉近。

随着拍摄的继续,项堃和阮斐之间的感情也在升温。他们常常在收工后一起讨论拍戏中的趣事,或者交流对某个角色的理解。有一次,阮斐遇到一场复杂的表演,心里有些没底,项堃便主动提出陪她排练。他一遍遍地为她模拟对手戏,帮助她找到情绪的节奏和台词的最佳表达方式。这种默契和支持,让两人走得更近。后来,剧组的同事们也开始调侃他们,甚至有人戏称他们是“最佳拍档”。

不久后,项堃向阮斐表白,两人的关系正式确定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决定携手共度余生。1942年元旦,阳翰笙担任主婚人,项堃和阮斐的婚礼简单而温馨,邀请了不少剧组的同事和朋友。

然而,婚后不久,阮斐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频繁的咳嗽和高烧让她几乎无法下床。医生诊断她患上了肺病,并警告病情极其危险,甚至嘱咐项堃做好最坏的准备。项堃听后,立刻开始四处打听治疗方法。有人提到猪骨汤对肺病有一定的疗效,他便决定尝试。

从那以后,每天深夜演出结束后,项堃匆匆回家休息几个小时,天刚亮便赶往市场。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清晨的菜场里,守在猪肉摊旁,等待屠夫剔下的猪骨头。他尽量挑选新鲜的骨头,拿回家后用药材一起熬成汤,给阮斐喝。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坚持了两年多后,阮斐的身体逐渐恢复,她脸上重新泛起了健康的红晕。阮斐康复后,选择退出了舞台,专心在家照顾家庭。

艺术与牺牲的平衡

1949年,上海解放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整个城市中炸响。当时,正值蒋介石政府即将溃败,许多曾与国民政府有过联系的人都在忙着准备离开。项堃的家也未能幸免,蒋介石方面通过各种途径,向不少上海的知名人士发放了通往台湾的船票,以确保他们能够安全撤离。项堃一家也收到了这样的船票,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为在那个动荡的时刻,船票是极其珍贵的,许多人甚至花费巨资也未必能得到一张。

然而,项堃却果断地拒绝了这张船票。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尽管周围的人都在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他却决定留下来。他不愿离开这片他深爱的土地,更不想背弃自己曾为之努力的事业与理想。亲眼见证上海的解放,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这对他来说,意义远比逃往台湾更加深远。

到了1952年,项堃的家庭迎来了新的成员。这个孩子的出生让家里的氛围更加欢快。阮斐一边忙着照顾新生儿,一边继续打点家务,而项堃则更加努力工作,希望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有时候,他需要外出演戏,临行前总会反复叮嘱家里的大小事务,尤其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

尽管忙碌,项堃始终尽力兼顾事业和家庭。每逢工作间隙,他都会抽空回家,陪着妻子和孩子待上一整天。家中多了一名成员后,阮斐更显忙碌,但她从未抱怨,总是默默支持丈夫的事业。有时孩子闹腾不睡觉,项堃也会帮着哄孩子入睡,为阮斐减轻负担。

演艺生涯的荣誉与告别

1985年,项堃与胡振浩、周洁共同出演了剧情电影《奇迹的再现》,拍摄过程中,项堃与两位演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之间的默契合作,使得这部电影在拍摄时充满了很多难忘的瞬间。1988年,项堃担任了广播电影电视部电视中心的顾问。在担任顾问期间,项堃参与了多项行业政策的讨论与制定,并为后来的年轻导演和演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1991年,项堃获得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同年,项堃还获得了第3届金凤凰奖特别荣誉奖。项堃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95年,他决定亲自自编自导自演一部电视剧《东方醒狮》,并通过多方筹集资金准备拍摄。这部剧的构思宏大,涉及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项堃倾注了大量心血。然而,拍摄过程中,突如其来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和随之而来的洪水灾难,迫使这部剧的拍摄工作在完成约60%的进度时突然中断。尽管如此,项堃并没有因此气馁,他依然希望有一天能够完成这部作品,作为自己艺术生涯的一项重要遗产。

2005年,项堃终于迎来了自己艺术道路上的又一大荣耀。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授予他“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在这一刻,项堃站在领奖台上,回望过去的每一个瞬间,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2005年,项堃获得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这一天,他穿着一套整洁的中山装,神采奕奕地走上领奖台。台下坐满了老友、同行和后辈,大家的掌声久久未停。对于这个奖项,很多人都觉得实至名归。2009年,项堃因心脏病突发离世。

参考资料:[1]丁宁.边缘化的硬派气质——项堃的“十七年”表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3):44-50

来源:历史系小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