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它上了流媒体平台,原本是想借此再跟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票房惨淡的好作品,刚好又在网上刷到CHANEL香奈儿和FIRST合作的“FIRST FRAME她的一帧”单元五周年短片发布,才突然意识它也是出自这个女性单元的作品。
写在前面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不久我们写过一部院线电影,叫《但愿人长久》,是一部难得的女性题材。
最近它上了流媒体平台,原本是想借此再跟大家推荐一下这部票房惨淡的好作品,刚好又在网上刷到CHANEL香奈儿和FIRST合作的“FIRST FRAME她的一帧”单元五周年短片发布,才突然意识它也是出自这个女性单元的作品。
然后很多记忆就串起来了——我们三年前的年度十佳之一《不要再见啊,鱼花塘》也在里面,还有前段时间在一个线下放映看过后非常喜欢,想要放进今年十佳的《这个女人》也在里面。
最初很多人都觉得FIRST FRAME她的一帧只是一个商业合作下的子单元,但一年又一年高质量的入围作品,以及它对于华语女性题材的扩宽,都已经让行业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但节展和普通观众始终有一些距离,里面很多电影对于大众来说还无法看到,我们去写影评是很曲高和寡的,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找一些方法如何拉近这种距离,让更多人“吃点好的”。
这也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的目的之一,我们梳理的时候,发现这个单元的片单还有一个很有意义的地方——它产出着大量鲜明、有趣,甚至领先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关系,我们可以统称为女性书写。
这些和你看没看过电影无关,当我们聊电影里的人,聊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慢慢的,也就是在聊我们自己。
我们决定就从女性形象的角度,从中挑了部分作品聊聊其中的女性角色,以段落的形式写成了这篇文章。
正文
一
《不要再见啊,鱼花塘》
2022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年度影像
叶子
先聊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个女孩,叶子。
这是一个有点鲜见的女性形象,导演借着她的主观视角,呈现出了高纯度的坦诚,也意味着高纯度的勇敢。
叶子在爷爷去世后,陪独居的奶奶过了一个暑假,过往的记忆以家的方位为轴,萦绕叶子的生活,迟迟不散。
她固然在极具主观性的回忆和当下之间,跳进跳出,但这一设计重点不是为了强调女性在回望亲情时的哀愁与失落,更多是去还原一个女性所能有的,面对生命无常的主动性。
一方面体现在对情绪的直面上。
爷爷过世,奶奶对记忆的错乱,亲人所制造的情绪波动,以及逝去的童年所引来的感伤,叶子没有逃避或后退,而是逐渐从不适应,转变为接纳。接纳情绪的起落,也接纳记忆对自己的突袭,以梦境与想象的方式,与之共生。
她跟精精和熊孩聊天的那个梦里,精精和熊孩说都在鱼花塘做了妖怪,过着跟他们一样的生活,便是叶子为儿时认识、之后不知去处的小孩,在潜意识里补充了一个下落。
叶子午后做的那个爷爷和男孩的梦,指向初中时的自己,当时她曾幻想一个玩伴,同时指向对爷爷离去的不舍,两种情绪发生了交织,所以他们都出现了,但梦的结局是爷爷和幻想形象提出了离开,担心会影响即将进入成人世界(快要上班)的她。
可见梦境反映的并非困顿,而是她的协调与疏解。
另一方面是对时间的直面。
叶子来回穿梭在回忆和现实之间,体现的是一种自我清创,在虚幻的回望里她得以重新梳理过去跟自己的关系,最后也是通过一个梦,她独自决定了跟童年,跟爷爷告别的时间节点在哪里。
回忆在叶子这里演变成了一种私密而细腻的自问自答、自创造,我们经由这样的主观视角,感受着女性情感能量与感性创造力的充沛释放。
二
《自恶》
2021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年度入围短片
女性情绪
与其说《自恶》这部作品刻画的是一位女孩,倒不如说它绘制的其实是女孩的一种情绪:极端的亢奋与快乐,交织着特别的自卑与焦急,来回切换、相互纠缠,甚至有点双向情感障碍的感觉。
这种情绪是神经质的,也是压抑的,就像赛璐珞做出来的红色,明艳又带着灰度的瑕疵。
除了颜色,作品对于女孩情绪的表现方式,不是她的语言,她的表情,而是女孩的身体。
一面是她的自恶情绪躯体化,变成了对自己身体的厌恶。
比如她一直盯着自己的手指,指尖来回触碰,就像在和她说话一样,让她无心注意其他事情;她的指甲沿着胳膊在身体上划出长长的伤痕;甚至举着玻璃片,颤抖着伸向手腕的位置。而恋人的离开又进一步加速女孩的情绪恶化,让她在“爱与不爱”的纠葛里怀疑自我。
另一面,在女孩自恶的同时,她又在不断寻找自爱的可能。
她将自己化身成无数的小人,一边奔跑一边呼唤着自己是特别的一个,自我劝解着要我行我素。
自爱将原来伤害自己的玻璃片,变成了一池清水,小人朝着水底吐泡泡,也成了女孩留给自己的喘息。她柔和地抚摸着自己的身体,左手与右手握手言和。
从对身体的伤害,到对身体的怜爱,女孩的身体既是丑,也是美的,它放大着她的情感障碍,又倾诉她充沛的情感。
情绪,是她的秘密,她的语言,也是她的与众不同。
三
《之后的一周》
2022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特别提及
两个在漩涡里打转的女孩
这部描绘的是两个辍学的女孩,决定去广州打工的林燕婷,和已经进入了社会的黄曼如。
她们说脏话,对未来充满迷惘,会扔鱼雷报复前任,但“坏”,“叛逆”,不再作为一个刻板印象来呈现,而是作为一个既定结果,指向了背后,社会对底层女性个体命运的影响。
首先是家庭因素,林燕婷的父母重男轻女,不想供养女儿读书,优先考虑儿子,黄曼如的家庭亦是镜像设置,当黄曼如外出打工,家里连她的床铺都会拆掉,黄母听闻林燕婷辍学后,说的也是早点赚钱也好,她们班里的某某都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了。
她们的人生以及她们对人生的想象,都是被相应的重男轻女结构所困住的,她们碰到的一个抱着孩子的女同学也说,“人生就是结婚,生孩子,去世,先结婚就是先去世。”
这句尖锐的台词为这两个女性人物,或者说为困在小城之中的所有女性,铺开了残酷底色。
还有学校因素,在这样的小城,女孩决定不去高考,并不是多么被重视的事,从老师甚至不愿意听完林燕婷的话,就足以明白女孩辍学的频繁程度。
于是,女孩的人生如同一场希望渺茫的抽签,看似是自己提出的选择,实际主观因素被淡化到无限小。
对女性关系的描写,也在这个基础上拓展了更多维度。
她们作为个体的相遇和相交,首先构成了一种人生境遇的复调,黄曼如提早经历了社会的规训和残酷,说上班也一样有人管,靠工资买不起房,“广州的城中村跟地狱一样”,她是林燕婷可预见的无望的未来。
林燕婷还处于懵然无知的,对未来的天真畅想里,她不喜欢读书,不喜欢小城的生活,她是黄曼如的曾经。
同时这些女性如同命运共同体的联结,也跳脱了常规的情谊束缚。
两个女孩关心彼此的遭遇,也都说要帮忙报复辜负她们的前男友,包括女孩们在服装店也跟女老板交心聊天,女老板最后给予了她们真诚的祝福。
这样的情感显然有别于任何一种情谊,它更像是让她们敢于走向未知、走向不确定性的能量源,带着沉甸甸的重量。
片子背后还有作者,比如陆晓浩在获得FF奖项后,给了他更大的决心,还有CHANEL香奈儿支持的奖金,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进入了下一部电影《夏日终曲》的创作,完成了第二部长片的拍摄。
四
《缠》
2024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短帧荐选
母女关系
这里要聊的“她”有些特别,不是一个具体的女性形象,而是一撮头发。
这撮头发连接了一个女孩的当下,和她的童年。
妈妈轻轻拨开女孩额头上的头发,又一撮一撮地梳着女孩的头发,最后紧紧地缠绕成两条辫子,让女孩的头上不留一根零散的碎发。
女孩的头发变得如要求一般的牢固与平整,却一直忍受着头发的紧绷与痛楚。
就像女儿和妈妈的关系一样。
越来越紧绷的头发,在女孩的头顶上割出一条血色的发缝。发缝就像一条河流,将女孩和妈妈隔在两岸。
于是这撮头发,又连接起女孩疼痛的成长与迷茫的亲密关系。
女孩越想往前走,就越感觉到妈妈在身后,用一根又一根的头发将自己一点一点地扯散。但她走得越远,与外界世界接触得越多,又越想重新回到妈妈的身边。
妈妈拉扯着头发,将女孩的身体切割得七零八落;可妈妈对女孩头发的爱抚,又令头发如脐带一般,将女孩与妈妈缠绕在子宫里,彼此交换着“我即是你”的谜语。
这撮头发,原来是一段缠绕的母女关系,隐隐投射着千千万万个的女性形象,以及女性之间隐晦的、私密的、矛盾的爱与纠葛。
五
《长冬》
2024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特别提及
一位隐忍着丧女之痛的母亲
《长冬》里的李咏梅,从中国远道而来纽约,寻找失踪的女儿。
她的长冬,更像是万里冰川溶解之前毫无停息征兆的暗流涌动,隐忍、沉闷,递进式迸发着分娩之前的阵痛。
李咏梅的特别,在于作品并没有过于依赖她的痛苦与坚守来讨论传统的母爱议题,而是将她作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情感主体,让她诉说自己如何面对女儿的失去。
于是,她失去女儿后的心理状态,外化成了这一场属于李咏梅的“诉说”行为。
这场诉说始于她的停顿。比如她看到最后一件遗物时,双手隔着透明袋摸了摸里面的蓝色耳环,停顿下来。
又经过反复的抗拒。她告诉警方这不是女儿的遗物,一次又一次拒绝接听警方的电话。
一直到漫长的等候。她反复播放女儿留下来的语音信息;以及寻人启事贴完了,又让女儿室友帮忙打印新的一沓,她继续冒着冬雪上街张贴
这一场“诉说”的原点,是她拒绝认领尸体时那一句坚定的“我是她妈妈,没人比我更清楚”;而她的坚定又无比的脆弱,因为在法医打开尸袋拉链那一刻,李咏梅的背影就颤抖起来。
所以这其实是她给自己造的暂时的铠甲。她早就触碰到了答案,只是选择了另一项自己相信是对的回答,从而开启了这一场属于李咏梅自己的寻找仪式。
她不再是寻找女儿,而是寻找自己继续活着的意义。
六
《永无止境》
2024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年度影像
多重女性身份
《永无止境》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张伟丽,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
但它拍的并不是张伟丽夺冠的成功,而是张伟丽在成为冠军后的失败。
在张伟丽夺得UFC草量级世界冠军后不久,纪录片就给我们看张伟丽在拉斯韦加斯输给了美国选手Rose,而且是被对手快速打倒输掉了金腰带。
因为对“失败”的言说,张伟丽得以褪去象征绝对力量的外衣,在这部纪录片里向公众展现着她个人的,也是少有的柔软、痛苦、压抑与脆弱。
比如这场比赛结束之后,她随即就跟母亲打电话哭诉,一边说着“太快了”,一边抹着自己的眼泪。
而且张伟丽的流泪不止这一次,后面因为团队里出现矛盾,和教练蔡哥产生分歧,她也会难过,在一旁抹着眼泪,诉说自己的诉求。
除了这里比赛上的、职业上的难受,她在生活里也有很多敏感脆弱的时刻。
比如精心照料的狗狗Miu丢了,得知大家瞒着她又养了新狗狗后她生气又难过,当回到家见到神似Miu的五一,她还是哭了。这些脆弱与温柔,还表现在她在路上捡到一只小鸟,用针管小心翼翼地喂养它,还一直担心喂得够不够。
在这些瞬间里,张伟丽不再仅仅是一个职业运动员,她重新拥有了作为普通女性的身份,展现着她的刚毅,以及她的柔软。
与此同时,她每天又承受着女性、普通人、职业运动员多重身份交叉的压力与痛处。
在比赛前的每一次降重,对她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命。因为日复一日的训练,分析,她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活得像个机器。
而且在历经比赛失败后,她和团队又重新寻找突破。一边是强调“日积月累”的中式训练方法,打10拳不同于打100拳的经验,在张伟丽身后穷追不舍;一边又是“少即多”的美式训练,要她解放身体,诠释经验。
这些不同的方式、观念、思想,成了张伟丽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各种声音,迫使她不得不寻找自己的方法。
对于张伟丽来说,从接受困境到摆脱困境再到超脱困境,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人生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又正是她在困境中的“失败”,让我们看到了她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另外,还想提到里面一位女性,是张伟丽的母亲,一位留着短发的女性。
她几乎都出现在交叉剪辑片段,就像成了与张伟丽连接的另一部分。
当张伟丽输掉比赛给母亲打电话时,电话那端的母亲一个劲地安慰她。而镜头一转,母亲挂掉电话后才默默叹气,皱着眉头,说自己其实很想让女儿退役,不再那么辛苦。
母亲与父亲不同,她没有在女儿比赛时守在电视机前,而是选择回到卧室静默祈祷,一直闭着眼睛。
女儿越激烈,母亲越宁静,这似乎也是一场对她而言的永无止境。
七
《这个女人》
2023年“FIRST FRAME她的一帧”·年度影像
直面自身欲望的女人
这部片子的伪纪录片形式,已经很直观地作用于女主这个非传统女性人物,它描述了一场似真似假的个体境遇。
它试图让我们相信这个女人灵动的个性、在婚姻和母职里穿梭,寻找并满足自己欲望,都是真的,但它又想让我们意识到,里面充满不确定性,因为观众不是旁观者,观众是决定了真假的人。
我们如果能够为女性松绑,接受一个更自由的女人存在,那也许一切会成真,是好的开始;如果我们拒绝相信,反对女性的选择,那一切就是假的,她只能活在虚拟之中。
在这个微妙的前提上,女主贝贝的形象,是在脱离“妻子、母亲、出轨者、情人”这类的片面身份,回到“一个女人”的完整主体身份。
她为丈夫生了孩子,肩负着家庭的责任,又在婚姻中出轨,不断地结束或开始一段情感关系,这些都是以不受束缚的状态,周旋于世俗规训与个人欲望之间。
更微妙的是,这并不是理想化的呈现,也并不是对现实和虚拟作简单的性别对调处理,相反,更突出了女性困境里性别的重量。
她一开始就自述说,她很讨厌成为一个标准的老婆,但她就是一个标准的老婆。包括她在家里也确实呈现着她传统的一面,炒菜烧饭,照顾小孩,设法去看望外婆,同时她也会说,在外面工作的时候不太会想到小孩,而且她觉得家庭跟追求爱情不冲突。
贝贝的复杂性就在于,你如何评价她,就取决于你是否承认,人的欲望时刻在流动,承认自我诉求跟婚姻制度的冲突和困顿,承认女性在母职上被迫承担了更多的社会期待。
因此“这个女人”,既肩负着复杂的女性问题,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解法本身——像贝贝这样兼顾自由与社会期待必定很难,但至少我们自己可以先对女性少些苛责,让倾斜的性别天平慢慢归位。
从一个穿梭梦,记忆,与现实的女孩,到一缕投射母女关系的头发,再到这个游走在婚姻制度与自由之间的女人,每个女性形象千差万别,但又都有着一个共性,就是我们与她们的距离格外亲近,作为观众的我们并不完全是观者,她们也并不完全是角色。
我们和她们,更像是分处于一道长桥的两端,都在努力靠近对方,理解对方,乃至超越对方,让关于女性的混沌处境越来越清晰,让灰暗私密部分得以被照见,在这样的融汇交错里,寻找更多平等与自由的可能。
这道连接的桥,就是影像,是电影媒介,而支撑这道桥存在的,是观众,和更多不懈于致力书写“她们”创作者。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在创作机会上的局限性往往被忽视,边缘创作者的声音常常被隔绝在外,难以加入大众视野。
FIRST携手CHANEL香奈儿自2021年发起的FIRST FRAME她的一帧单元,便是为这样的缺口而生,将焦点锁定在电影中的“一帧”,电影胶片中最小单位的单幅影像画面,不设限,着意于破除刻板与窠臼,鼓励华语新生代电影人的多元性创作,一帧一帧地丰富失落的女性形象,拓展关于女性的时代印记。
FF单元出现的这5年,很多好的转变发生了,且还在继续发生,有的关于「身份」,FF单元汇聚了362部长片、1846部短片、1900多位导演,共有45部作品入围,而在2025年,女性导演的报名数量首次超过男性,达到了399位,占比超过50%。越来越多女性切换了身份,把讲述女性故事的权力握在自己手里。
这些数据带来的更实际的现实变化是,更多年轻的电影人站上了舞台,例如今年拿到了年度影像的《姐姐的死因》导演王国帆,02年出生,今年23岁,他对世界的张望已经有了回应,还有去往更高处的可能性。
这背后离不开FF单元对青年创作群体的支持,CHANEL香奈儿对FIRST所倡导的电影未来发展的鼓励,ta们都在实际推动电影人才代际的发展及更迭。
还有的变化关于「可能性」,越来越多超脱常规的女性书写被实现了,越来越多同而不同的女性形象出现了,就比如我们今天写的五周年这一届里,既有《永无止境》里对张伟丽复杂身份的凸显,也有《之后的一周》里对辍学县城女性生态的观照,都是对女性本体存在的「看见」,对更多女性处境的体认。
从长远来看,FIRST与CHANEL香奈儿的长期合作,拓展了电影节公共价值的叙事维度,呈现出顶级商业品牌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愿景,既为创作者提供实际支持,也在触动作为观众的你我,以观看作品的方式,更新看待女性的视角。我们都在共同重建对女性叙事的想象和理解。
所幸,无论是创作者还是你我,都在抬头向前,行步不息。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