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事,你说它荒唐,它却真的发生了。一个医生,为了上一线救人,居然把手榴弹当作通行证——这是电影里的桥段吧?但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姑娘,不合常理。不合规则。可你要说她莽撞,她又正义得让所有人无话可说。这年头,谁不图个安稳?可刘亚玲偏偏不,这一生她都“认死理”——只
刘亚玲:她用手榴弹当通行证,挡不住她去救人的心
有些事,你说它荒唐,它却真的发生了。一个医生,为了上一线救人,居然把手榴弹当作通行证——这是电影里的桥段吧?但偏偏就有这么一个姑娘,不合常理。不合规则。可你要说她莽撞,她又正义得让所有人无话可说。这年头,谁不图个安稳?可刘亚玲偏偏不,这一生她都“认死理”——只要有人等着被救,她就不肯原地不动。
那年是1986年,云南老山前线,枪炮声还在空气里游荡。刘亚玲一身医生服,在阵地入口满脸汗水地被哨兵拦下,问她:通行证呢?普通人要么原路折返,要么好言相劝。可她不是——她从兜里摸出来一枚手榴弹,也没说什么狠话,就是那句话,“不让我过去,要么我就死在这。”那眼神很冷静,也很倔强。小伙子一下愣住,谁见过这么狠的女医生?可是她那神情,就是个铁了心的,没法劝。最后哨兵还是让她过了——那一刻,大约他也觉得,没人能拦住这种人。
刘亚玲小时候家里没什么特别,父母都是老实人。她自己倒不太安分,从小就不怕脏不怕累,书是随身带,野花也会随手采。19岁那年,她从著名医科大学毕业,家里人都觉得这下姑娘有出息了,说不定以后进大医院,光鲜亮丽。可她才不稀罕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她想去前线,呆在最危险的地方,救那些“一眨眼就可能死掉的人”。
领导一听她的申请,跟家长似的,又劝又拦:“你这么聪明,干嘛往前线钻?现在国家要人才,你能为国家干点长远的事。”刘亚玲就不买账,她说,“医生不是在后方坐着治病的。人都在死,我不去,有什么用?”她一点都不怕死,反而怕“闲着没事干”。
父母也拦不住。后来家里想了想——这丫头从小就是这样的脾气,就算死磕,也要让她自己走一遭。最后他们只嘱咐一句:“你别冲动。”刘亚玲笑了,她说:“我有分寸。”
到了67医院,刘亚玲第一次见到“真正受伤的人”。不是课本里的一排数据,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还在流血的青年和中年人。有的直接昏迷过去,有的半夜惊醒。她第一次意识到,战争带来的不只是断臂残肢,还有睡不着觉的痛苦和无助。伤员们常常睁着眼等死,一点点希望都抓不住。
信息量大,场面震撼,她也不是不害怕。她有时半夜醒来,不是因为自己受惊,而是听到别人梦里哭。可她的手一直没停。一天的手术下来,手麻得连饭都不想吃。可是刚躺下,就有新的伤员送来,她又是一口气爬起来……
有一次她去烈士陵园散心,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将军,站在墓旁掉眼泪。她站在后面愣了好久,其实想上去说点安慰的话,可到底什么都没说出来。后来看那老将军太累了,走路都打晃,她就默默过去扶了一下。一路上,老将军念叨着“白发人送黑发人”,讲到自家儿子,讲到战友,只剩下一些腰带子、鸽子哨、旧照片带回去给家里人当念想。有人死的时候,连骨头都不留。刘亚玲心里又重了几分,那天夜里,她坐在宿舍椅子上,翻来覆去,把自己想说的话写进了一封申请——她要去一线抢救,那才有意义。
可惜上级依然铁心不同意。她不服气,一有空就递申请。七次上书,七次被驳。人到了这个份上,还是得绕道。她拿了个“探亲假”,一声不吭,收拾了换洗衣服,带上止血钳和手术刀,还有那枚“光荣弹”,一头扎进了老山阵地。
前线其实远比她想象的要危险。冷枪地雷都有,猫耳洞里湿气和虫子多得要命。女生住进一群男人里,本来就是稀奇事。大家都好奇她怎么坚持得下来,可她不声不响,所有人都在,她一样干活。伤员的伤她一刻不停地处理。她说:“我选了这条路,就得撑到底。”
没过两天,来了个重伤员徐良。肢体动脉中弹,大量失血。从猫耳洞到团救护所,路陡又难走。刘亚玲一边抢救,一边跟着伤员队伍连夜下山。腿被荆棘划破,膝盖都磨烂,但她一句抱怨都没有。最后徐良保住了命,虽然落下残疾。可这事对刘亚玲来说,其实天天都在上演。她后来自己说:“能救一个,是一个。”
前线生活并不全是苦闷。有一天来了个女摄影师梁子,比她还要有主意。说是来做专访,刘亚玲一口回绝。梁子脾气也冲,死活不走,天天在战地跟着她拍,说:“你不配合,我看你总能拍出来。”刘亚玲本来心里烦,后来两人越聊越投缘。一次夜里,她实在睡不着,问梁子:“你到底为啥这么执着?”梁子头也不抬:“有人不记得他们的名字,我至少能拍下来,他们曾经活过。”
两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是值得的事。那天之后,刘亚玲才第一次点头:“找时间,你专访我吧。”梁子惊讶得坐起来,她又说:“明天吧,今天先睡觉。”梁子自信满满,“我本来也没组织,自己跑来的。”刘亚玲咧嘴一笑:“你跟我还真像。”
假期原定一个月,结果刘亚玲在阵地一待就是七十二天。医院催了无数遍,她才不情愿地下了山。回去后老领导气得发抖,让她写检查。她写得一副“我就是不服”的样子,结果检查变成了处分。可没多久,她的事迹就被梁子的报道搬上了解放军报,年轻女医生成了前线英雄,处分还没撤,荣誉却成了“全国皆知”。
没多久,部队又来了新的作战——“蓝剑B计划”。刘亚玲心里又痒,偷偷溜出医院,借了熟人的顺风车,再次跑回猫耳洞。战争更凶险,她连续抢救了几十个伤员,累到连水都懒得喝,有时小憩也全靠战友搀着。她被枪伤过,首长一度下令:“不准她上前线。”可她性子拗,偷偷塞了光荣弹到口袋,冲着哨兵:“不让我过,我就死在这。”
谁都明白,这种人拦不住。她总共六次去一线,三次都是偷偷跑的。十四个阵地,她四次亲历出击。救了超过一百三十个战士,荣获了一等功勋章。“战地女神”的名号,全军都认。
战争结束后,刘亚玲回到城市,有了稳定的医生工作,可她还是觉得那些“被看得起的岗位”没什么意思。她用攒下的钱,回家乡盖了一座丰京医院。挂号费一直很低,没人因为钱治不好病,也没有过医患冲突。“最美乡村医生”,她自己觉得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身份。疫情那年,她又带人做物资生产,还是个“主心骨”。
你说,什么人才是英雄?是端着枪的战士,还是把手术刀藏在衣领里的姑娘?刘亚玲不太会炫耀,但她救过的人,都记得她。我们有时候会羡慕这种人,他们好像一刻都不怕死,也不怕麻烦。但她其实很简单——死和生都碰过多次,要救的人在前面,别的都没那么重要。
有些人的执着,你拦都拦不住。你说她“战地女神”也好,说她倔也罢。她一直都没换过目标——要让需要救助的人能够活着回家,仅此而已。
你我普通人,遇到坎儿,大多会躲着走。可生活总有人,偏偏往难处里蹚。是不是该问一句,如果下一次我们也遇到需救之人,会不会像刘亚玲一样,不用通行证,也不怕规矩,只凭一颗不愿放弃的心,就往前走?
来源:沙堤上观潮的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