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偏偏凭着一副“接地气的脸”,以及那种一步三晃的独特走路姿势,硬生生在中年成了“叔圈顶流”。
说句实在话,娱乐圈里能像张嘉译这样走出来的演员,真不多。
他不是帅到一眼惊艳的小鲜肉,也没赶上流量时代的红利。
偏偏凭着一副“接地气的脸”,以及那种一步三晃的独特走路姿势,硬生生在中年成了“叔圈顶流”。
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被网友拿来调侃的走路姿势,其实背后是病痛。
而张嘉译也因此改了艺名——“译”改成“益”,图个身体健康。说白了,这不仅是对观众的一个交代,更是他对自己未来的一点祈愿。
张嘉译本名张小童,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和文艺不搭边。按理说,他应该走的是一条再寻常不过的人生路。
偏偏在17岁那年,北京电影学院来西安招生。他本来就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去考,结果还真让他考上了。
问题是,他既没有才艺也不算俊朗,和同龄人一比,完全没有优势。上学期间,跑龙套的机会都不多。最后只能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
在厂里,他一干就是十年。因为长相不够“时髦”,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演“孩儿他爸”。更惨的是,没替身的时候,他得亲自上,往地上一摔就是几十遍。
年轻时候只想着拼命演戏,身体的损耗被硬生生忽略。那会儿谁也没想到,就是那时留下的隐患,后来演变成了折磨他半生的强直性脊柱炎。
在厂里混了十年,张嘉译才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这辈子就要被困在跑龙套里了。
于是他咬咬牙去了北京,开始北漂。
那几年特别难。地下室、馒头、龙套,这是所有北漂演员的标配。他几乎要熬不下去的时候,遇到了贵人——影视投资人杜珺的父亲。
杜父觉得他有潜力,给了机会,让他参演了《澳门儿女》,也让他认识了杜珺。
两人合作、相识、恋爱,再加上杜父的撮合,很快结了婚。张嘉译也从那部戏开始,逐渐脱离了“背景板”的命运。
可是,资源和婚姻往往很难兼得。事业起步后,他和杜珺聚少离多。最后杜珺公开说“张嘉译能有今天,全靠我爸”,一句话直接把他扣成“软饭男”。
自尊心极强的张嘉译哪里受得了这种刺,干脆选择离婚。
离婚后,他并没有沉下去,反而越来越拼。
2008年,滕华涛导演找到他,让他出演《蜗居》里的宋思明。那部剧一播,直接火遍全国,张嘉译也成了“叔圈硬汉”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他在片场遇到了王海燕。
最开始,两人差点因为改台词闹翻。张嘉译为了剧情提议修改王海燕的词,却不知道她为了那几句准备了整整一夜。王海燕心里不是滋味,但张嘉译后来主动道歉,两人渐渐走近。
王海燕那时早已是奖项加身的实力派,身价不低于24亿。而张嘉译虽然有点名气,但跟她比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这次,他遇到了真正懂他的人。王海燕愿意在背后默默支持,他的事业才能在之后几年一路开挂。
2012年可以说是张嘉译的“元年”。
凭借《悬崖》,他一举拿下华表奖和飞天奖的优秀男演员。
那一年,他的作品还有《心术》《沉浮》《营盘镇警事》,每一部都叫好又叫座。
自此以后,张嘉译成了荧屏常客。《一仆二主》《急诊科医生》《白鹿原》《少年派》……从正剧到现代剧,他几乎没有短板。
荧屏上,他是观众心里稳重可靠的硬汉。
但现实里,他的身体却在被一点点掏空。
强直性脊柱炎,这个名字听起来陌生,但患者的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每次发作,腰背就像被铁钳夹住一样,直不起来,疼得满身冒汗。
张嘉译早些年还咬牙坚持,每天早晚用热水冲脊柱,才稍微舒服一点。可随着年纪增长,病情加重,连站直都成了奢望。
观众以为他走路带风,是刻意营造的“霸气”。但实际上,那是病痛逼出来的姿态。
前几年,还有人在海南偶遇他,一头白发,面容憔悴,身体微微弯着。曾经的“叔圈顶流”,走起路来已显得吃力。
从西安小伙到北漂龙套,再到叔圈顶流,张嘉译拿过奖,赚过钱,也算过上了别人艳羡的生活。
可命运就是这么讽刺:钱可以挣,名可以要,但身体一旦垮了,一切都要打折。
强直性脊柱炎像一根钉子,钉在了他整个人生的后半场。你看他得奖时意气风发,其实后台换衣服的时候,腰早已直不起来;你看他拍戏时气场全开,其实收工后只能靠热水缓解疼痛。
这就是残酷现实。有人说过一句话——“命运从不亏欠,它只是换个方式收回。”张嘉译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注脚。
55岁的张嘉译,已经很少站在台前。可他并没有离开演艺圈,而是转到幕后,用另一种方式坚持热爱的事业。
观众怀念他的角色,他却每天要和“不死癌症”赛跑。
名声有了,财富有了,但能不能无痛地走几步路,才是他最奢侈的愿望。
所以,别再说什么“钱再多有什么用”,现实就是这么赤裸: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解决不了病痛。
张嘉译的故事敲响了一记警钟——身体,才是人生最硬的底牌。
愿他能在病痛之外,继续拍戏、继续生活,哪怕步子慢一点,也能走得更久一点。
来源:文史书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