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问,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财富,有人会说是地位,还有人认为是知识。但如果所有这些你都有了,还会不会觉得人生缺憾?相声名家郭德纲就是一个经典的矛盾范例——他一手缔造了德云社,让中国的传统艺术真正走向舞台复兴,如今更是家产颇丰,被无数人奉为偶像。但即便
【引言】
如果你问,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有人会说是财富,有人会说是地位,还有人认为是知识。但如果所有这些你都有了,还会不会觉得人生缺憾?相声名家郭德纲就是一个经典的矛盾范例——他一手缔造了德云社,让中国的传统艺术真正走向舞台复兴,如今更是家产颇丰,被无数人奉为偶像。但即便如此,这位站在巅峰的大师却依然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学历,曾是我一生的遗憾。”这种发自内心的坦诚,不禁让人好奇:一个拥有名望、财富、粉丝的全能艺人,真的会为文化背景而遗憾吗?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第一高潮】
近日,一段郭德纲接待台湾电视制作人王伟忠的视频在网络上热传。视频中,王伟忠特意长途跋涉,从台北来到了天津,拜访郭德纲在当地的徽派园林式住所。而郭德纲嘛,先不说他的家多“壕”,光是院子的门口两尊威武严肃的石像,就让人觉得这不是一般人的宅邸。更甭提院子里绿意盎然的景致,小桥流水配上几座四角亭,仿佛把江南园林缩小搬进了北方的大城市里。
王伟忠拎着一盘兰花和一瓶老酒,走进由红木家具装点的中式会客厅。坐下后,两人聊得不亦乐乎。古色古香的环境和双方随意的谈话形成鲜明对比,而郭德纲也在这场闲聊中不时自嘲,说自己虽然有豪宅有地位,可还是没办法弥补早年没好好念书的“硬伤”。这话一出来,王伟忠顿时有些错愕的笑了,忍不住说:“哪有人这么成功了,还在纠结这事!”可见,其实郭德纲的“遗憾”,并不像玩笑那样轻描淡写。
【发展过程】
从郭德纲的经历来看,他的成功无疑是一场“草根逆袭”的经典大片。七岁学评书,九岁练相声,仿佛命运早早地将他推向传统文化这条路。然而,年轻时的他也并非一帆风顺。90年代,相声市场几乎都要“灭绝”了,郭德纲不得不转学唱戏。而且那会儿,他一个非科班“票友”出身的人,不仅要吃得了苦,还得唱得过专业演员——五六年时间唱了三百多场戏,这种拼劲是普通人很难想象的。
直到2003年,“德云社”正式挂牌,郭德纲才算是打响了传统文化复兴的第一枪。但即便是在迎来辉煌期之后,他依旧保持了一种“见缝插针”的学习态度。他当时说:“过去没条件读书,现在想再抓紧补文化底子。”那几年,他不止一次被拍到带着一堆书到处跑,甚至专门腾出一间书房,用来读书、研习字画。虽然书法和国画都是自学,但他经常笑说:“哪怕写得不咋样,总有人愿意要,一看名字值俩钱儿。”这样的幽默,既是调侃,也是他的一种执拗——文化底蕴不光是为了别人看,更是为了“充实自己”。
不过,有人对郭德纲“念书无用论”的日常调侃保持质疑。他真的觉得学历不重要吗?其实不然,从这次视频中他提到多次尝试培养兴趣爱好、不辍学习来看,他对文化的追求从没停止过。接触过这位相声大家的人都知道,他的幽默背后,是一种对传统艺术和文化复兴的深刻信仰。
【第一低潮】
然而,反观郭德纲过去的经历,也让人发现了某些暗流涌动的不完美因素。作为大红大紫的公众人物,他一直以直言不讳的性格示人。但在早年艰难求生存的岁月中,也曾因言辞犀利而引发不少争议。某些批评者认为他的幽默过于“接地气”,甚至有些“段子”稍显低俗,难以和高雅文化产生共鸣。这也让郭德纲的“文化补课”显得更为刺眼,有些人调侃说:“豪宅买得再多,但书读得还不够。”对他来说,这种评价是压力,但也许更是督促。当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认为相声本来就是属于大众的艺术,带点市井笑话不算大问题,反而更能打动普通老百姓。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郭德纲在强调没有学历遗憾的同时,似乎也在试图打破某种陈规——难道只有高学历才能成就大事业?他早年的经历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反驳:年轻人如果有手艺有抓手,照样可以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但与此同时,他的这种“反调”观点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毕竟,当下教育对年轻人来说仍然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郭德纲如何在名和实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他人格和公众形象的一部分复杂性。
【第二高潮】
而就在大家顺着视频觉得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时,郭德纲带着王伟忠参观书房的画面,却揭开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细节。这位靠艺术打天下的相声大咖,竟然私下里收藏了上千册书籍,书架上摆满了古籍、戏曲资料,甚至还有些学术研究类的书籍。更令人惊讶的是,他说自己平日会定期找时间钻研读物,因为“很多过去的东西光靠听别人讲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却让人心头一震。
要知道,像郭德纲这样兼顾创作、演出和管理的高强度职业,能够沉下心拿起书的人,并不多。更别提他在妻儿、朋友面前,始终以一个普通家庭伦理约束自己的生活起居——这大概就是他的“反转魅力”。在媒体的镜头里,他经常笑谈家事,常常拿“没有文凭”开玩笑,但实际上却是一位默默积累的终身学习者。
而当王伟忠调侃他是否打算“开写书法展”时,郭德纲微微一笑说:“我写假字,人家出真钱买,算不算欺骗自己?”虽然是句玩笑话,但其实透露了他对“文化”和“商业”平衡点的思考。无论是接受传统还是反思行业,他始终站在一个更高层次看待问题。说到底,他其实很清楚:观众和市场需要什么,而艺术家自己需要什么,这两者并不是完全一致。
【第二低潮】
随着郭德纲及其德云社的发展壮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挑战是,以郭德纲为代表的传统相声文化,如何顺应新时代的潮流?有人指出,德云社表演有时过度注重“段子”和笑点,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文化韵味。这种评论并不少见,但也反映了现在许多传统文化陷入的问题:观众审美变得多元化了,而传统表演的边界到底该如何延伸,这始终是一个困局。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他的这种“自嘲遗憾”是否真的让大家买账。有人觉得“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郭德纲其实早已弥补了文化上的空白,如今仍然提起,只不过是为了营造话题性;而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正因为他是真心想改变,让自己的经历成为年轻人的教材,才显得真实可贵。而这一点,也让各方评论愈发对立:有人叫好,有人冷嘲,和他的相声事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写在最后】
说到底,郭德纲这句“没有学历是遗憾”,背后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感慨,还是对整个社会对知识与成功关系的探讨。而有趣的是,他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学习是一个永远不会完结的命题,不管你起点在哪里。站在反方立场,倒是可以大胆质问一句:郭德纲的经历,是否可能误导一些人轻视早期教育的价值?毕竟,他的例子非常“特殊”,无法被全盘复制。同样,文化的复兴和发展也并非个人能完全承担,德云社如何为传统再续新篇,仍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
【小编想问】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郭德纲对学历的遗憾是真实的吗?还是他为了制造“接地气”的人设故意而为之?相声又是否能在迎合市场的同时,保持它原本的底蕴?对于这些话题,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欢迎留言分享!
来源:木木生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