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超越导师的门槛其实是非常高的,如果只从刚刚参加《中国好声音》的初舞台来看,那其实超越导师的歌手在声乐领域只有两个人:姚贝娜和单依纯。如果将《中国好声音》作为一个长期发展来看,后续的袁娅维、黄霄云、金润吉、周深是可以当做一次超越了部分的导师。以下从声乐角度给出细
粉丝提问:《中国好声音》有哪些学员的唱功超越了导师?
姚贝娜心火
超越导师的门槛其实是非常高的,如果只从刚刚参加《中国好声音》的初舞台来看,那其实超越导师的歌手在声乐领域只有两个人:姚贝娜和单依纯。如果将《中国好声音》作为一个长期发展来看,后续的袁娅维、黄霄云、金润吉、周深是可以当做一次超越了部分的导师。以下从声乐角度给出细节:
很多人认为周深的唱功在当年被那英淘汰是非常可惜,甚至是不合理。认为周深超越了那英自身的唱功。但实际上,从声乐角度来说,周深刚刚登台《中国好声音》唱功是不错,但对于职业歌手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致命问题,具体问题是亮点:高音尖锐和音色不统一。
周深的早期是存在技术性的不足的,尤其是喉位的控制。他的音色像女生,他也唱的像女生,但实际上他的男生,这其实就存在问题。男生像女生,但不可能是女生,这就导致周深早期的声乐观其实是一种:对女声的身份认同,缺乏了对于男声的思考。因为这种身份认同,导致周深的喉位偏高,通过高喉位去获得较明亮的女声音色,但实际上他是男生,导致喉位过高,低频缺乏。和音色不统一问题。
自周深开始在美声学院进修之后,高音尖锐的这个问题完美解决:因为他觉醒了男声思维,他开始认同自己是男生,拥有了第二套体系:男声强混声厚嗓模式。美声之所以是美声,就在于对于生理性的认同和开发,理性的认知男女差别。让周深不再活在他人的异样目光周之中,具体声乐细节改变如下:
1:高音区喉位解放,具有男声的强混厚度,以及开发头腔,利用音色技巧作为女声听感,而不再是一种心理上的我是女声的错误认同。早期周深的问题其实更多的艺术思考上的问题:认为自己是他人口中的女声,所以下意识用模仿女声的心理思维去唱歌。后期的美声学习,让他知道了:他的个人腔体构造差异,是在音色技巧的维度上,而不是他本身的生理结构上。
所以周深真正超越了那英,走出一条自我道路的核心是:唱功开始认同自己是男歌手,拥有另外一套女歌手的音色技巧时,完成了自我唱功艺术的突破。
其他的歌手也是如此:袁娅维的音准、黄霄云的美声腔、金润吉的烟嗓,都是在《中国好声音》之后慢慢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真正在登台的那一刻,声乐唱功实力超越了在做导师的人,姚贝娜是早期最惊艳的那一个。因为其实姚贝娜在登上《中国好声音》之前就已经在唱功学院派之内声名鹊起,他已经具有了如下的荣誉和成就:
1:2006年,姚贝娜参加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获得通俗唱法组银奖。2:2008年,她参加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青歌赛,夺得流行唱法金奖。姚贝娜唱功在技术性上有着如下的强悍:
真声质量堪称华语第一。作为主要的学院派第一名,姚贝娜是推动了我们声乐从通俗到流行的重要歌手。她的真声质量,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大嗓,兼具了低频、中频、高频的完美真声听感,高音不刺耳,唱法不同质化,具有流行美感,而和民族、美声唱法划分界限。
我们要知道,早期刘欢、韦唯、谭晶这个阶段的通俗唱法,其实是非常拧巴的学院派艺术逻辑,本质是将美声和民族唱法糅杂,吸取大量的民歌民间唱法,本质底色还是民族唱法,只是将女歌手做男歌手的民族唱法理解,音色同质化、缺乏动态,要求溢于言表,对于市场是极力抵抗的。
但是姚贝娜出现之后,她的音色让学院派完成了对于流行唱法的认同,将所谓的通俗唱法模糊不清的界定彻底清除,推动流行唱法的进步。最终青歌赛也因为流行唱法的推动,而不具备较多的意义,慢慢被金钟奖这种专业声乐奖项取代。姚贝娜参加《中国好声音》也是一次降维打击,她对于中国声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姚贝娜最大的质量是在于:真声质量,对于音色技巧是存在明显的流行性市场匮乏。而这个音色技巧的推动,就被另一个同样堪称天才一般的歌手推动——她就是单依纯。
第二个真正具有的超越导师能力的是单依纯。我们可以将姚贝娜和单依纯对比来看:
姚贝娜的优势:真声质量、完美声压。单依纯的相对劣势:强混声偏弱。姚贝娜的劣势:音色技巧严重不足。单依纯的绝对优势:音色技巧的恐怖世代进步。如果说姚贝娜的意义是让那些顽固的学院派,彻底认同:流行音乐的艺术观,流行音乐应该走入音乐学院形成音乐课程的观念改变。那么单依纯的意义就是:一个流行音乐学院培养而出的市场+艺术双重认同的天才。在单依纯之前,整个市场也好,都是会有一个潜意识的认同:我们中国人是唱不出欧美歌手的那种如此具有共鸣、如此情绪化的歌声,无法用歌声让人感叹世界的拓展。
早期的王菲很惊艳,但是王菲的惊艳只是在CD专辑之中,Live现场华语音乐就是低人一等。直到单依纯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流行音乐的美,一种远超出民乐、美声这种既定、死板、约束、要求溢于言表的服务性、脱离生活的夸张化听感。而是具有:个性、突破、情绪化、贴近生活的表现,而不是一种美声和民族音乐的高档服务性,所谓的话语权局限性。而是一个全新的时代活力。
单依纯的声乐唱功,主要是一种中国真的强大的体现:新的00后歌手,不再具有一种我们不如欧美的追赶自卑感,而是发现欧美唱功的细节也不过如此。欧美歌手可以将Live唱的和CD一样,为什么华语歌手不可以?欧美歌手可以具有最好的发声技术,为什么 华语歌手不可以?
单依纯的身上和王菲的身上都有一种特质:在唱歌这条路上,应该自信,自信才是最强的唱功。
而单依纯超越王菲的核心在于:不需要模仿他人,不同于王菲模仿的北欧乐队,单依纯对于音乐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以完美的技术性支撑,将音乐和大众之间的认同的共同点音色作为情绪的桥梁。具体是:
声带边缘化。其实声带边缘化这个技巧,除了单依纯之外,韩红也是一个高手。韩红当年的《天路》其实就是一次对于学院派的挑战,她用了非常强大的咬字流淌性理解。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民族腔体,陷入民族唱法的唯高音论之中。单依纯则是将声带边缘化这个技巧彻底情绪化,增加了R&B即兴的理解。以及弱混泛音,这是基于声带边缘化的进步。
单依纯的出现,表明华语咬字、华语声乐已经发展和欧美同一水平的表现,不再需要张靓颖的海豚音噱头,韩红的飙高音思维。慢慢走入了声乐动态的追求。
综上,虽然当下《中国好声音》不再举办,但是这些歌手的存在,是华语音乐的进步动力。
来源:小辫子的小辫子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