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三点的上海,吴爱艺在整理旧物时翻到了一个褪色的蓝布包。包里裹着半块风干的奶疙瘩,还有张边角卷翘的黑白照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土坯房前,身后是望不到头的戈壁。
凌晨三点的上海,吴爱艺在整理旧物时翻到了一个褪色的蓝布包。包里裹着半块风干的奶疙瘩,还有张边角卷翘的黑白照片——扎羊角辫的小姑娘站在土坯房前,身后是望不到头的戈壁。
"该回去看看了。"她对着照片里的自己轻声说。
这个在舞台上用滑稽戏逗乐无数观众的上海女人,转身订了去新疆的机票。没人想到,这场私人的寻根之旅,会让无数网友在屏幕前红了眼眶。
一、从戈壁土坯房到上海舞台,她的笑声里藏着风沙
熟悉吴爱艺的观众,总记得她在《七十二家房客》里那个拎着菜篮子骂街的上海阿姨,嘴角一歪就能逗得台下笑成一片。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能把沪语俏皮话说得溜圆的演员,童年记忆里全是新疆的风沙味。
1976年的春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家属院里,刚满六岁的吴爱艺正蹲在地上玩羊拐。父亲吴建国刚从棉田回来,黑黢黢的脸上挂着汗珠,从口袋里摸出颗水果糖:"艺艺乖,这是上海来的糖。"
那时的她还不知道,父母是1968年背着铺盖卷从上海来到新疆的知青。父亲学农机,母亲教识字,两个江南青年把青春种进了戈壁滩。土坯房的墙缝里总塞着报纸,母亲说这样冬天能暖和点;每年十月要囤够一整个冬天的白菜,父亲会在菜窖里搭个小台子放她的课本。
"最盼着赶巴扎(集市)。"吴爱艺后来在采访里提过,父亲会用自行车载着她走二十里地,集市上的烤包子冒着油花,维吾尔族大爷的手鼓敲得震天响。有次她盯着卖哈萨克族刺绣的摊位不肯走,母亲咬咬牙用半个月的布票换了块绣着雪莲花的手帕,现在还压在她的梳妆台抽屉里。
1982年,知青返城的政策下来了。搬家那天,邻居买买提大叔送来一麻袋葡萄干,说"艺艺爱吃甜的"。火车开动时,她扒着窗户看见父亲偷偷抹眼泪——这个在戈壁滩扛过暴风雪的男人,把十二年的青春留在了那片土地。
二、四十年后再踏故土,土坯房墙上还留着她的身高刻痕
今年八月,当吴爱艺站在石河子市的老家属院门口时,戈壁的风依然带着熟悉的干燥。当年的土坯房已被列为历史保护建筑,墙根处那排歪歪扭扭的刻痕还在——那是父亲每年给她量身高的记号。
"这里原来有棵白杨树。"她伸手比划着,"我总爬上去掏鸟窝,摔下来磕破膝盖,是隔壁阿依古丽奶奶用羊油给我抹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树叶洒在地上,恍惚间好像又看见母亲在门口喊:"艺艺,回家喝奶茶咯!"
她找到当年的小学,教室的木窗棂换了铝合金,但黑板上方"好好学习"四个红漆字还是老样子。校长听说她来,特意找出1980年的学籍册,泛黄的纸页上,"吴爱艺"三个字歪歪扭扭,旁边还画着个小太阳。
最让她泪目的是在当地的纪念馆。玻璃柜里陈列着当年知青用过的煤油灯、搪瓷缸,墙角堆着捆成束的坎土曼(农具)。讲解员指着一张集体照说:"这是1975年棉田丰收时拍的,后排左数第三个就是你父亲。"
照片上的父亲穿着打补丁的工装,笑得露出白牙,身后是望不到边的棉田。吴爱艺突然想起,小时候父亲总说"这里的棉花能堆成山",直到此刻她才懂,那不是夸张——是一代人用青春种出的风景。
三、网友:她找的哪里是记忆,是我们都懂的乡愁
吴爱艺把寻根的片段剪成短视频发在网上,没想到一天之内就有了百万点赞。
有人留言:"看她摸土坯墙的样子,我想起我爷爷当年插队的地方,他到死都念着陕北的小米粥。"还有个新疆网友说:"我们家邻居也是上海知青,现在每年还会寄大白兔奶糖来,说这是'家乡的味道'。"
更让人动容的是那些跨越地域的共鸣。有个广东网友晒出父亲的旧照片:"我爸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援藏的医生,现在每次看天气预报,都要先看拉萨的温度。"另一个东北姑娘说:"我奶奶当年从山东闯关东,到死都保留着包水饺的习惯,说这是'不能丢的根'。"
其实我们之所以被吴爱艺的故事打动,哪里是因为她是名人。是因为在她的寻根路上,我们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可能是奶奶抽屉里那包舍不得吃的家乡茶叶,可能是父亲手机里存着的老宅子照片,可能是我们自己每次回到老家,总要去小学门口吃碗牛肉面的习惯。
就像吴爱艺在视频最后说的:"原来有些地方,不管走多远,只要一踏上那片土地,就知道——哦,我回家了。"
戈壁的风还在吹,吹过四十年的时光,吹湿了屏幕前无数人的眼睛。因为我们都懂,有些记忆不是用来忘的,是用来证明:无论走多远,我们都带着自己的根。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