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强,这位在中国演艺界留下深刻印记的艺术家,原名陈庆三,1918 年 11 月 11 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村 。因家乡常年遭受水涝灾害,童年的他便随家人移居山西太原,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求学时光。“九一八” 事变的爆发,点燃了陈强心中抗日救国的熊熊烈
陈强,这位在中国演艺界留下深刻印记的艺术家,原名陈庆三,1918 年 11 月 11 日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宁晋县徐家河村 。因家乡常年遭受水涝灾害,童年的他便随家人移居山西太原,并在那里度过了他的求学时光。“九一八” 事变的爆发,点燃了陈强心中抗日救国的熊熊烈火,他积极投身于救亡戏剧演出活动,先后参演了《夜光杯》《汉奸的子孙》《塞外狂涛》等抗战戏剧,用艺术的力量为抗战发声。
1945 年,是陈强演艺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在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歌舞剧《白毛女》中,成功塑造了恶霸地主黄世仁这一经典角色。他凭借精湛的演技,将黄世仁的残忍、贪婪、虚伪等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 “黄世仁” 成为了 “为富不仁” 的代名词,深入人心。《白毛女》的演出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也让陈强声名远扬 。此后,陈强正式进军电影界,开启了他在大银幕上的精彩征程。他的演艺生涯充满了无数的精彩瞬间和感人故事,而在这背后,还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 。
在演艺生涯中,陈强塑造了众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反派角色,其中 “黄世仁” 一角无疑是最为经典的。1945 年,陈强在歌舞剧《白毛女》中饰演恶霸地主黄世仁,他将这个角色的凶残、贪婪和狡诈演绎得淋漓尽致,仿佛从剧本中走出的真实恶霸。他的表演如此逼真,以至于观众们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将对黄世仁的满腔怒火都发泄到了他身上 。
在一次演出中,台下的观众被剧情深深触动,情绪激动不已。当看到黄世仁的种种恶行时,一位小战士竟完全入戏,误以为陈强就是那个十恶不赦的黄世仁,愤怒地站起来,迅速拉开枪栓,一边哭泣一边喊道:“我打死他。” 并将枪口对准了陈强。这惊险的一幕让现场气氛瞬间凝固,所有人都惊恐万分。幸好一旁的排长反应迅速,眼疾手快地夺下了小战士的枪,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陈佩斯在《杨澜访谈录》中也提到了这件事,他表示自那以后,父亲再演黄世仁时,都要求台下的战士们必须退膛观看 。
还有一次,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对 “黄世仁” 的痛恨仍未平息。一位大娘怒气冲冲地走到后台,对着陈强破口大骂,甚至朝他吐口水,表达着自己对这个角色的厌恶。这些经历都表明,陈强饰演的黄世仁是多么深入人心,他的演技已经达到了让观众真假难辨的境界 。
除了在舞台上因角色而遭遇危险,陈强在拍摄电影时也经历过生死考验。1948 年,他参与拍摄解放区第一部电影《留下他打老蒋》。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条件落后的年代,拍摄环境异常艰苦,危险也如影随形 。
有一场戏,陈强需要坐在炕头守着孩子。剧组在布置灯光时花费了很长时间,陈强因内急,想先下炕去方便一下。就在他的脚刚沾地的瞬间,意外发生了。头顶上的 “探照灯” 突然轰隆一声掉落下来,重重地砸在了他刚才坐的地方,把三合板砸出了一个大坑。若是他动作再慢一点,这盏沉重的探照灯就会直接砸在他的脑袋上,后果不堪设想 。
在陈强的人生中,还有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那就是差点赶上 “重庆事件”。1988 年 1 月 18 日,这是一个让无数人悲痛的日子 。中国西南航空公司 222 号伊尔 18 型客机执行北京至重庆的航班任务,在飞行过程中,飞机突发故障,最终坠毁在距重庆白市驿机场直线距离约 5 公里处,机上 10 名机组人员和 98 名乘客全部不幸罹难,无一生还 。
而陈强原本也在这架飞机的乘客名单之中。当时,他和儿子陈佩斯准备前往重庆参加电影《傻帽经理》的首映式,满心期待着与当地观众分享这部作品 。然而,就在临上飞机的前一天,他们突然收到重庆方面发来的电报,上面称还没准备好食宿,请他们延迟一天出发 。收到电报后,陈强和陈佩斯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办理了退票手续。谁能想到,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一次退票,竟让他们幸运地躲过了这场致命的灾难 。
事后,当陈强得知那架飞机失事的消息时,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后怕。他深知,自己是多么的幸运,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变故,就与死亡擦肩而过 。
再聊一次陈强的趣事。回想1946 年春天,解放战争的烽火正熊熊燃烧,陈强所在的华北文工团演出的《白毛女》在冀中地区引起了轰动 。冀中各分区对这部剧的喜爱达到了狂热的程度,都渴望能欣赏到这精彩的演出,然而文工团的演出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根本无法满足所有分区的需求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看到《白毛女》,文工团决定化整为零,到各地辅导排戏 。陈强怀着满腔的热情,应邀来到了十分区 。
十分区位于白洋淀之畔,这里的宣传科长正是后来成为著名电影评论家的钟惦棐 。陈强一到十分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指导,一口气给分区文工二团排演了歌剧《白毛女》,还精心编排了秧歌剧《王大娘赶集》 。经过紧张的筹备,眼看就要进行彩排了 。
有一天,原本和陈强约好去大淀游泳的钟惦棐突然不见了踪影 。陈强起床后四处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他 。他察觉到村里的气氛和平常大不一样,平日里随处可见的背枪部队如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后来,一位文工团员悄悄告诉他:“部队夜里就拉上去了,去打固安!” 陈强得知这个消息后,心急如焚 。他心想,文艺工作者不就是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吗?怎么能在这关键时刻当甩手掌柜呢?他毅然决定要追上部队,参与到这场战斗中 。
陈强找到政治部留守处,坚定地说:“我也上去!” 留守处的工作人员听了他的请求,面露难色 。他们一方面无法阻拦陈强的决心,另一方面却抽不出人手护送他 。而且部队已经出发了半宿,想要追上谈何容易 。但陈强去意已决,他毫不退缩地说:“给我借辆自行车行不行?” 工作人员无奈之下,只好为他找来一辆自行车 。
这辆自行车是用铁管子焊成的 “自制” 车,看起来虽然简陋寒碜,但骑起来却很结实 。陈强推上自行车刚要走,工作人员又递给他一把盒子枪,并略带歉意地说:“好枪都调去打固安了 。这虽是把破枪,抽冷子也能响两下 。” 陈强接过枪,掖在腰间,便匆匆踏上了追赶部队的征程 。工作人员在他身后着急地喊道:“追不上赶紧回来,小心王凤冈的夜袭队!”
陈强对京、津、保三角地带复杂的环境还不太熟悉,他并不知道王凤冈是国民党的 “模范专员”,在保定地区犯下了累累血债,他的夜袭队更是神出鬼没,十分猖狂 。但陈强一心只想着追上部队,根本没有把这些危险放在心上 。他沿着道路一路向北骑行,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 。
当他赶到留守处告诉他的集结地点时,却傻眼了 。部队已经离去,而且连一点去向都打听不出来 。但陈强并没有放弃,他一咬牙,决定继续追下去 。就在他继续前行的途中,突然,路旁闪出几条枪,有人大声喝问:“干什么的?!” 陈强定睛一看,看清对方的军装后,心中一喜,以为终于找到了部队,他高兴地跳下车来,激动地说:“同志,可找到你们了!” 然而,对方并没有理会他的热情,而是把他 “押” 到了连部 。
连长听完他的讲述后,脸色依然铁青,像审讯一样问道:“证件呢?” 陈强这才意识到自己出门太匆忙,竟然忘记带证件了 。他急忙在身上摸索,幸好身边带着一枚鲁艺成立两周年的纪念章,他连忙递了上去 。连长瞟了一眼,冷笑一声说:“当特务的弄个这还不容易?” 陈强听到这话,顿时火冒三丈,他大声争辩起来,嗓门不觉提高了八度 。就在两人争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营长被惊动了 。
营长走过来,询问了事情的经过后,笑着说:“华北文工团的?《白毛女》里你演谁呀?” 陈强回答道:“我,演黄世仁!” 营长一听,恍然大悟:“怪不得听着耳熟,我看过你的戏!” 原来营长曾经是他的观众 。误会解开后,营长告诉他,部队这次行动是奇袭性质,行程非常秘密,沿着大路追不上,走小路也很难找到 。他们营是断后的收尾部队,主要任务是对付夜袭队 。营长劝陈强回去,并打趣地说:“骑车掖枪,一身便衣,怪不得战士们怀疑你是夜袭队呢!要是出了什么事,我们可赔不起呀!”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