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5年3月8日,一则消息在上海炸开了锅。阮玲玉自杀,年仅25岁。剧圈里头的人都炸了,外头街头巷尾更是议论不休。12位大导演在她葬礼上亲自抬棺,那场面,据说挤进了30万人送行。这不是普通人能有的阵仗,鲁迅还专门为她写了文章。名叫《论人言可畏》,这四个字至今还
1935年3月8日,一则消息在上海炸开了锅。阮玲玉自杀,年仅25岁。剧圈里头的人都炸了,外头街头巷尾更是议论不休。12位大导演在她葬礼上亲自抬棺,那场面,据说挤进了30万人送行。这不是普通人能有的阵仗,鲁迅还专门为她写了文章。名叫《论人言可畏》,这四个字至今还有人记得!
她为什么要死?谁都说不清,大家各自有看法。有说是被外界舆论逼得没活路,也有说是她身边几个男人害了她。到底怎么回事,难说。清官难断,众说纷纭,有人提到她的出身挺惨,也有人光看那几段感情说事。
阮玲玉1910年出生,她的家庭很穷。不光穷,没人疼,父亲早死,母亲带着她,母女俩是在张家做帮佣的。这张家不是普通地主,而是大户人家,院子大得能拽开三条狗链,一大堆仆人,管事的张达民,是个游手好闲的少爷。读过点书,学过五四那一套,但骨子里还是混吃等死。
张达民没心思想事,但对阮玲玉却格外上心。她跟母亲一起在院里,头手利索,干活利落,15岁时候出落得挺好看,青春期有点心思,张达民就上赶着找她聊天去公园。现实嘛,少爷和女佣,一起跳舞看风景,这故事不新鲜,可还真成了!
两人一来二去就好上了。张达民主动离家,带着阮玲玉和她妈租房子住。什么都不干,靠他娘家给口饭,蹭日子聊天跳舞。张达民喜欢跳舞,阮玲玉也跟着学,学着学着舞技也跳得不赖。人说日子苦中作乐,其实还挺乐。
乐也不长,张家那边发现情况,把阮母撵出来;张达民没办法,工资都没有,开销全靠那点家里给的零用钱。没钱就得琢磨活命,阮玲玉灵机一动去找工作。她真挺能闯,1926年看到卜万苍导演要招女主角,试镜一把抓住机会,成了电影《挂名的夫妻》女主。
谁说穷孩子没机会?阮玲玉演得好,有点天分,导演一看就觉得对路子。拍完这部,她立马火了,连着拍了《野草闲花》、《古都春梦》,圈里有了名气。又跟张达民住一起,日子却慢慢有了变数。
有一年拍戏回家,阮玲玉很不乐意。原因是张达民打了阮母,还是因为钱。张达民染上赌博,没钱,连阮妈都找借口要钱,还动了手。阮玲玉明白,感情这事算是走到头了。哪里还有什么天长地久,她索性断了张达民的钱路。
这一段的矛盾,倒也不是一两句能说清,张达民的结局其实和阮玲玉从此分道扬镳,谁能预料未来?但离开之后,命运又跟她开了第二次玩笑。
1932年“一·二八”事件,上海动荡,很多人逃难。阮玲玉跑去了香港,在香港,她遇见了唐季珊。唐季珊背景不简单,东南亚茶叶大王,名气不小,也是制片厂大股东。见阮玲玉第一面就觉得她像前女友张织云,没多久展开追求。
阮玲玉同意了唐季珊,两人住进了唐的小别墅。张达民得知后非常愤怒,上门闹事要钱。阮玲玉一边给钱打发他,一边在感情里摇摇摆摆,不知能撑多久?唐季珊转头喜欢上了舞女梁赛珍,阮玲玉发现他劈腿,质问无果,心灰意冷,才知道唐的本事远不是情深款款。
这一茬接一茬,张达民纠缠,唐季珊变心,阮玲玉自己也不知道怎么选。她不是没有掂量过,依靠别人,总得有崩盘时候。可人性总是软弱,遇到蔡楚生,她又有新的期待。
认识蔡楚生时,阮玲玉已是圈内大腕。演《新女性》的时候,两人亲近不少。蔡楚生才华横溢,他对阮玲玉很欣赏。阮玲玉也觉得蔡靠谱,事业为重,人也正派。当时圈子里的小报乱写,攻击连连,导演都被骂得不敢出门。
阮玲玉想和蔡楚生一起远走高飞,结果失望了。蔡楚生有家庭,事业也是刚起步,他没法放弃现有的一切。现实撞击理想,撞击得七零八落。阮玲玉想逃出泥潭,发现没人真正能救她。她的孤独在社会的夹缝之中膨胀。
流言蜚语成了要命的枷锁。谩骂,造谣,污蔑,每天如潮水。她不敢出门,只能关在房里,甚至连日记里都只剩下“人言可畏”这几个字。有网友说,“网络暴力”的雏形在那个年代已是死生关口了。
1935年“三八”妇女节当天,阮玲玉服安眠药自杀。而她的葬礼成了传奇,30万人自发送行。老百姓甚至有自杀的,据说就是因为无法接受她的离世!
舆论压力,感情创伤还是社会孤立?这三者交织,不是哪个单一能解释清楚的。有人说她太依赖男人,结果自己丢了主心骨。有人又觉得那几位男士其实只是外围因素,杀伤力最高的还是外界的话。他们说的,谁对谁错?到底什么才是让她走向绝路的决定性推手?
完全解释不过来。如果说阮玲玉受尽欺压,最后选择结束生命,但现实往往没那么简单。她的世事变迁,诡谲多端,有时候,看起来是因,但又未必是果。你说她不够独立,她确实努力去拼,但外头风暴卷着她走,她自己也不清楚路该往哪儿走。
怪谁?或许谁都怪不了。张达民赌钱无赖,唐季珊变心,蔡楚生不能放手,这些都是真实的,但社会舆论的苛刻与残酷才是压垮她最后的稻草。虽然有人强调自救才是关键,但也有看法认为,个人力量在巨流下微不足道。事实究竟是哪个更重要,没人能说死。
电影圈的风气,民国社会的孤立,女人在舆论下的脆弱——这些加起来,阮玲玉的死不是孤立事件。她的故事不只是个人爱情悲剧,更是一个时代流变缩影。她的葬礼、她被送别的景象,背后其实藏着社会心态的扭曲和无力。
奇怪,明明她拼命工作,还是被外界议论绞杀。她曾寄希望于男人,结果每一次换来老套的背叛。她也清楚想靠自己,最后却被架空。矛盾和反复,始终如影随形。说到底,阮玲玉身上集中体现了“人言”的杀伤力。想问,有没有谁是真正的旁观者?可惜,答案飘摇,并没有。
那年她走了,有人还为她自杀,葬礼的逝人潮涌,让人心头一紧。她经历的是一切都不由自主,外力多于内力,情感和环境交织成谜。说她应该活出独立,但她独立了还是没能逃脱。人言和现实互相渗透,混乱和无序才是常态。
究竟什么才是阮玲玉的结局内核?或许没人说得清。归根到底,她的离开横贯了命运与舆论的反噬,令人心头疑惑。她的故事,打破所有标签与定义,留给所有后来者反复推敲。
这件事,反派主角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个群体,而是一根根难以挣脱的线和枷锁。对阮玲玉而言,前路早已模糊,她不得不选择离开。世事变幻,到底是她太软,还是现实太硬?已然不重要。
这里没有完美答案——只有生活折射出的光影。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