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下旬,新作《转念花开》杀青消息甫一公布,瞬间引爆全网争议——#抵制贾玲新片#话题火速攀升至热搜榜首,部分激进网友甚至直言:“中国电影的口碑,快被她的营销套路透支光了!”
“减肥100斤”的热搜余温尚未散尽,贾玲却已悄然站上了新一轮舆论的风口浪尖。
8月下旬,新作《转念花开》杀青消息甫一公布,瞬间引爆全网争议——#抵制贾玲新片#话题火速攀升至热搜榜首,部分激进网友甚至直言:“中国电影的口碑,快被她的营销套路透支光了!”
从全民喜爱的“喜剧顶流”到备受质疑的“资本弄潮儿”,贾玲的导演之路仿佛一场加速狂奔的冒险。
两部电影狂揽近百亿票房,让她一跃成为全球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却也让她陷入了“过度营销”“收割情怀”的舆论漩涡。
这一次,观众似乎不再愿意为“贾玲配方”买单了。
若将时光倒回2021年,《你好,李焕英》的成功曾被视为“温情与真诚的胜利”。
贾玲在访谈节目中长达四年的童年叙事,为电影铺设了深厚的情感基底。
母亲李焕英的故事通过荧屏反复渲染,最终在春节档化作一颗“催泪核弹”,54亿票房的背后,是观众对“真诚创作”的集体共鸣。
然而行业内部却早已窥见另一重真相:这是一场近乎完美的“情绪营销”案例。
从话题铺垫到上映节奏,从情感共鸣到社会议题捆绑,每一步都精准踩中大众心理。
某资深宣发人士曾私下坦言:“《你好,李焕英》之后,业内开始研究‘贾玲公式’——私人叙事+社会议题+高密度热搜=票房奇迹。”
2024年初的《热辣滚烫》,将“贾玲公式”推向极致。
长达一年的“隐身减肥”,持续霸榜的体重话题,纪录片式的拍摄花絮……电影未上映,贾玲的身材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交货币。
但这一次,观众走进影院后却发现:所谓的“励志蜕变”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视觉奇观。
原作《百元之恋》中底层女性的挣扎与救赎,被简化成“减肥逆袭”的爽文叙事。
有影评人尖锐指出:“电影将复杂的社会议题包装成消费主义励志故事,用身体改造掩盖了精神成长的缺席。”
更引发行业反感的是其营销规模。
据数据平台统计,《热辣滚烫》上映期间相关热搜超200个,平均每天4.5个话题霸屏。
某院线经理透露:“排片率一度超过45%,同期艺术片几乎无生存空间。”这种近乎垄断式的宣发,彻底触动了行业敏感的神经。
其实《转念花开》的争议早在开机前就已埋下伏笔。
题材涉及传销犯罪,却与《人间草木》等作品设定高度雷同;
主演杨紫因参演该片遭遇粉丝抵制;
杀青消息公布后,网友迅速翻出贾玲过往采访中的“套路痕迹”——一切似乎都在印证某种预判:她又想复制同样的成功路径。
但观众的心理早已悄然变化。
当“减肥励志”被解构为营销手段,当“情感共鸣”被质疑为消费亲情,贾玲的“真诚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一位曾支持《李焕英》的影迷坦言:“我愿意为真诚的故事买单,但不想再成为流量算法里的数据。”
纵观贾玲的转型之路,实质是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的缩影:从靠真情实感打动观众,到依赖工业化营销制胜,如今正走向需重新平衡艺术与商业的新阶段。
《转念花开》或许将成为贾玲的转折点——若延续旧模式,可能彻底消耗公众信任;
若能跳出套路,用作品本身说话,未必不能重新赢得尊重。
正如电影学者所言:“观众反对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功学对创作本身的吞噬。”
值得玩味的是,在汹涌的抵制声浪中,仍有许多普通观众坚定表示:“至少她的电影让我笑了哭了,我愿意给她机会。”
这种分裂恰恰证明:中国电影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而充满可能性。
贾玲新片该不该抵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来源:淘乐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