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我们早就习惯了App偷听我们聊天,然后精准推送广告。但这种只在电影里看到的、把窃听器安进房间的物理‘硬核’监听,竟然真的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流量顶端的艺人身上。
酒店的插座里,藏着王鹤棣的秘密?|200元买航班,500元买房号|“私生饭”的生意,远比你想的更黑暗
昨晚王鹤棣工作室的声明,与其说是给粉丝看的,不如说是直接递给警方的报案回执。
这年头,我们早就习惯了App偷听我们聊天,然后精准推送广告。但这种只在电影里看到的、把窃听器安进房间的物理‘硬核’监听,竟然真的发生了,而且就发生在流量顶端的艺人身上。
事情很简单,王鹤棣入住的酒店房间被装了窃听器。但事情又很复杂,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粉丝行为”,这是一条运转精密的黑色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别再用“私生饭”这个词来粉饰太平了,听着太温和。这帮人做的,是“情报贩子”的生意。
他们的“产品线”齐全得让人咋舌。最低端的是信息类产品,比如花200块买一条航班信息,花500块就能知道偶像住哪个酒店哪个房号。这只是入门级消费。
中端产品,是“陪伴式”服务。跟车、跟机、蹲守酒店,用长焦镜头拍下艺人的一举一动,这些照片和视频转手就能在粉丝群里卖个好价钱。一些所谓的“站姐”,就是靠这个维持运营,甚至盈利。
而这次王鹤棣遭遇的,是最高端、也最触及底线的“侵入式”产品——私人空间情报。把窃听器安到房间里,录下的是什么?是艺人卸下防备后的私人交谈、工作电话,甚至是最私密的休息状态。这些音频,起步价就是四位数,内容越劲爆,价格越高。你细品,这跟商业间谍有什么区别?
更可怕的是这条产业链的“供应链管理”。
你以为只是几个疯狂的粉丝自己动手?天真了。一个成熟的情报网络,必然有“内鬼”。谁能最快拿到航班信息?航空公司地勤。谁能拿到酒店具体的房号,甚至能提前进房间?酒店内部员工。谁能知道剧组的非公开行程?可能是某个临时工或者外包安保。
这些人,为了几百、几千块钱,就把自己职务之便获取的隐私信息打包出售。买家,也就是那些“私生”,再利用这些信息,完成跟踪、蹲守、甚至安装窃听设备的行为。这是一条从信息泄露源头到终端执行的完整闭环。
王鹤棣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群“爱得深沉”的粉丝,而是一个由信息贩子、内鬼、和执行者构成的犯罪团伙。
技术的发展,又给这门生意插上了翅膀。针孔摄像头、纽扣大小的窃听器、GPS追踪器,在网上几十块钱就能买到,使用门槛极低。过去是谍战片里的高科技,现在成了“私生”的标配工具。当犯罪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潜在的“情感满足”或经济回报又极高时,铤而走险的人自然就多了。
我甚至在想,这事儿是不是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只是王鹤棣这次,选择了掀桌子。
以前,明星遇到这种事,多半是忍。杨坤被堵在家门口三个月,最后只能搬家。王一博手机号泄露,一天接200个骚扰电话。肖战被围堵在酒店旋转门里,寸步难行。他们的反应大多是发文谴责、呼吁理智。
但这种呼吁,对一群已经失去理智、甚至把违法当“荣耀”的人来说,用处有多大?反正我觉得是微乎其微。
所以王鹤棣工作室这次的声明,才显得那么重要。它没有长篇大论地谈感情、谈道德,就:“私生不是饭,是违法者”,然后直接报警。这是一种姿态的转变,是从“家务事”到“刑事案”的定性升级。
《刑法》第253条,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最高可以判七年。非法使用窃听专用器材罪,又是另一条罪名。这些冰冷的法律条文,比一万句“请离我的生活远一点”都管用。
当偶像不再把他们当“粉丝”去包容,而是当“罪犯”去报警,这条黑色产业链的好日子,可能才算真的到头了。这件事给所有人的提醒是,那条所谓的“爱”与“伤害”的模糊界限,早就被法律划得一清二楚了。越界,就准备好接受制裁。
追星的本质,应该是从偶像身上看到光,然后努力让自己也发光。而不是想尽办法去熄灭别人的光,来满足自己病态的占有欲。
离作品近一点,离生活远一点。这句话,现在不只是建议,更像是一种警告。
#王鹤棣工作室报警# #私生饭# #明星隐私# #信息安全#
来源:啸天娱乐话题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