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刷完《庆余年2》的大结局,那边厢《玫瑰的故事》又开始霸屏,现在观众手里的遥控器真是越来越忙了。可就在这神仙打架的档口,有个人的处境,就显得特别有意思。说的就是许凯。前脚刚被前女友的爆料锤上热搜,又是出轨又是私生活混乱,后脚他就像个没事人,这反差感,比他演的剧
许凯风波背后:央视芒果不为所动,是资本太硬,还是观众只看作品了?
央视的剧照播,芒果的综艺照上,许凯这波“塌房”,简直是塌了个寂寞?
刚刷完《庆余年2》的大结局,那边厢《玫瑰的故事》又开始霸屏,现在观众手里的遥控器真是越来越忙了。可就在这神仙打架的档口,有个人的处境,就显得特别有意思。说的就是许凯。前脚刚被前女友的爆料锤上热搜,又是出轨又是私生活混乱,后脚他就像个没事人,这反差感,比他演的剧本还刺激。
你觉得奇怪不?按以往的剧本,艺人摊上这种事,品牌方连夜解约,剧组紧急换人,恨不得从互联网上“物理消失”。可许凯呢?CCTV-8白天档的《承欢记》一刀未剪,芒果台的《密室大逃脱7》镜头一个没少,弹幕里飘过的反倒是“扛得住”、“塌不了”这种评论。更绝的是,风口浪尖上,他的新剧《子夜归》直接开播,热度值噌噌地冲到2万4,评论区主流声音竟然是“看作品,私生活与我无关”。
这操作,把不少人都看懵了。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背后资本太硬了。毕竟在娱乐圈,资本的力量确实能摆平不少事。但这次,把锅全甩给资本,好像又有点太简单了。
不是资本变硬了,而是观众的“阈值”被提上去了。这几年大家吃瓜都吃撑了,什么场面没见过?从单纯的恋爱绯闻,到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观众心里已经默默划出了一条“红线”。只要你没触碰法律法规、没挑战公序良俗的底线,那点男女之间的私事,在大家可能还不如今天外卖晚点了让人心烦。
反正我觉得,这届观众变得异常务实。他们更像是一个“产品体验官”。我花时间看你的剧、你的综艺,是为了获得娱乐和放松,你提供的“产品”——也就是你的业务能力——才是核心。只要你的演技在线,角色塑造得成功,能给我提供情绪价值,那作为“消费者”,我就愿意买单。至于你私底下谈了几段恋爱,跟谁分了手,只要没搞出违法乱纪的事,很多人真的懒得关心。
平台方更是门儿清。央视和芒果是什么级别的平台?他们做决策,背后是庞大的数据和收视率考量。他们播不播一个艺人的作品,看的不是网络上的几句爆料,而是实打实的收视潜力和商业价值。许凯从《延禧攻略》的傅恒开始,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国民度和粉丝基础,他主演的剧确实有市场。换你当平台老大,一边是可能存在风险的舆论,另一边是确定能赚钱的收视率,你怎么选?商业逻辑永远是最直接的。
这一切有个大前提——许凯自己得“扛得住剧”。如果他是个演技拉垮、毫无作品的“资源咖”,那舆论的浪潮早就把他拍碎了。观众愿意给他机会,也是因为他过去的角色滤镜还在。从傅恒到阳华,虽然谈不上演技封神,但至少在及格线以上,没让观众觉得出戏。这份“业务能力”,才是他能在这场风波里站稳脚跟的压舱石。
你看。许凯这次的“有惊无险”,根本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本保人”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次市场和观众的集体投票。它标志着内娱的一个新风向:人设可能会崩塌,但作品是实打实的。靠炒作和人设包装出来的流量,可能一阵风就吹散了;但靠一部部作品积累起来的观众缘,却能在关键时刻,成为最坚固的护城河。
这事儿也给所有圈内人提了个醒,别整天琢磨那些虚头巴脑的了。与其花钱撤热搜、控评,不如把钱和精力花在打磨演技、挑好剧本上。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更是现实的。黑红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流量,但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远,最终还得靠作品说话。不然,下次风波再来的时候,可就真没这么好的运气了。
#许凯# #承欢记# #娱乐圈# #明星八卦#
来源:知秋慢品&谈天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