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郭德纲论师承关系看黄梅戏祖师爷的外地学艺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1 08:01 1

摘要:中国古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字师”之说,其实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哪怕有一个字向别人求教了,那个人也是我的老师。但这只是中国人的谦恭的教化而已,并不表明只要有值得你学习的方面或向他请教了一个字,就真的有了师承关系。

有人说,黄梅戏祖师爷蔡仲贤,曾前往安庆之外的地方学艺,满载回安徽开戏班。那意思,你安徽黄梅戏必须认我这个老师!

中国古人有“三人行必有我师”“一字师”之说,其实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哪怕有一个字向别人求教了,那个人也是我的老师。但这只是中国人的谦恭的教化而已,并不表明只要有值得你学习的方面或向他请教了一个字,就真的有了师承关系。

郭德纲老师在谈到他与一位杨志刚先生对簿公堂时,他这样说:相声界有这么一个规矩,要举行仪式之后,才能在相声家谱上有你的名字,比如说2004年我拜师侯耀文先生学习相声,2006年我拜师金文生先生学习王派快板,山东快书以及评书还有西河大鼓,这都要举行仪式,才能在这个行业的家谱内写上你的名字,这就是师与徒。侯耀文,金文生称作我的授业恩师,其他的教过我的老师很多,这也是我的老师,“爷们儿有这么一个我不会,您告诉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是我的老师,他跟我翻脸之后,他不可以说是师徒反目,这样的老师可以有1万个。

那些人说蔡仲贤老师傅去安庆之外的什么地方学过艺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在黄梅戏产生发展的源流上,要安徽人承认黄梅戏是他们教的,你的祖师爷都是跟我们学的,我们这里才是黄梅戏的“发源地”。

问题是蔡仲贤老师傅具体什么时间去安庆之外的地方、跟什么样的人学了什么样的绝活,语焉不详。上网查找的结果是:对蔡氏赴外地学艺记录,一是《黄梅戏源流》(陆洪非著);二是胡玉庭的口述;三是是相关新闻报道和研究文章 :如中安在线、黄冈新闻网等媒体的报道,以及一些关于黄梅戏历史研究的文章。

《黄梅戏源流》(陆洪非著)成书于1985年。这个书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的,作者肯定是为黄梅戏辛勤耕耘的值得尊敬的人。但在黄梅戏的诞生地问题上,从1950年代起安徽的专家艺术家只能重复某个“重要”结论,而且在一定的年代,老艺人们肯定还要“自觉”地为某个重要结论增添证据。黄梅戏鄂东起源的定调,就这样不断强化,已经嵌入好几代人的脑子里。

胡玉庭是蔡仲贤的徒孙。关于蔡氏赴安庆之外学艺的说法主要记录在以下史料中:《安庆新文化百年1915-2015戏剧卷》:金肽频icon主编的《安庆新文化百年1915-2015戏剧卷》中提到;《黄梅戏艺术》:1981年第一辑的《黄梅戏艺术》中《胡玉庭简介》一文提到;帅根元、孙皖樵在1999年第1期《黄梅戏艺术》发表的《早期黄梅戏艺人:蔡仲贤》中也引用了胡玉庭的相关说法。以上这几项史料都形成于1950年代的起源结论之后,可信度与陆洪非所著的《黄梅戏源流》一样,需要重新考证。

另一种关于胡玉庭这一说法记录在《华东地方戏曲介绍》中。1952年11月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处辑的《华东地方戏曲介绍》中,张紫撰《黄梅调的初步调查》提到,胡玉庭称其师祖蔡仲贤说在安庆以外的地方学来的采茶调。从成书时间看,正是1953年黄梅戏命名前后,黄梅戏正像一个小姑娘一样,被梳妆打扮着呢!

第三种史料来源是中安在线、黄冈新闻网的相关报道和研究文章,是网络时代的东西,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是可以脑补出来的。

蔡仲贤生于1865年,卒于1942年。1936年初,桐城县黄梅戏“双喜班”在班主琚光华的带领下首闯上海

滩,以传统剧目、精湛技艺大获成功,使黄梅小戏震动了上海,扩大了黄梅戏的影响力。琚光华就是蔡氏的徒弟,能够在当时中国传媒最发达的上海滩成功献艺,却没有在当时的报章中留下些许关于蔡氏的痕迹,特别是关于他学艺师承方面的说法,这给现在的考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但我们都知道,能够在艺术上取得不断进步并成为一代祖师的人,肯定具备虚心学习的良好品质,他一辈子里,像郭德纲老师说的:“爷们儿有这么一个我不会,您告诉我应该怎么样怎么样”,这样的师傅,肯定不会比郭德纲老师说的“1万个”少。但正如郭德纲老师所说,这样的师傅,“他跟我翻脸之后,他不可以说是师徒反目”,因为确实没有达到师承关系那个层次。

由此我联想到,那些主张黄梅戏发源在安庆之外的人,经常在网上罗列安徽这边的哪些演员、哪些编剧、哪些剧团,于什么什么时候到咱家这边学习过,还又是记录、又是录音带走了很多资料,还盛赞这些资料艺术水准高、参考价值大,这不是地咱这里的玩意学走了是什么?咱这边不是“发源地”那是什么?

我真不忍心告诉他,艺术院团、艺术院校常常有到田间地头采风的积累素材的活动,他们不光到你这边采风,他们还要去别的地方采风,每到一处都会表现出谦谦君子之风,学得如饥似渴,练得废寝忘食。如果采风的地方就是发源地,那发源地就多了去了,你让他们认哪头的“发源地”?如果不认“发源地”那就是数典忘祖!

而实际上,安徽这边的黄梅戏院团和院校,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一直无私地开展培训、教授、带徒等工作,好像一直被视为当然,没有是奔着听到“感谢”的声音,但也不能培养出仇人吧?

来源:省悟奋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