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是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街头,你随便拽个路人问“知道冯喆不?”,十有八九能得到一句特激动的回答:“那可不!《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嘛!” 这位演员的一辈子就像部浓缩的老电影,短短49年,却把“精彩”俩字刻得明明白白。
要是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街头,你随便拽个路人问“知道冯喆不?”,十有八九能得到一句特激动的回答:“那可不!《南征北战》里的高营长嘛!” 这位演员的一辈子就像部浓缩的老电影,短短49年,却把“精彩”俩字刻得明明白白。
不过最让人心里发堵的,是他临终前那句自评——“天不收我,人收我”,短短六个字,把那些年的委屈、无奈全裹进去了,听着就鼻子发酸。
冯喆走得早,60年代末就没了,可他妻子张光茹却活到了90年代。说起张光茹,现在知道的人不多,但当年在川剧圈里,那也是响当当的角儿。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她晚年一组罕见的合影,照片里她正手把手教徒弟陈巧茹练身段呢,指尖捏着徒弟的手腕纠正姿势,嘴里还念叨着什么,眼神特专注。那会儿张光茹都六十出头了,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没多少皱纹,笑起来的时候,眼角那股子唱戏人特有的韵味还在,一看就不是普通老太太。
冯喆和张光茹俩的缘分是1946年结下的,说起来还挺像小说里的桥段。那时候冯喆已经是上海电影圈的小有名气的演员了,家里条件不错,爸妈都是有文化的人;而张光茹呢,是跟着川剧剧社到上海跑码头的,从小在戏班子里长大,吃了不少苦,论家境,跟冯喆差着一大截。
可缘分这东西就是没道理,冯喆去看他们剧社演出,一眼就瞅见台上演戏的张光茹,袖一甩,眼神流转间,又娇又俏,冯喆当下就挪不开眼了。散场后他特意绕到后台,红着脸跟张光茹搭话,说“你演得真好”,后来又总找借口去剧社看她,送些小点心、戏本子,一来二去,俩年轻人就好上了。
可这段感情没少受阻碍,最大的坎就是冯喆他妈。老太太觉得张光茹,配不上自家儿子,好几次把冯喆叫到跟前数落,说“咱们家怎么能找个跑江湖的?” 换作别人,可能就听家里的了,可冯喆是个倔脾气,认定的事八头牛都拉不回来。
最后干脆铁了心要娶张光茹,1947年他俩办了婚礼,冯喆给张光茹戴戒指的时候,笑得嘴都合不拢,那时候谁看了都得说一句“郎才女貌,般配”。
婚后头几年是真甜。冯喆拍戏不忙的时候,就去剧场接张光茹下班,张光茹也疼他,冯喆熬夜看剧本,她就坐在旁边陪伴,时不时递杯热茶。那时候他俩最大的心愿就是生个孩子,可偏偏张光茹身体不好,怀过一次没保住,之后就再也没怀上。一开始冯喆还总劝她“没事,咱们俩过也挺好”,可时间长了,张光茹心里就有点别扭,总觉得自己欠了冯家点什么。
后来矛盾就慢慢冒出来了。冯喆拍电影总跟女演员搭戏,《羊城暗哨》里跟狄梵演对手戏,《桃花扇》里又跟王丹凤合作,戏里难免有一些镜头。张光茹本来就敏感,再加上没孩子心里空落落的,就总忍不住多想。有时候冯喆收工回家,她就冷不丁问一句“今天跟那个女演员聊什么了?” 一开始冯喆还耐心解释,次数多了,也觉得烦,俩人就开始吵架,吵完就冷战,原本热热闹闹的家,慢慢就冷下来了。
最难过的还是60年代那几年,冯喆被卷进风波里,天天被拉去批斗,关在小屋子里,吃不好睡不好,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有人偷偷给张光茹捎信,说“冯喆快扛不住了,你去看看他吧”,可张光茹愣是没去。现在没人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是还在气之前的事?还是怕被连累?反正到最后,冯喆走的时候,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手里攥着张光茹早年给他绣的手帕,上面的花纹都磨白了。
冯喆去世之后,张光茹就很少登台了,把心思都放在教徒弟上,陈巧茹就是她最得意的门生。她这辈子没再改嫁,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桌上总摆着一张她和冯喆年轻时的合影,照片里俩人笑得灿烂,1993年张光茹走了,享年63岁。
有时候大家都在琢磨他俩的故事,总觉得心里不是滋味。明明是那么好的开头,怎么就走到了最后那步?冯喆的倔强,张光茹的敏感,还有那个特殊年代的磋磨,把一段姻缘磨得没了模样。可转念一想,谁的人生没点遗憾呢?他们爱过,甜过,也痛过。
来源:三秦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