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办,这部又爱又恨!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22:52 2

摘要:这个片子在豆瓣大家提到这个片子的点是相反的,为此也引起了很多争议讨论,一半人说这个片子前半部分非常无趣,只有后半部分好看。另一半人说这个片子前半部分太好了,但后半部分很不喜欢。

写在前面

今晚聊昨天上映的爱情新片——

《7天》

先给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片子在豆瓣大家提到这个片子的点是相反的,为此也引起了很多争议讨论,一半人说这个片子前半部分非常无趣,只有后半部分好看。另一半人说这个片子前半部分太好了,但后半部分很不喜欢。

我自己也是其一,是后者,这个片子当然不是有些人骂的那么差,演员非常出色,前半部分的浪漫程度,是能进我年度十佳的程度,但很可惜后半部分实在是不对我胃口,所以我和朋友的讨论里,也形成了类似豆瓣的这种反差,有和我一样的,也有和我相反的。

这种前后的不统一,在我眼里,其实是大家对于爱情片的喜好程度,特别是爱情观不同的表现:

前半部分很新,是国内银幕上少见的轻盈的亲密关系,再加上一个很新鲜的爱情倒计时的软科幻设定,引出了“如果知道何时分开,那是否还要开始”这样有意义的爱情话题,让前半部分的观感特别新、特别好。

但后半部分又很旧,回到了最传统的爱情片桥段里面,生离死别,大开大合,各种强刺激强情节的冲突桥段连着扑向观众,最后落在了真爱打破魔咒,白头到老,He结局。

当然,这都是爱情片用了半个世纪的手法,手法无对错,况且这对还相信爱情,向往真爱的那些观众还是有效的。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指向这个片子的优缺,如果你把它当作两部不同的电影去看,他其实在两个方面都做好了,能用各自半部片子获得不同群体观众的认可,但它的问题恰恰也在于,这两者其实没办法存在于同一部片子里。

我今晚也只能从我的喜好和爱情观出发,聊聊我对它的喜欢和不喜欢。

正文

片子的设定是男主陈丑时能看到自己的恋爱时限,当他遇到即将和他展开一段亲密关系的女孩时,女孩的头顶会在他的视角里出现一个倒计时,这是他们两个会相爱的总时长。

这个设定是被编剧巧妙用起来的,比如开头,因为设定,所以跳过了大量他们相爱的铺垫,第三场戏他们就已经肩并肩走在一起去约会了,那个倒计时成了上帝视角的关键信息,给了观众先入为主的解释。

这是爱情片里从没有过的叙事效率,也是非常大胆的尝试,因为这本身会带来问题——写爱情电影铺垫两人相爱这件事情,其实不止是去铺垫两人如何爱上,还需要让观众“加入其中”,让观众认可角色是可爱的、是闪光的,这段爱情才有说服力。

所以,编剧在角色的“可爱”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去把他们写成不脱离现实,但又看上去充满魅力的男女。

吃饭的时候,女主温倩只是多瞄了一眼隔壁桌的甜汤圆,男主马上加了一份;温倩爱吃,看到好吃的就当对面没人一样,不顾吃相往嘴里塞东西,但余静萍的摄影把她拍得又美又可爱。

再加上近乎完美的选角,张艺凡和蒋奇明太适合演这样的神经质情侣了,两个演员本身的可爱和出色的表演,本身恰到好处的童趣,脱离成年人的干净,极大的加速了观众爱上他们,相信他们相爱的效率。

最终,在电影一开始就完成了对“语言还未发明之前,我就会说我爱你”的肉体诠释。

编剧也很懂谈恋爱,她清楚爱就是谜题,这个谜题有两方面:

一方面对男女主角来说,相爱是把自己作为谜交给对方去猜,再交给自己来解,这个我们之前写《广岛之恋》的时候也聊到过。在这部里虽然省略了很多他们的交谈,但体育馆那场戏已经足够完成这个点了。

他们与对方讲自己的爸妈,讲各自的成长家庭,讲自己今天的性格都来自哪里。

我尤其喜欢蒋奇明那段描述自己小时候梦想的台词,他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个调屁师傅,因为自己肠胃不好,屁不香,所以想要努力养护肠胃放出最香的屁。

最后调出来了,当时身边没有人一起闻,然后他就放弃这个梦想了。

一个严肃的笑话,他们在体育馆里聊这些聊了一整夜,编剧很懂——真正的相爱,不是想立刻和ta睡觉,是在初识时聊到不愿睡觉。

另一方面对观众来说,谜题是这两个人命中注定的原因,毕竟宿命也需要一个解释。

所以编剧用各种充满趣味的对话,去向观众解释了为啥是这两个人相爱。

这也是为什么要充满趣味的原因,因为这是一种信号,一种独特的调频——

就像上面那个调屁师的话从男主嘴里出来之后,女主不是大笑或者觉得滑稽,而是很认真地好奇“那你后来调出来了吗”。

有时候是男主说轻声贴着女主耳朵说

“我跟你讲一个秘密.....我胳膊肘的皮肤特别嫩,真的很嫩”。

女主的反应是“真的很嫩诶!”

还有那段突然的情话:

“你能不能答应我,永远不要正畸”

“为什么?”

“因为你几乎完美。”

当这些奇奇怪怪的情话和笑话被对方以想象中的方式接住,再以一样的方式回应的时候,观众会一下子明白为什么是他们两个,因为信号对上了。

编剧在前半部分里还做了大量从女性创作者视角出发的,各种细节里的革新。

比如设定为牙医,不是因为传统偶像剧里这个职业的男性的精英感,而是反过来去破他的精英感,俩人翻墙进学校,一般都是男生扶着女生,这里反过来,男生爬墙下不来;男主接吻前,会毫不浪漫地先问平时怎么刷牙的,让对方和自己先一起练习刷牙。

还有一场戏是cue了现实里两位演员的身高,张艺凡比蒋奇明更高,所以演到偶像剧里的男主抱时,女主的台词是,你别这样抱我,我太高了(会撞到天花板)。

没有男本位的男人保护女人,都是女性本位的情节,是女人主动离开了男人,是女人表达自己的性幻想,是女人主动发起做爱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是上班的,不是一切服务于爱情,没有假期是真的和现实里一样会成为有情人的阻碍。

最后一个优点,是电影借用这个设定,讨论了国产爱情片里很少有人讨论过的现实问题——我们大部分的亲密关系的结局都是可预料的无疾而终,真爱能抵抗的东西其实也很少,这是当代年轻人越来越清楚的爱情真相,也是因为大家对此越来越清醒,所以现在谈恋爱的人也越来越少。

那已知很大可能分手的结局,有情人是否还要开始?

这个7天的设定,在前半部分就是对这种可预料的结局的隐喻,写了很多有意思的对话和桥段去讨论。

男主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过完这7 天的恋爱,女主拒绝的理由是,这不是恋爱,这是恋爱的小样,试用装。

所以她给出了另一种非常勇敢的解法,她破坏规则,在数字归零前离开,在中途还未消失的爱里离开,放到现实里就是不要在爱消失殆尽变成恨再结束,在爱的后半段就分开,勇敢开始,勇敢结束。

这成了一种理性下新的爱情可能性,特别好,我很喜欢。

但当我期待他开始更进一步的讨论时候,这个电影突然停了——这个 7 天根本不是一个已知分手的结局,它反转了,是男主的一生,如果他们相爱,那么男主的生命就会只剩下七天,七天后他就会因为车祸而死。

从这里开始,另外一部电影,另外一种爱情观开始了。

轻盈消失了,离别开始了,爱情里所有的分别都会趋于世俗的,要么是争吵下的一地鸡毛,是恨,要么是传统爱情的突发车祸,生离死别。

这部电影是后者,这种选择就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开头的那个设定的方向变了。

这不是一部科幻片,本身就是比较“想当然”设定,所以他指向的必然是人们在爱情里常有的患得患失,换句话说,它应该是个隐喻,因为那样子逻辑在里面的重要性就会变弱。

在这里,电影开始在后半部分不断探讨设定的逻辑,引导观众思考它的设定逻辑——它甚至抛出了“男女主只要不见面,时间就不会用完,男主就不会死“的强行设定。

于是这个电影从讨论爱情,变成了解决问题,变成了死神来了,“一点都不浪漫了”,当然开头也说了,这种设置可能也会有人喜欢。

角色开始解决男主如何才能不死,两人如何才能长相厮守这样两个矛盾,反复呈现他们在其中的挣扎和痛苦,有两场戏还让两个人轮流念了大段大段的独白。

前半部分的革新脱离的苦情,在后半部分全部回归,爱情观也在这里变化了,后半部分的编剧都寄希望于了真爱,试图让两人直面真爱魔咒,强行给出了结论,原来头上的数字就是个幌子。

因为靠逻辑已经无法为男女主角收场,打开那个堪比电车悖论的生死难题。

只能用真爱突破了一切,在结局直接告诉观众,因为他们是真爱,所以诅咒解除了,剩下还没从这个电影的急转弯里缓过来的我,有些困惑地听完了蒋奇明唱的片尾曲《至少还有你》。

不过,听到最后我好像懂了:

“如果全世界我也可以放弃,至少还有你值得我去珍惜”。

这好像就是这个故事,编剧原来拍了一句2000年的歌词。

最后你要问我这个片子值不值得买票去看,在私心上我希望这样奇怪尝试新事物的爱情电影多一些,讨论也多一些,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一个世界不讨论爱情了,也好像有些无聊。

音乐/配图/《7 天》

来源:3号厅检票员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