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破天花板!这一次,《南京照相馆》让整个电影界都“沉默”了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19:36 1

摘要:开场十分钟,全场还在找“大场面”,结果镜头就怼着一台老相机,咔嚓一下,灯一闪,观众反而集体屏息。导演申奥像是故意跟“主旋律”对着干:没有仰角英雄,没有慢动作牺牲,只有邮差、翻译、女演员三个普通人,在1937年那间破照相馆里,被恐惧一点点逼出骨头缝里的勇气。

28亿票房,豆瓣8.6,暑期档居然被一部“没打戏、没流量、没彩蛋”的片子救活了?刚刷完《南京照相馆》出来,脑子嗡嗡的,不是被炸的,是被沉默震的。

开场十分钟,全场还在找“大场面”,结果镜头就怼着一台老相机,咔嚓一下,灯一闪,观众反而集体屏息。导演申奥像是故意跟“主旋律”对着干:没有仰角英雄,没有慢动作牺牲,只有邮差、翻译、女演员三个普通人,在1937年那间破照相馆里,被恐惧一点点逼出骨头缝里的勇气。

最狠的是“减法”。血浆、哭嚎、口号全剪掉,留下的是胶卷被撕拉的声音、灯泡炸碎的轻响,还有日军皮靴踩过木地板的吱呀。那台相机一会儿是日军的宣传道具,一会儿又成了中国人偷留证据的“武器”,镜头一转,观众心里咯噔一下:原来记录本身就是反抗。

看完出来,旁边大哥嘀咕:“这比打十个鬼子还带劲。”确实,它把“恨”先按下不表,先让你看见“人”。邮差把最后一封信塞进暗袋,女演员对着镜子擦掉口红,翻译把一句日语骂词咽回喉咙,这些小动作比任何口号都响。

票房逆跌五次,抖音8.7分,德国二战学者看完说“这是克制的见证”。片子能出海,不靠煽情,靠真实细节:相机里残缺的底片、灯泡钨丝烧断的焦味,甚至墙上那道被子弹擦过的裂缝,都像在替历史说话。

最意外的是,单位开始组织包场,十岁以上就能看。有人说这是“教育任务”,可看完没人觉得是任务,只觉得后背发凉:原来沉默也能震耳欲聋。

申奥在金鹿奖扔下一句话:“我们不是让观众记住仇恨,而是记住人。”听完心里一松,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不喂糖,也不撒盐,就把历史的伤口摊开给你看,然后轻轻合上。

下次再有人吐槽“国产片只会喊口号”,直接把这部甩过去。它没喊,却比谁都大声。

来源:工资里96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