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何时起,武侠江湖的刀光剑影里,飘出了一股未脱的稚气。曾经承载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哲思的武打片,如今却成了“长不大”的狂欢场——主角永远带着少年般的冲动,矛盾永远靠拳头一决胜负,情感永远停留在非黑即白的简单维度。这般拒绝成熟的“巨婴式”创作,正让这片江湖
当今世界武打片大部分都是一言不合就打打杀杀,分不清好人坏人,拳头硬赢家就是好人,江湖不是暴力,是人情世故!
不知何时起,武侠江湖的刀光剑影里,飘出了一股未脱的稚气。曾经承载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哲思的武打片,如今却成了“长不大”的狂欢场——主角永远带着少年般的冲动,矛盾永远靠拳头一决胜负,情感永远停留在非黑即白的简单维度。这般拒绝成熟的“巨婴式”创作,正让这片江湖沦为悬浮的幻梦。
武打片的“长不大”,首先暴露在情感表达的幼龄化。荧幕上的侠客们,仿佛从未经历过生活的磋磨:爱恨全写在脸上,愤怒便是瞪眼握拳,悲伤只剩仰天长啸,连家国大义的抒发,也多是喊几句空洞的口号。复杂的人性褶皱被完全抹平,侠客不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成了情绪符号的堆砌。当某部号称“史诗级”的武侠片里,主角为报父仇仅凭一句“我要杀了你”便提刀闯敌营,全然不顾江湖格局与亲友安危时,这般幼稚的冲动,哪里还有半分侠者的沉稳?观众看到的不是快意恩仇,而是一个拒绝理解“复仇代价”的叛逆少年。
更致命的是叙事逻辑的退行。如今的武打片里,“拳头硬”成了唯一的真理:门派纷争靠打,家国危机靠打,甚至连情感纠葛都要靠一场“打服对方”的较量来收尾。这种将复杂世界简化为“擂台规则”的叙事,本质上是创作的偷懒——它回避了对人性博弈、时代困境的深度挖掘,转而用炫目的打斗掩盖思想的贫瘠。就像永远学不会用沟通解决问题的孩子,这些作品坚信“打赢就是正义”,却忘了真正的江湖从不是单纯的武力比拼:《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守襄阳,靠的不仅是降龙十八掌,更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信念;《龙门客栈》的正邪较量,藏的是权力与良知的暗涌。当武打片只剩打打杀杀,所谓江湖,不过是放大版的孩童打架场。
深究根源,这种“长不大”是创作心态的怯懦。创作者们不敢触碰更复杂的人性议题,不愿回应时代的精神困惑,只敢躲在“怀旧”的壳里,重复着早已过时的“少年英雄梦”。他们误以为观众爱的是无脑的打斗,却忘了人们追捧经典,从来是因为那些角色身上有超越拳脚的成长弧光——杨过从顽劣少年到“神雕大侠”的蜕变,令狐冲在侠义与自由间的挣扎,皆是“长大”的证明。如今的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用刻意的“少年感”讨好市场,最终只造出一群停留在青春期的“巨婴侠客”。
武侠的灵魂从不是拳脚,而是侠者的精神成长。若武打片始终沉溺于“长不大”的幻梦,拒绝让角色与时代同行,终将被观众抛弃。唯有让拳头承载起更厚重的人性思考,让侠客们真正“长大”,这片江湖才能重拾昔日的光彩。
来源:不烧口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