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期档开局并不顺利。《酱园弄·悬案》等被寄予厚望的影片未达预期,让市场一度陷入担忧。随后《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接连引爆观影热潮,后期七夕档《捕风追影》逆势领跑。
今年暑期档银幕亮起,灯光熄灭,116.9亿票房悄然超过去年同期。在这个被称作“消费低迷”的年代,电影院却再次排起了长队。
图片源自央视新闻
截至8月30日,2025年暑期档累计票房(含预售)达116.90亿元,超过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成绩(116.43亿元)。
同时,今年暑期档观影人次也已突破3.12亿,超过了去年暑期档的2.84亿人次。这一数据似乎与当前谨慎的消费环境形成微妙对比。
今年暑期档开局并不顺利。《酱园弄·悬案》等被寄予厚望的影片未达预期,让市场一度陷入担忧。随后《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接连引爆观影热潮,后期七夕档《捕风追影》逆势领跑。
票房前5名的影片分别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和《侏罗纪世界:重生》,分别获得28.59亿元、13.98亿元、7.72亿元、6.77亿元、5.67亿元的票房。
今年暑期档一大特点是冲动性消费减少,因“口碑发酵”而选择进入影院消费的人次呈上升态势。
观众现在会参考多个电影评分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信息决定是否走进影院,基于电影内容本身的理性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影片质量整体提升:2025年暑期档票房TOP10中,有6部影片的豆瓣评分超过8分,而2024年暑期档TOP10中仅有1部影片评分超过8分。
今年暑期档有超过160部影片上映,涵盖历史、动画、喜剧、动作等多种类型。丰富的影片类型满足了不同观众的细分需求,从儿童到成人,从喜欢历史文化的观众到追求视觉刺激的观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影片。
票房分布呈现健康“纺锤形”结构:3亿元至10亿元区间的“腰部”影片达10部之多,占整体票房41.5%,一改往年依赖头部影片的“哑铃形”格局。
在通胀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的背景下,消费者对非必需消费品支出更为谨慎。 电影作为一种相对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提供了高性价比的文化消费选择。
与动辄数百元的演唱会、体育赛事相比,电影票价格相对亲民,却能提供沉浸式的娱乐体验和社交场景,这使得电影在文化消费市场中保持了竞争优势。
电影行业经历了从“营销驱动”到“内容驱动”的转变。点映常态化是今年暑期档的一大特点,好的影片前期基本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点映,口碑慢慢发酵后,在正式上映之后迎来爆发。
明星效应正在退潮。《再见,坏蛋》由吴京担任出品人并客串出演,但上映6天后票房仅26.7万元,惨淡撤档。观众直言:“吴京不打架谁看?”其过往硬汉形象形成路径依赖,而温情题材与受众预期严重错位。
尽管总票房超过去年,但今年暑期档总放映场次创历史新高,观影人次却减少2.2亿。这意味着影院里的空座位越来越多,71%的观众只看一部电影就走。
进口片票房占比已不足三成。好莱坞制片人约翰·史密斯感叹:“中国观众不再迷信大片,这是好事。但若因此关上交流大门,就是双输。”
北美暑期档却显得有些冷清。专业人士预测北美今年暑期档票房可能都无法突破40亿美元。缺乏《芭比》《奥本海默》那样的爆款大片是关键原因。
远在大洋彼岸的北美影院,却遭遇了不一样的夏天。业内人士预测,北美今年暑期档票房可能无法突破40亿美元。
当我们的影院亮起灯光,当观众们擦去眼角的泪水或带着笑意离场,银幕上的故事已经超越了娱乐本身,成为中国经济韧性的一种表达。
这个暑假你去看电影了吗?
来源:骏逸创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