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老弄堂的收音机里,曾常年飘着一句苏北腔:"吾是王小毛呀!"这句台词的主人王汝刚,如今已是满头华发,但只要站上舞台,眉眼间的俏皮劲儿,还像极了当年那个在广播里出尽风头的"社区热心人"。从江西插队时的"流动收音机",到滑稽界的领军人物,他的人生就像一出最精彩的
上海老弄堂的收音机里,曾常年飘着一句苏北腔:"吾是王小毛呀!"这句台词的主人王汝刚,如今已是满头华发,但只要站上舞台,眉眼间的俏皮劲儿,还像极了当年那个在广播里出尽风头的"社区热心人"。从江西插队时的"流动收音机",到滑稽界的领军人物,他的人生就像一出最精彩的滑稽戏——满是烟火气,又藏着不服输的韧劲。
十六岁插队江西,田埂上练出"金嗓子"
1968年的江西宜丰,稻田里多了个戴眼镜的上海少年。16岁的王汝刚背着铺盖插队时,谁也想不到这个白净的城里娃,会靠讲故事在村里"出圈"。那时知青点的夜晚总弥漫着乡愁,王汝刚抱着膝盖在晒谷场坐下:"今天讲段《三打白骨精》,孙悟空一棒子下去......"他把小时候藏在枕头底下的《独脚戏选》里的段子,揉进《西游记》的故事里,讲得眉飞色舞。
老乡们听得入迷,给这个能把故事讲得"比评话先生还热闹"的少年起了个绰号——"流动收音机"。队长干脆把他的故事时间记上3个工分:"听王汝刚讲故事,第二天干活都有劲!"田埂成了他的第一个舞台,风吹日晒练出的大嗓门,后来成了滑稽戏舞台上最有辨识度的"招牌声线"。
返沪后王汝刚成了手表厂的工人,每天路过虹口区文化馆,总忍不住扒着窗户看。1977年文化馆招群众演员,他攥着报名表手都在抖。试演《满意不满意》时,导演只给了三句台词,他却借着买菜的场景,加了句"这青菜虫比菜叶子还多"的俏皮话,逗得台下评委直拍大腿。后台的滑稽大师杨华生眼睛一亮:"这小子,有'噱头'!"
可父亲死活不同意儿子"不务正业"。老知识分子皱着眉:"唱滑稽的油腔滑调,能有啥出息?"杨华生和笑嘻嘻两位大师提着水果登门,拍着胸脯保证:"让汝刚演《七十二家房客》的小皮匠,这戏保准火!"1978年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成立那天,王汝刚穿着打补丁的中山装站在舞台上,演活了那个拎着锥子骂房东的小皮匠,一夜间成了上海观众嘴里的"小皮匠专业户"。
从"小皮匠"到"王小毛",他把笑声装进收音机
上世纪80年代的上海,谁家没听过《滑稽王小毛》?1987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间里,王汝刚捏着话筒,用苏北腔上海话演绎那个爱管闲事的社区青年:"张家阿婆的煤球炉灭了,吾去帮伊扇扇!"这个角色像从弄堂里走出来的邻家小子,会为了两毛钱菜钱跟小贩拌嘴,也会半夜帮邻居扛煤气罐。
广播剧一播,王汝刚的生活彻底变了。买菜时小贩硬塞给他两根葱:"王小毛,你帮我评评理!"坐公交有人拽他袖子:"昨天那集王小毛咋没帮李阿姨解决问题?"1989年他创下全年演出580场的纪录,平均每天两场。剧团最忙时一天演四场,演员们在后台搭起行军床,卸了妆倒头就睡,闹钟响了爬起来又上舞台。
搭档李九松总说:"汝刚身上有股'轴劲'。"两人合作《头头是道》时,为了一句"安全生产无小事"的台词,在排练场磨了三天。王汝刚把工厂上班的经历揉进戏里,加了段"师傅戴安全帽像戴钢盔"的俏皮话,结果这出宣传戏成了当年的爆款,拿了江浙沪滑稽大奖赛一等奖。
他演的角色总带着"烟火气"。《明媒争娶》里的媒婆杨玉翠,穿碎花衫、摇蒲扇,挤眉弄眼的样子活脱脱是弄堂里爱传话的阿姨;《复兴之光》里从13岁演到103岁的阿福,佝偻着背走路的姿态,是他蹲在公园观察老人学来的。观众说:"王汝刚演谁像谁,因为他演的就是我们自己。"
当团长、带徒弟,他把滑稽戏的火种传下去
2000年王汝刚接掌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时,舞台艺术正遇冷。演员们忙着跑电视台录情景剧,剧团排练场落了灰。他站在空荡荡的排练厅拍板:"复排《七十二家房客》!"有人反对:"老戏没人看了!"他却请来台湾演员凌峰演"三六九",让杨昆客串二房东,自己从"小皮匠"改演流氓"炳根"。
开票那天,上海大剧院的售票窗口排起长队,四场演出票三天售罄,加演两场还是满座。有个老观众拄着拐杖来后台:"三十年了,还能看到这么地道的《七十二家房客》!"后来这出戏演到了日本大阪,日本观众跟着字幕笑,散场时竖着大拇指说:"中国的滑稽戏,有意思!"
王汝刚收徒弟有个规矩:"先磨十年功。"舒悦刚进团时想拜师,他摆摆手:"先把五十种曲调唱熟再说。"他带徒弟总在片场,演《爱心》时故意忘词,看徒弟能不能接得上;排新戏时让年轻人挑大梁,自己在侧幕条记笔记,散了场拉着他们改台词:"这句方言不对,老上海人不这么说。"
这些年他总在呼吁保护上海话。去学校做讲座,他教孩子们说"噱头""拎不清";录节目时特意加沪语段落:"方言是滑稽戏的根,根没了,戏就散了。"有人问他累不累,他指着排练场墙上的字笑:"你看,杨华生先生写的'洒向人间都是笑',这就是我们的本分。"
如今71岁的王汝刚还在舞台上跑。去年演《石库门的笑声》,他从台上摔下来崴了脚,敷着膏药照样上台。谢幕时观众掌声雷动,他鞠着躬说:"只要你们还愿意笑,我就接着演。"
从田埂上的"流动收音机",到滑稽界的"常青树",王汝刚的故事里藏着一个道理:最动人的艺术,永远扎根在生活里。就像他演了一辈子的"王小毛",普通、热心,却把笑声种进了每个上海人的心里。
来源:奇妙圆月x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