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脆沙瓤”的嗓子,如何唱痴几代戏迷?揭秘王素君的勾魂王腔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8 19:00 2

摘要:王素君自1984年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整整12个年头了,但她在半个世纪之久的从艺生涯中,为观众塑造的潘必正、张君瑞、王金豆、吕蒙正以及小二姐等诸多艺术形象,凝眸定神间仍历历在目。

王素君自1984年洗去铅粉,走下菊坛,掐指数来,已整整12个年头了,但她在半个世纪之久的从艺生涯中,为观众塑造的潘必正、张君瑞、王金豆、吕蒙正以及小二姐等诸多艺术形象,凝眸定神间仍历历在目。

那“秋江河下水悠悠”、“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王金豆冬天穿着夏天衣”和“小二姐家住在汴京城里”等著名唱段,仍在戏迷中广为传唱。拂不走,赶不掉,令人难以忘怀。

其声腔,其表演,已不能简单地用“低回委婉,风流倜傥”几个字来形容,确实是达到了出神入化、勾魂摄魄的艺术境界。

素君五岁从艺,七岁登台。原工旦行,其扮演的苏三、祝英台、刘兰芝以及小二姐,均属上乘佳品。

自《陈妙常》一剧反串小生潘必正,引起轰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遂成生行能手,是豫剧界少有的“生旦两门抱”的全才演员。

与名旦王秀兰、王敬先并称为誉满中原的“汴京三王”。

六十年代初调河南省豫剧院,长期与香玉同志合作,口碑日盛,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王派”小生艺术。

一些业有所成的生角名流,如王希玲、万珍兰、任三印等,都曾亲炙其教,共磋技艺。

被誉为豫南美生的张三旺,地处燕赵古邯的陈晓霞以及省豫剧一团、二团的李斌、隋凤云、贾爱萍等,均为其门下高足。

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颇具威望和影响的艺术流派。

王派小生的声腔特色首先得力于她那条很有特点的嗓子:音域不高,但宽厚清醇,略带些鼻音,沙沙儿的,甜甜儿的,就像她故乡的特产--汴梁西瓜中的“脆沙瓢”。

听她的唱,可以让你联想起越剧中的尹桂芳、京剧中的程砚秋、黄梅戏中的王少舫。

同是一样旋律,但只要从她口中吟出,便别具一番特殊的风味。

就是这条嗓子,也不知唱痴了多少观众。就是这条嗓子,往往一个幕后“闷廉”高唱,一个台前“叫板”低吟,都能赢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

它能唱出潘生的潇洒,张珙的痴情,王金豆的憨厚,吕蒙正的迂腐。

它能在《小二姐做梦》这个独角戏中,一口气唱上五十分钟,并能运用花旦、青衣、彩旦、小生、小丑、老旦六种行当的程式艺术,唱出小二姐、刘二姐、母亲、嫂子、哥哥、新郎、娶客婆、小姑子及轿夫的十余人的鲜活形象。

这也许就是音乐家们常讲的“声音造型”和“音乐形象”吧。

素君还有一个特殊的本领,那就是她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而且用不着剧作家去人为地删减其它角色的戏文、用“水落石出”的方式修改剧本。也用不着导演的“三突出”和“穷找戏”,而是靠着她刻划人物、挖掘人物心理的能力。

比如《陈妙常》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移植到豫剧后,先是以生旦并重,但后因素君在剧中的出色演技,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光彩鉴人,已有喧宾夺主之势。到省一团后,该剧便只好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剧目了。

再如,她调省豫剧院后,经常为常香玉配戏,但给常香玉配戏往往是要充当“悲剧角色”的,因为常大师在舞台上的光彩,是会让观众无心再观顾其它角色的表演。然而,王素君就有本领将这个“悲剧角色”演成喜剧:一出《花木兰》,常演后半场,王演前半场,王同样能获得掌声;一部《拷红》,张君瑞的艺术形象与红娘相映生辉,双璧鼎立。“舍不了莺莺贤妹”的唱段与“樵楼上打四梆”同样在广大戏迷中传唱……

早在1953年,周扬在开封看了她与王敬先主演的《陈妙常》后说:这个戏演的“可与越剧《梁祝》媲美”。

“五四”时期著名诗人徐玉诺赞扬她演的小生“一身书卷气。两个眼珠一动,也看不出她有多大的学问”。

作家姚雪垠、李凖分别为其题词日:“风流倜傥,雅而不俗”……做为一个豫剧的女小生,能达到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在前此的豫剧生行发展史上,峰出其右者,委实不多。

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件,一声声挚诚近乎哀求的邀请,王素君是挡不住这些“诱惑”的。

她现在还经常出现在戏曲茶座和多种豫剧“票房”中,一是为满足广大老观众对她“一睹芳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是作为自己一一个退休老艺人的“消遣”方式。

“自娱、娱人”,兼而得之,何乐而不为。

我们愿素君的艺术永葆鲜活的本色,让她的观众永远永远忘不掉她。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咏诗一首,再嘉其胜。诗曰:

百年祥符古汴梁,

启后承前有三王。

难忘做梦小二姐,

最擅偷诗俏潘郎。

出神入化念做舞,

勾魂摄魄是王腔。

多艺菊坛生兼旦,

独秀豫苑散幽香。

(原载1995年11月24日《河南日报》)

来源:梨园留声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