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娱乐圈的“姐妹花”情谊,好像从不缺观众。她们同框时有多甜,分手后就有多痛。可奇怪的是,无论她们如何高调示好,我们似乎总在等一个“塌房”的瞬间——仿佛亲密无间本身就是个错误,仿佛真挚的感情,反而成了可疑的表演。
我们为什么总在期待“姐妹花”翻脸?
娱乐圈的“姐妹花”情谊,好像从不缺观众。她们同框时有多甜,分手后就有多痛。可奇怪的是,无论她们如何高调示好,我们似乎总在等一个“塌房”的瞬间——仿佛亲密无间本身就是个错误,仿佛真挚的感情,反而成了可疑的表演。
这背后,究竟是我们对女性友谊的不信任,还是娱乐圈早已把“情谊”变成了人设的一部分?
先看一组数据:2023年,某社交平台统计显示,关于“XX和XX绝交了”的热搜话题中,超过67%涉及女性艺人组合或闺蜜关系。而“姐妹花”相关的营销内容,在综艺、通稿、短视频中年均增长近40%。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姐妹情深”,很大程度上是被精心设计过的“情感产品”。它服务于曝光、人设、商业合作,甚至危机公关。当友情变成流量密码,它还能纯粹吗?
比如,曾经被捧为“神仙友情”的A和B,前脚还在直播里互送礼物、泪洒现场,后脚就被拍到在后台冷脸相对。网友炸锅,媒体跟风,“塑料姐妹花”词条瞬间登顶。但很少有人问:她们真的“翻脸”了吗?还是只是从“需要同框”变成了“不必营业”?
这里得引入一个概念——“情感劳动”。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提出,现代人常常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绪来满足外界期待。而在娱乐圈,这种劳动被放大到了极致。笑要甜,哭要真,拥抱要久,眼神要有光。哪怕私下早已疏远,只要还在利益共同体里,就得演好“好姐妹”的角色。一旦合作结束,关系降温,观众却觉得“被骗了”——可骗你的,从来不是她们的感情,而是你对“永远亲密”的
我们太习惯用“非黑即白”来解读女性关系。要么是“一生一世一双人”的闺蜜神话,要么就是“背后捅刀”的宫斗戏码。但现实往往更平淡:她们可能曾真心相待,也因利益产生隔阂;可能仍有情分,但不再适合同行。可这些复杂、流动、真实的状态,在热搜和短视频里没有位置。我们需要戏剧,需要站队,需要一个“谁对谁错”的答案。
更讽刺的是,男性之间的“兄弟情”很少被如此 scrutinize(审视)。他们可以多年不联系,一句“都在酒里了”就能让观众动容;可以公开互怼,反而显得真性情。但女性一旦沉默,就是“生嫌隙”;一旦争执,就是“撕破脸”。这种双标,暴露的不是娱乐圈的虚伪,而是我们对女性关系根深蒂固的偏见——我们不相信女人能真诚相待,也不相信她们能体面告别。
所以,当又一对“姐妹花”被推上风口浪尖时,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她们还好吗”,而是:我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拆解她们的情谊?是我们太渴望看到坠落,还是我们早已失去了理解复杂关系的耐心?
也许真正的“瓜”,不在她们之间,而在我们心里。
来源:嗨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