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举报,但就是不改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0 11:54 1

摘要:前有脱口秀演员在台上痛斥“烟民”和二手烟害人害己,后就有高铁站台全面禁烟引发全网热议。

文|娱评影评剧评全栈

最近,“禁烟”这话题真是火到没边了。

前有脱口秀演员在台上痛斥“烟民”和二手烟害人害己,后就有高铁站台全面禁烟引发全网热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谁想得到呢?这阵风,居然吹到了鲁迅先生的头上——

#鲁迅夹烟墙画被指误导青少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情就出在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室外墙绘上。

画里的鲁迅,手指夹着一支烟,眉头紧锁,正在沉思。这可以说是他最经典、最大众脸的肖像之一,也是这家纪念馆用了二十多年的标志装饰。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前几天,有位游客在小红书上发帖,说这幅画简直是在“诱导人在公共场所吸烟”,更会“带坏小孩子”。她甚至前后两次专门上“浙里办”投诉,建议馆方:

“把抽烟的图换成右手握拳、伏案写作的版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家伙,鲁迅先生去世都快九十年了,难不成还要在2024年被迫戒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话题一出来,直接飙上热搜前三。

还有人搬出他“因长期吸烟患上肺气肿、只活了55岁”的经历,跟他两个更长寿的弟弟对比,说这就是“吸烟短命”的反面教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帖投诉的这位网友,自称是“控烟志愿者”。她说自己亲眼见到不少游客以“给先生点烟”为名,真的拿着点燃的打火机或香烟凑到墙画前打卡拍照。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样一来,不仅公共场所有人聚众抽烟,还让其他游客被迫吸二手烟。

这个出发点,当然没问题。公共场合禁烟,没人不赞成。

但问题是——为什么偏要投诉鲁迅先生的画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照片、文艺作品,难道都必须按今天的“正确标准”整改才行?

再说了,青少年禁烟教育,靠的是家长和学校日复一日的引导和规范。总不能因为鲁迅先生一张画像,就全线破防吧?

反而这种“看不惯就举报”的风气,才最叫人担心。——尤其是在当下舆论收紧、审查越来越严的背景下,动不动就“一刀切”,很容易矫枉过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实说,这种因噎废食的操作,我们早就不陌生了。

还是回到鲁迅先生手上那支烟。

其实绝大多数青少年,就算没去过绍兴、没见过那幅墙画,也都知道鲁迅是个老烟民。

为什么?

课本里白纸黑字都写着呢。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一面》,作者阿累就把鲁迅的形象写得清清楚楚: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如果抽烟的鲁迅真的“有害”,那孩子们早在课本里就“学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难不成……还要投诉教科书?

你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干。2019年之后,原来那篇《一面》已经从语文课本里撤掉,换成了视角更“纯净”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萧红那篇《回忆鲁迅先生》,也从初一调整到了初二才学。

可这些课文的重点,根本不在“烟”上,而是借这些细节塑造出一个鲜活、可信的鲁迅形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包括前几年闹得轰轰烈烈的“教材去鲁迅化”争议。

虽然现在课本里依然有鲁迅的文章,但选编方式和位置的确悄悄发生了变化。

比如《药》《阿Q正传》这些曾经必读的经典,现在有些版本里只作为选读或课外阅读出现。

总之,一股“净化文艺作品”的风正在越吹越猛。复杂的、带刺的思想,被一点点打磨成安全、正确、不会出错的“样板”。

要“正确”到什么程度?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自己小时候为了守时,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结果这个用了大半个世纪的励志素材,现在被人批评是:

“破坏公物,教坏小孩。”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迅不是唯一一个被“现代三观”审判的人。

朱自清也被一些家长追着骂了好多年。

先是有人建议从课本中删掉《背影》,理由是父亲横穿铁路、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不能鼓励孩子模仿。

更有人翻出朱自清父亲的“黑历史”:贪污、纳妾、搞垮家业……觉得这种形象不配做“父亲榜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荷塘月色》也没逃掉。

文中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还引了《采莲赋》里的句子——“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有人就说这是“涉hua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学生时代的白月光,秒变“小黄文”?

别急,“涉黄组”还有更多魔幻操作——

比如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牛郎偷看仙女洗澡、还偷走衣服逼她嫁给自己?这根本是骚扰+绑架吧!

织女怎么可能真心喜欢他?一定是被逼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牧的《山行》也遭殃。

“停车坐爱枫林晚”这句,被某些人解读出谐音梗,说是“暗示”。

建议改成“停车坐赏枫林晚”才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杜牧:我压根不知道是啥意思……)

小学二年级就要背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也被盯上。

说“日”和“生”这两个字有歧义,容易让人想歪。

同理,“锄禾日当午”和“人来鸟不惊”也“不干净”。

最离谱的是,连杨万里的小清新诗《小池》都没能幸免。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被解读为“暗示异性相吸,鼓励早恋”。

所以到底是诗不干净,还是某些人的脑子不干净?

鲁迅先生真的早就看透了: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在如今“三观警察”遍地、道德先行的环境下,我们好像正在开展一场针对文艺作品的“大扫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仔细一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或文学作品,能完全经得起现代标准的挑剔——

首当其冲的就是李白。

渣男、软饭男、官迷、酒鬼、挥霍无度……黑料一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人统计过,他留下来的诗有200多首跟酒有关。

《将进酒》《行路难》《月下独酌》《把酒问月》,还有写给杨贵妃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全成了“罪证”。

这是在教小孩喝酒才能写诗吗?

尤其是《将进酒》里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简直就是公开提倡酗酒+劝酒文化。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都说:对李白下头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连精忠报国的岳飞,也有人觉得他不“完美”。

他在背上刺字纹身,然后跑去参军?这有损军人形象,不算真正的民族英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凿壁偷光”的匡衡,人设也崩了。

你说他勤奋?他为了自己读书私自在邻居墙上凿洞。

后来当上丞相还贪污腐败,彻底成了劣迹古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大名著,更是没一个跑得掉——

《水浒传》:

武松打虎?那是虐杀国家保护动物!虽然是为民除害,但手法太血腥,而且没报备,属于违规操作。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国演义》:

诸葛亮“草船借箭”是欺诈,“空城计”是机会主义、不顾百姓安危。为了赢不择手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红楼梦》:

三观不正的言情小说。宝钗绿茶、黛玉作精、宝玉滥情,还是表亲。

袭人年纪小小就“初试云雨情”,不当女德。王熙凤背人命官司,贾琏出轨惯犯,薛蟠猥琐,贾珍扒灰……整个贾府就没几个好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西游记》也一样:

孙悟空?恐怖分子。大闹天宫是扰乱治安,偷吃蟠桃是盗窃,打妖怪是暴力倾向。

唐僧PUA大师,猪八戒性骚扰,沙僧打破琉璃盏——破坏公共财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文学作品都这么“脏”,那影视圈更是“重灾区”。

先说说那些年被举报过的动画——

《葫芦兄弟》:穿着暴露、动作不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方神娃》:只穿肚兜?(明明穿了裤子却没人提)

图片来源于网络

《哆啦A梦》:软色情+校园霸凌+道具不环保。

图片来源于网络

《黑猫警长》:吃猫鼠、螳螂吃夫……太血腥,只播5集就下了。

《美少女战士》:必须美才能当战士?超短裙是媚男?宣扬白幼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羊羊与灰太狼》:三角恋+暴力。

《熊出没》:东北口音反派是地域歧视,“臭狗熊”是语言不文明。

后来《熊出没》真改了:光头强不再砍树,变成导游,还跟熊大熊二做朋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真人影视也没好到哪里去——

有人带8岁小孩看《异形》,被吓到之后反手投诉电影院要求赔偿。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泰坦尼克号》:Rose出轨,Jack是小三,画裸画是传播色情,船头跳跃是教唆危险行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甄嬛传》:后宫内卷、塑料姐妹、甄嬛出轨+骗婚,价值观扭曲。

图片来源于网络

《铁齿铜牙纪晓岚》:纪晓岚公共场所抽烟无人制止,放现在要被网暴到退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是,我们又回到了那根烟。

鲁迅夹烟被投诉,本质上跟他那件紫色毛背心突然变成网红爆款,是一样的。

——都是被剥离了历史背景和人格精神,简单粗暴地符号化,变成可以随意评价、消费,甚至替不良行为“背锅”的标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好像特别着急给下一代打造一个“无菌”的文化环境。

恨不得把所有灰尘、烟雾、杂质全部过滤掉。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抽空了真实世界的空气。

这种动不动就举报、投诉的文化,背后其实是一种偷懒的、推卸责任式的“保护主义”。

它不愿意面对教育的复杂性:

怎么教孩子辩证地看历史?如何批判地欣赏文艺?又怎么理解真实社会的灰度?

难道真等他们二十多岁进入社会,才第一次接触这个充满瑕疵和矛盾的世界吗?

现在看来,还真有可能。

有些人就想用最省事的方式——

举报、删除、净化。

好像只要屏幕里、书本上干干净净,现实世界就会一样纯白。

但真实世界从来不是无菌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鲁迅的烟,是他深夜写作、沉思的伴侣。

李白的酒,是他抒发豪情、对抗现实的媒介。

这些所谓的“恶习”和“瑕疵”,恰恰让他们成为活生生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换句话说——

如果我们把烟、酒、暴力、性、粗话、悲剧、矛盾、人性的复杂、历史的真实……全部删除干净,

那我们最终留给下一代的,是什么?

是一个更“干净”的世界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

那只会是一个更苍白、更扁平、更无趣的文化荒漠。

保护青少年,不是把他们养成温室里的花,

而是让他们成为有免疫力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免疫力从哪里来?

从全面的历史认知里来,从深度的文学解读里来,从对复杂人性的理解里来。

而不是来自对一切“不完美”的屏蔽。

我们到底是在保护他们,还是在剥夺他们的认知能力?

这个问题,远比投诉一幅画、删减一篇课文、下架一部动画片重要得多。

从长远出发,这时候被举报了,就不应该改。

来源: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