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德云社几位演员聚餐,孙越点了一桌菜,相机里定格的就是他那张“饭菜很对胃口,好吃要飞”的表情。一个简单的镜头,把网友的注意力又一次拉回到“孙老板”身上:台上逗哏的相声演员,台下到底都在做些什么副业?真像想象中那样稳吗?
那天德云社几位演员聚餐,孙越点了一桌菜,相机里定格的就是他那张“饭菜很对胃口,好吃要飞”的表情。一个简单的镜头,把网友的注意力又一次拉回到“孙老板”身上:台上逗哏的相声演员,台下到底都在做些什么副业?真像想象中那样稳吗?
先说个小插曲,说得清楚也说明好奇心从哪儿来。有次冯照洋在台上半开玩笑地说,要是不说相声了,就跟着孙越学投资去——台下一笑而过,但话题就这么被丢出来了。还有一次请白冰到家里做客,孙越拿出一件藏品打趣道,不买它,早买房了。这些生活化的小片段,一面是人物性格展示,一面给公众留下很多想象空间。
关于艺人的副业,有两种信息来源值得区分。一类是艺人自己公开提到的,比如晒藏品、参加活动;另一类是圈内传闻或媒体推测,谁是谁的股东、谁当法人之类的。前者可以据实评论,后者就得谨慎——当法人名下有明晰产权的项目,外界才看得真切;很多人选择“隐身股东”也很常见。
试着把孙越的副业画像拉宽几个维度,比较靠谱:
① 收藏与艺术品
他拿出的藏品说明了兴趣所在。收藏既是爱好,也是资产配置的一种方式。对演艺圈有社交场景、有审美加成的人来说,这条路既体面又能转化为社交资本。
② 餐饮与线下店铺
演员开店开饭馆很常见。一方面能把人气转化成客流,另一方面方便团队聚会、圈内资源互相导流。那顿饭背后的场景感就来自这类线下生意。
③ 品牌与文创
把影响力做成品牌、开实体、出周边,是把粉丝经济变现的稳定方式。IP强的人做文创、卖衍生品,门槛不算高但运营要用心。
④ 投资或合伙创业
台上的玩笑与台下的股权操作常常是两码事。很多演员通过天使投资或合伙参与影视、餐饮、科技项目,一方面分散风险,另一方面寻求长期收益。
那么这些生意到底稳不稳?有两点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演员即便少演出也生活得体面:一是收入结构。像德云社这种流量稳定的团体,核心演员的积累明显多于普通人,能拿出启动资金或承受短期波动。二是人脉和导流能力。圈里的人际网络决定了创业初期的客源和曝光,粉丝和IP能把副业变成多条收入链。
放大到德云社整体,这个团队长期的打法是:把主业磨好,再用影响力做外延。“给你看的,都是有意放出来的”并不是偶然——这是信息与形象的运营哲学。很多演员在保持话筒感的同时,开店、上综艺、做品牌,把风险和收益做平衡。像杨九郎,演出频率有起有落,但小剧场不断、实体店和品牌也在提供稳定现金流,这就是双线运营的效果。
对年轻演员来说,机会是有的,但不容易。给几条实操建议:
● 把相声/表演练扎实,口碑和作品是长期保险;
● 节约并积累第一桶资金,别把全部押在高风险项目;
● 找靠谱合伙人,靠谱的运营、财务和法律团队比花钱更重要;
● 做事合规、信息透明,尤其是投资和股权要避嫌;
● 保持频率与热度,粉丝的关注是所有变现的基础。
网友也给出了直观的反应,既有温度又有现实感:
“孙越吃饭那张表情,像极了我吃到家乡菜的样子。”
“演员有副业很正常,谁不想多一条安全线?”
“但别忘了,最稳的还是演技和作品,其他都是锦上添花。”
相声这个行业曾经火热,也正面对市场和观众口味的变化。对德云社的演员来说,副业不该成为逃避主业的借口,而应该是风险管理和长期规划的一部分。把擅长的IP变现,把流量盘活,把兴趣变成能为未来撑伞的资产——孙越那一桌菜和会心一笑,不过是舞台之外的一瞬,折射出艺人生活的多面。你倾向于看到演员把更多精力放在作品上,还是支持他们多元发展?留言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美食百家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