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重大题材纪录片如何走近大众,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8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围绕这部作品的艺术表达与技术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近年来,重大题材纪录片如何走近大众,是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8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左宗棠收复新疆》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与主创团队围绕这部作品的艺术表达与技术创新展开深入研讨。
作为一部由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湖南广播电视台)出品、湖南金鹰纪实传媒有限公司(湖南金鹰纪实频道)摄制的历史人文纪录片,《左宗棠收复新疆》历时三年打磨,不仅回应了观众的期待,更体现了湖南广电强化使命意识、敢于突破藩篱的创作担当。在题材曾被视为敏感的背景下,湖南广电迎难而上,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历史纪录片新的表达方式。
该片在结构上创新性地采用了“短剧式”叙事。总导演王新建在会上指出,纪录片通过章节化和场景化的处理,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拆解为清晰的线索,不仅保证了史实的严谨,也增强了故事的张力,让观众能够以人物的情感和命运为切口进入宏大叙事。
在艺术手法上,作品引入了大量情景化表演。与会专家认为,超过五十位演员的无声演绎让历史人物鲜活生动,弥补了传统历史纪录片叙事单一、节奏缓慢的不足。
技术赋能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主创团队在保有学术严谨的同时,适度引入AIGC技术,对清代场景和战役进行复原。袁新文指出,这类技术手段并未流于炫技,而是有效增强了历史现场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使“舁榇出关”“玛纳斯南城战役”等关键桥段更具震撼力。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左宗棠收复新疆》不仅弥补了相关题材在影像化表达上的空白,更通过叙事创新和艺术突破,为新时代重大题材纪录片提供了新范式。
这场研讨会表明,重大题材纪录片不必止步于史料复现,而应在真实与艺术之间寻求新的突破。湖南广电以使命驱动为原动力,在导向可控、史实严谨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使《左宗棠收复新疆》在新媒体语境中实现了“破冰”与“出圈”。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