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曝父母得病,称自己遗传风险很大心中恐惧多年,难怪演戏少了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0 11:18 1

摘要:一部接一部的电影,让他成为娱乐圈里少有的“实力派+票房王”的双料影帝。

曾几何时,黄渤是观众心中“票房的保证”。

一部接一部的电影,让他成为娱乐圈里少有的“实力派+票房王”的双料影帝。

然而最近,不少人发现:他好像在观众视线里消失了。

社交账号几乎停更,综艺节目里不见身影,曾经游刃有余的演艺舞台,如今也安静得出奇。

那个总能用幽默与深情打动人心的黄渤,怎么突然没了动静?

事实上,黄渤在光芒背后,同样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沉重与无奈。

8月20日,《热浪之外》节目中,坐在鲁豫对面的黄渤,向她透露了自己多年来心中的一个恐惧事情。

他轻描淡写地提起父亲的离世,他称自己回家后,父亲却不认识他了,还向招待客人一样让他喝水。

那一刻,黄渤没有任何夸张的表情,却让人听懂了什么叫真正的无助。

母亲为了缓解尴尬,假装随口问父亲:“你知道这是谁吗?”

父亲一愣,立刻装作自己知道:“我老战友。”

黄渤回忆那一幕时,用了四个字:“头皮发麻。”

这是一个儿子听见自己被亲爹认作“老战友”的直观反应,是痛,是慌,是一种对“记忆消失”的深深恐惧。

如今,他的母亲也被同样的病折磨着。

鲁豫问他是否担心遗传问题,黄渤没有回避:“我恐惧了多少年了,我几乎已经认定,我以后也会得。”

没有煽情,也不煽情,他只是平静地把心里的恐惧摊在阳光下,说出来的时候,语速很慢,像是在和自己对话。

那个曾经靠一张嘴征服全场的男人,如今在谈到父母时,眼神里写满了迷茫与不安。

这让人不禁想起,他也不过是一个普通人。

只是这一次,命运给他的角色不是影帝,而是一个注定会面对遗憾的儿子。

但人们不会忘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2000年,他才正式转向影视行业。那一年他30岁,比大多数男演员的“黄金起点”已经晚了许多。

直到2006年,32岁的黄渤终于凭借《疯狂的石头》一夜爆红。

他在片中饰演的小偷“黑皮”虽然是个底层人物,但角色真实、有趣、接地气,一下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那部戏里最出名的一幕,是他钻进下水道,脸上抹满污泥、啃着面包一路狂奔。

据说为了完成这场戏,他在剧组真钻了两个多小时,洗了两遍澡,身上还是带着臭味。

但也正是这份“不怕脏、不怕苦”的认真,换来了最真实的观众认同。

后来,黄渤在电影里奔跑着啃面包的镜头,成了那个时代喜剧电影的经典画面。

他没靠脸出圈,靠的是演技,更靠一种观众在他身上看见的“真实”。

有人说,如果《疯狂的石头》放到今天上映,妥妥就是三十亿起步的票房。

这不是夸张,是观众对黄渤实力最直接的认可。

当年饰演“道哥”的刘桦一语成谶:“他将来一定是个有成就的演员,百分之一千一万。”哪怕带着调侃,也藏不住对黄渤的欣赏。

当年剧组玩笑般的“预言”,如今一个个应验。

黄渤成名后,并没有选择轻松赚钱的路。

真正把他推上“影帝”宝座的,不是流量,也不是搭档,而是一头牛。

2009年,他接下了电影《斗牛》的男主角。

这是一部极其“反市场”的作品,没有俊男美女,只有抗战背景下的一个农民和一头牛。

电影原本预计一个半月拍完,结果因为“牛”不配合,硬生生拍了四个月。

在片场,黄渤不仅要演好自己的戏,还得等牛状态“在线”。

有时候一个镜头拍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只因为那头牛不肯走位或者突然乱叫。

一场戏下来,人和牛都精疲力尽。

为了角色,他在山上与牛朝夕相处三个月,布鞋磨破了整整38双,脸上晒出斑,皮肤皲裂,整个人像从山里刚出来的“野人”。

可也正是这份不计形象的拼命劲儿,最终让他捧回了金马奖影帝。

那一刻,他才真正确定:这条路,他走对了——演戏。

不是表演帅气,而是演活人性,哪怕脏一点、苦一点,也值得。

接下来的几年,是黄渤事业的黄金期。

2013年被媒体称为“黄渤元年”——仅凭《西游·降魔篇》《101次求婚》《无人区》《亲爱的》四部影片,他就拿下19.1亿票房。

彼时的华语影坛,黄渤已然成为“票房保证”的存在。

之后,《泰囧》《心花路放》陆续热映,他与徐峥的搭档更是被观众称为“最强国民喜剧组合”。

无论题材是公路、家庭,还是都市悲喜剧,只要有黄渤,影院就是满的。

但也就是在这段高光期,他悄然开启了自己的转型。

从《极限挑战》开始,他逐步成为综艺常客。与孙红雷、黄磊、罗志祥等人的搭档。

让他在娱乐节目中展现了另一个“黄渤”——睿智、幽默、有梗、有担当,节目效果拉满,也圈粉无数。

然而,频繁曝光背后,也藏着隐患。

或许是综艺让他太“红”,也太“快”,原本以作品积累口碑的节奏被打乱了。

他开始接手更多项目,尝试多种类型片,角色跨度变大,剧本质量却参差不齐。到了2021年,瓶颈悄然显现。

那年,他主演的《穿过寒冬拥抱你》,豆瓣评分只有5.5分。

虽然票房尚可,但观众普遍认为剧情拖沓、情感堆砌。

2022年的《外太空的莫扎特》更是一场“滑铁卢”,评分跌至4.3,票房只有2.2亿,口碑和数据双双扑街。

到了《学爸》,这张被寄予厚望的“翻身牌”,也没能如愿扭转局势。

影片上映初期评分7.1,属于“温吞开局”,但很快评论两极分化,票房涨势疲软。

19天勉强突破5亿后就乏力下滑,排片占比不断下探,市场反响平平。

几部作品接连失利,观众开始质疑他是否“江郎才尽”。

“影帝滤镜”也在一次次失望中逐渐剥落。

但黄渤自己不是没察觉。他开始慢下来,试图找回初心。

他推掉部分邀约,参与了《涉过愤怒的海》这类更具表达张力和人性深度的作品,转而远离喧嚣,回归表演本质。

更重要的是,母亲的病情也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生节奏。

面对家中老人的逐渐衰弱,他不再一味地追赶热度,而是选择多留些时间陪伴家人,调整身体状态,重新打磨自己。

对他来说,这不仅是一次职业转向,更是一种内心转弯。

从年少四处奔波的舞台艺人,到金马加身的百亿影帝,从综艺顶流到票房滑坡的中年沉寂,黄渤这一路走来,尝尽了事业的甘与苦。

而眼下的“慢”,不是停滞,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

人生到了某个阶段,拼命已经不是唯一的解法,真正的课题,是找回那个“想演好戏”的自己,而不是“必须赢”的自己。

来源:铀235放映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