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工上将这名头,谁配得上?谁又被忽略了?钟期光这人,老实说,外头知道他的人不算太多,可他倒是把政工这活儿干了一辈子。说开了,怎么评价这种“幕后英雄”?咱们有点说不清,历史也有点含糊。
政工上将这名头,谁配得上?谁又被忽略了?钟期光这人,老实说,外头知道他的人不算太多,可他倒是把政工这活儿干了一辈子。说开了,怎么评价这种“幕后英雄”?咱们有点说不清,历史也有点含糊。
其实提起钟期光,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他的后人。你看现在电视里的那些演员里,有人姓柯名蓝——她就是钟期光的孙女。提起来,就跟邻居家孩子突然走红了似的,总还有点亲切。柯蓝本名钟好好,从来不在爷爷的光环下生活。没做生意,也不去官场,而是踏踏实实地在剧组里磨,这演员路子一走就没回头。她自己也说过,爷爷常年做政工,没怎么去指挥打仗,但存在感不低。我们看她演《人间正道是沧桑》,多少能明白那种骨子里的“工作作风”从哪儿来的——爷爷一辈子就是在前线做思想工作,给别人打气儿,收拾残局。
说到底,钟期光属于“政工一代”,但他为啥就没被叫做“政工代表上将”?这事还真跟老资格和实际军功有关系。开国上将里,钟期光是副兵团级别。说通俗点——在官场那套里,前头还有一拨人排队等着晋升呢。正兵团级的头衔就比他高,是人们最容易记住的那群人。
更直接的原因,其实还是打仗的事。大家对政工的理解,多少还是带点“又会管事又能打仗”的意思。谢富治,比如,解放战争时跟着陈赓,大大小小的仗打下来了,还能把队伍带得服服帖帖。谢富治这人就是那种,既能当政委出谋划策,又能像司令一样往枪口顶。这种人,大家觉得名字挂“代表政工”没人反对。
阎红彦也是一号人物。红军那会儿自己拉起队伍,游击队说建就建,跟敌人一打就是大胜。后来搞兵运——就是把敌人的兵拉到自家队伍里,不能说是火爆,但是真有策略。阎红彦这种人,有点像咱们家里“能管事还会挣钱”的大哥。他被称是“罗荣桓类型”也不算夸张,既懂得人心,又有实际操作能力。
可钟期光呢?钟老那股子劲就不是“猛冲猛打”的那种,他主要干前线政工。红五军秘书长起步,手里总揣着几本教材,谁要摸不清方向就来找他聊。大仗临门,他往前线跟队伍走,见了士兵就说几句,帮他们放下包袱。钟期光讲政工,提倡“扶弱为强”,又爱“见事就教”——有点像课堂上的老先生,随时给新兵打补丁。按说,在战役理论研究上,钟期光比谢富治、阎红彦还仔细。但要说具体指挥打仗,他还是甘当配角。天目山三次反顽那会儿,跟着粟裕打仗,也就是帮忙从旁出主意安排,主角轮不到他。
生活就是这样,有人负责定大事,有人负责把细节填好。钟期光,就是填细节那种人。你让我说他是不是代表“政工上将”?说心里话,他自己恐怕也不见得非要这个名头。实际上,历史和咱们的印象都爱记那些“能打能管”的人,否则那么多幕后的忙人谁还记得?
再扯远点,其实政工这活儿也冷门。很多人光看打仗谁冲在前面,没想过把队伍带顺溜需要多大心劲。像钟期光这样的人,把一帮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安抚成铁板一块,前线后方都稳得住,其实一点不比打仗省事。有时候政工工作真就像烧菜炒饭——有的人爱出花样,有的人专心把米饭煮透,到最后大家都要吃饱才能打仗。
回头看柯蓝,她在剧里演的那些角色,多少带点爷爷那股沉稳劲。你说是不是血脉里的东西,谁也说不清,反正故事总是在一家一代人身上转圈。其实谁也不知道钟期光老爷子干这些事的时候,心里到底是种什么滋味。也许他觉得自己没上什么战功榜,不遗憾;也许他也有点想,如果能像谢富治那样“正面顶上”,兴许名字能再亮一点。
晚年时,钟期光去了军事科学院,还是没掺和指挥队伍,继续做理论研究。这就是这个人,有点像砖墙里那块结实但不怎么显眼的砖头。要是没有他,看起来没啥大事,但队伍里缺了他,可能早就乱了。
历史爱记个响亮名字,爱讲能打能管的人物。其实那些幕后政工大将,才把队伍里的碎片黏上了。至于“为什么钟期光没成代表上将”?也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谁都没法选。像他这样的“政工上将”,多半都活在别人回忆里,等有一天,孙女柯蓝出现在荧幕上才被人提起一句“她爷爷是钟期光”。
这事,说不清遗憾还是顺路。每个家每段历史,总有那种低调到不被拍砖的人,只是换种方式站在了人前。你说,比起那些打仗的风云人物,咱们是不是该给这些“后场推手”多点掌声?还是说,这就是历史,谁也没法重头再来——名字烫手的留下,温温吞吞的就此隐下去了。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