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生万物》里人人喊打的汉奸,到《归队》中坚毅勇敢的抗联战士,宋家腾用演技完成了形象的完美逆转。
“别让我在街上看到你,不然打死你这个狗汉奸!”
这些充满愤怒的留言,不是发给什么十恶不赦的罪犯,而是涌向了演员宋家腾的社交媒体账号。
只因为他在电视剧《生万物》中饰演的伪军“封腻味”太过逼真,让观众恨之入骨。
从《生万物》里人人喊打的汉奸,到《归队》中坚毅勇敢的抗联战士,宋家腾用演技完成了形象的完美逆转。
但这位从业25年的老戏骨,却经历了戏剧性的一幕:因演技太好被网暴,又因演技太好被追捧——这荒诞的遭遇背后,是一个演员的敬业与无奈。
他饰演的封腻味,是个彻头彻尾的汉奸。带着外人在村里烧杀抢掠,连自己的父老乡亲都不放过。
那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面对日本人时阿谀奉承的“舔狗”样,威胁自己弟弟时咬牙切齿的狠劲——每个细节都让观众恨得牙痒痒。
演技太好反而成了“原罪”。网友们不仅在他的评论区留言要“打死他”,甚至跑到他的直播间里骂。
更离谱的是,有人竟然觉得他在戏外也会欺负小演员,就因为剧中有一段他把小演员宁可玉差点扔进火堆的戏。
宋家腾的求生欲也是满满的了。他不得不专门找来小演员邵昊林一起拍视频,再三解释“都是剧情需要”,本人在片场对小演员可好了。
这种戏里戏外分不清的状况,让他哭笑不得,甚至一度崩溃。
但这事儿最讽刺的转折来了——同样是宋家腾,在《归队》里演了个抗联战士万福庆,口碑直接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剧中他衣衫褴褛,脸黑乎乎的,吃着野菜,和日军周旋时装疯卖傻,咬日军耳朵时又狠又解气。观众们这下不骂了,改成齐刷刷的夸奖:“这才是真英雄!”“演技炸裂!”
网友们这下也分裂了。一边有人说:“之前骂人的那些人打脸不打脸?
同一个演员,演坏人被骂,演好人被夸,这不正好说明人家演技好吗?”
另一边也有人反思:“我们是不是入戏太深了?演员演得好,该夸的是演技,怎么反而骂起人来了?”
宋家腾的遭遇,早已超越了个别演员的荣辱得失,变成了一面照妖镜,照出了当下影视创作与观众审美之间最尖锐的矛盾。它逼迫我们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无比复杂的问题:当观众的情感代入感越来越强,演技太好到底是一种原罪,还是一种殊荣?
支持的一方认为:被骂说明演得好,这是对演员的最高赞誉。
历史上很多老戏骨都经历过类似遭遇,《还珠格格》里的容嬷嬷李明启老师甚至现实中被人扔鸡蛋。
这说明演员真正走进了角色内心,让观众相信了角色的真实性。
而且,从被骂到被夸的强烈反差,恰恰证明了宋家腾作为演员的可塑性,这对他未来的演艺事业利大于弊。
但反对的声音同样值得深思:当骂声从角色上升到演员本人,甚至影响到其现实生活时,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变成了一种网络暴力。
要求演员为角色行为“道歉”,本质上是一种审美上的巨婴行为——分不清戏剧与现实的区别。
如果每个演反派的演员都要面临被网暴的风险,以后谁还敢认真塑造复杂而立体的反派角色?我们看到的,会不会只剩下脸谱化的表演?
这场争议最荒诞的地方在于,它暴露了我们这个时代审美能力的撕裂与退化。
我们既渴望看到真实、复杂、有张力的人物塑造,又缺乏承受这种真实所带来的情感冲击的能力。
于是,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把对虚构角色的怒火,倾泻到扮演这个角色的真人身上。
宋家腾用25年的坚持证明了一件事: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
他能从不到十秒镜头的配角演到今天的主角,靠的是对每个角色的尊重和敬畏。
而那些骂完又夸的观众,或许也该成长了:学会欣赏演技而不仅仅是迷恋角色,学会区分戏剧与现实,是一个成熟观众的基本修养。
或许,宋家腾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一句肯定的评价——“你演得真好,好到让我忘记了你是谁”。
请您审阅以上争议性的结尾部分。这个结尾旨在引发读者对艺术创作与观众审美关系的深度思考。您是否满意整个文章的完整呈现?
来源:天逸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