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映光影,“摇篮”正青春

天堂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30 08:28 2

摘要:8月23日至8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在长春举行。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影建厂80周年,当星光再次点亮长春的夜空,电影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之时,我们不禁回想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

8月23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式在长春国际影都金色大厅举行。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金秋八月,光影璀璨。

8月23日至8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在长春举行。适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长影建厂80周年,当星光再次点亮长春的夜空,电影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举之时,我们不禁回想起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

“看到大家的来信,不禁想起你们参与创作的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电影。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

“新征程上,希望你们继续在崇德尚艺上作表率,带动广大电影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扎根生活沃土,努力创作更多讴歌时代精神、抒发人民心声的精品佳作,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信中的话语如春雷激荡于中国电影的广袤天地,在光影深处激起澎湃回响,更为本届长春电影节注入了深刻内涵和精神力量。

这8位电影艺术家都曾在“新中国电影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长影)工作或参与过电影创作,他们的艺术生涯与长影乃至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史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8位电影艺术家的光荣,也是长影的光荣、吉林的光荣。

新中国电影初创时,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站在新时代历史坐标前,擘画蓝图、开创未来……“摇篮”光影,雕刻时代,续写华章。

扎根人民沃土

开创“人民电影”的7个“第一”

正值长春电影节期间,作为电影节的重要文化地标长影旧址博物馆迎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

随着人流,记者仿佛踏入了昔日光影世界的穿越之门。黑白胶片缓缓转动间,一幕幕经典场景在回忆的轨道上缓缓展开:《英雄儿女》中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壮烈画面,依然激荡着爱国情怀;《冰山上的来客》里侦察员杨排长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紧张情节,依旧让人心潮澎湃;《刘三姐》的歌声中,山美水美人更美,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纯朴……

长影旧址博物馆。长影集团供图

“看过一部影片,记住一个人物”,这些在不同的年代脍炙人口的主旋律影片,传递时代精神、影响社会审美、涵养生活气质,映照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民风貌的变化。

“第一部多辑新闻纪录片、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翻版片和第一部长故事片都出自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光临介绍,成立于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创了“人民电影”的7个“第一”,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开疆拓土。

而后,《白毛女》《甲午风云》《开国大典》等一大批为人民放歌、为时代立像、为民族铸魂的优秀影片,不仅为新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时代的生动写照,成为几代人的精神家园。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标志。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长影创作触角不断延伸,少数民族题材《五朵金花》、反特悬疑题材《保密局的枪声》、儿童题材《祖国的花朵》……一部部佳作纷至沓来,“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血液一直在此流淌,一朵朵“人民电影”的艺术之花在这里盛放。

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期间启动的“光影铸魂八十载”公益展映活动,通过260场城市放映、4000余场农村放映,让经典重回观众视野,正是“人民电影为人民”初心的当代延续。

深耕人民艺术

以匠心锻造时代力作

“《白毛女》是我拍的第一部电影,这里是我电影梦开始的地方。”第二十届长春电影节开幕式上,“人民艺术家”田华动容地说。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1951年,电影《白毛女》上映,第一次接触电影的田华,以喜儿的形象走进了千家万户。她将勤劳善良、不屈不挠的喜儿塑造得有血有肉,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引发了大众的共鸣。随后,《党的女儿》和《碧海丹心》等电影作品中,田华所塑造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97岁“人民艺术家”田华重回长春电影节。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今天,我看到这么多年轻的电影人,就像看到了当年22岁的我,充满了活力、充满了希望。”田华表达了中国电影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努力创作更多精品佳作的信心决心,“艺术是我们的枪,舞台是我们的战场。”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农村生活,不深入、不真实是不行的。”谈起拍电影的经历,长影老一辈演员陈学洁打开了话匣子。

60多年前,在拍摄电影《两家人》时,挑水成为陈学洁面临的挑战。“我从小住在城市里,很少用扁担挑水。没有经验的人真挑上两桶水,脚步就慢了,身子就斜了。”陈学洁说,为了练好挑水这一动作,陈学洁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找两个木桶装上水挑着走。“厂里的老前辈指点我一次次练习,终于像那么回事了。”

“专注电影事业,一心只想把电影拍好”既是老一辈电影人的风骨,也是新一代电影人的坚守。

长春电影制片厂大门。长影集团供图

多年来,长影已累计向全国各电影制片厂、影视机构输送2000余名专业电影人才。他们坚守“人民电影”光荣传统,如同星星之火,在新中国电影事业的版图上燎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坚力量。

光影赋能文旅

立足新起点,点亮新征程

“我和家人都很喜欢《人世间》,特意来长春打卡剧中取景地,感觉自己走进了剧集里。”来自江苏无锡的游客李女士说。

2025年是中国电影消费年,吉林省“跨行业协同、多业态融合”,电影与文旅、商业、文创等业态实现了跨界融合,不但激活文旅市场,还带旺商业消费。

长春市更是依托爆火的影视剧取景地设计推出历史文化之旅、产业文化之旅和生态文化之旅等3条精品旅游线路,让游客在这里穿越光影,体验人文风情,实现“电影+文旅”的深度融合。

“光影绘影”长影主题系列活动现场。长影集团供图

夜幕降临,被“光影”装点一新的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聚集了众多热爱电影的游人。“今天我也当回女主角!”在“光影绘影”长影主题系列活动“人生主角”专属座椅前,一位阿姨挽着丝巾优雅入座。

为了让游客在漫步间完成一段完整而沉浸的“主演”旅程,活动以电影拍摄流程为主线策划游街动线,从寓意开机的“Action!”开机打卡点,到象征杀青的“Cut!”人生主角打卡椅,每个人皆可在此探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剧本,再现生活的艺术之光。

激发新动能,重在提升产业融合度,这也是驱动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金鹿创投”为青年影人搭建平台,联动长春新出台的影视政策,构建产业发展闭环。同时,城市“电影+文旅+消费”生态正在加速构建,54路有轨电车将变身“光影专列”,新民大街“电影长街”让电影融入城市肌理。

今年,长春市政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发布了《关于促进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举措的补充意见》。“政策发布以来,长春净月高新区新引进影视企业达54家,18个影视剧项目在吉林省开机拍摄,200余部以净月区为主要取景地的网络微短剧完成摄制。”长春净月高新区管委会主任丁慧东说。

完善的配套设施、优惠的扶持政策,为影视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许多电影项目选择在长春拍摄、制作,带动了本地电影产业链的发展,从编剧、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光影流转,岁月如歌。从东北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起步,在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征程中奋进,中国电影摇篮的胶片记录着新中国电影的蹒跚步履与辉煌成就,亦镌刻下一代代电影人“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初心与坚守。

来源:金台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