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凡舒独挑大梁主持央视七夕晚会,除了脸好看其他哪哪都难掩尴尬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30 08:32 2

摘要:七夕之夜,央视综艺频道如期播出七夕晚会,然而观众们的讨论焦点却并非节目本身的浪漫与创意,而是整场晚会唯一的主持人马凡舒。这位年轻主持人独自撑起全场,本是一次展示能力的机遇,却意外暴露了其专业能力的局限,更引发了对央视综艺频道主持人梯队建设的广泛质疑。

七夕之夜,央视综艺频道如期播出七夕晚会,然而观众们的讨论焦点却并非节目本身的浪漫与创意,而是整场晚会唯一的主持人马凡舒。这位年轻主持人独自撑起全场,本是一次展示能力的机遇,却意外暴露了其专业能力的局限,更引发了对央视综艺频道主持人梯队建设的广泛质疑。

一人挑梁,气场不足成硬伤

晚会播出后,不少网友评论指出,马凡舒的外形条件无可挑剔,但主持表现却难以令人满意。她的声音显得单薄,缺乏穿透力和感染力;吐字归音虽清晰,却透着一股刻意雕琢的做作感,不够自然流畅。更重要的是,整场晚会中她未能展现出足够的气场——无论是串场衔接、情绪调动,还是与观众的情感共鸣,都显得力不从心。

有观众调侃道:“一个人主持全场,本是央视给的机会,却成了‘公开处刑’。”的确,大型晚会的主持工作并非简单念稿,更需要临场应变、节奏把控和情绪引领的综合能力。马凡舒的表现虽无明显失误,却也缺乏亮点,整场晚会因此显得平淡甚至有些沉闷。

年轻一代,为何难挑大梁?

马凡舒的困境并非个例,它折射出央视综艺频道年轻主持人整体面临的成长瓶颈。近年来,央视综艺频道的主力阵容仍以朱迅、任鲁豫、尼格买提等资深主持人为主,年轻一代中能独当一面者寥寥无几。即便如龚韵熹、苏眉文等有一定观众基础的年轻主持人,也多数需要在资深搭档的带领下才能稳定发挥。

这种现象背后,是央视主持人培养机制的隐忧。一方面,央视给予年轻主持人的大型晚会独挑机会并不多,多数时候他们仅以配角身份出现,难以积累核心经验;另一方面,综艺频道的内容形态日益多元化,对主持人的要求也从传统的“报幕型”转向“互动型”“专家型”,而年轻主持人在专业深度和临场经验上尚未完全适应这种转变。

更令人遗憾的是,被寄予厚望的央视主持人大赛,也未能如愿输送能担重任的新人。上一届大赛虽涌现出一些优秀选手,但赛后真正能在央视综艺频道站稳脚跟的屈指可数。一部分选手转入新闻频道或新媒体平台,另一部分则逐渐淡出观众视野。大赛的选拔机制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似乎存在一定的脱节。

观众期待什么?

在社交媒体上,许多观众表达了对央视主持人梯队建设的忧虑。有人直言:“央视晚会越来越像‘老面孔’聚会,年轻主持人要么撑不起场,要么根本没机会。”也有人认为,央视应更注重主持人的长期培养而非短期效果:“主持人成长需要时间,但央视是否给予了足够的耐心和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并非否定年轻主持人的潜力,而是希望看到更科学的培养机制和更宽容的成长环境。马凡舒此次的表现虽不尽如人意,但若因此全盘否定其能力,或许有失公允。相反,央视更应思考的是:如何通过系统性的训练和实践机会,帮助年轻主持人突破瓶颈、实现蜕变。

突破困境,需双向赋能

要改变当前青黄不接的局面,央视或许需从两方面发力。

其一,优化主持人培养模式,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给予年轻人更多实战机会。大型晚会可以尝试“以老带新”的组合模式,而非让新人突然独挑大梁;日常节目则可鼓励年轻主持人尝试不同风格,找到适合自己的定位。

其二,主持人自身也需加强专业修炼。无论是声音训练、台词功底,还是文化底蕴和临场应变,都需要持续投入和打磨。马凡舒们或许可以借鉴董卿、撒贝宁等前辈的成长路径——他们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多年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个人风格和专业权威。

来源:红杜鹃侃娱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