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江南是一出长达千年的连续剧,那么苏州绝对是那个从第一集活到大结局、并且始终霸占着C位的“顶流”。
如果江南是一出长达千年的连续剧,那么苏州绝对是那个从第一集活到大结局、并且始终霸占着C位的“顶流”。
但这位顶流,最近几十年有点“憋屈”。
时不时就有人跳出来说:“杭州才是江南代表!”“扬州曾经阔过!”“南京表示不服!”“上海:你们在争什么?”
每当这种时候,苏州总是微微一笑,端起一杯碧螺春,轻轻吹开浮沫,说:
“侬弗要搞七捻三。”
这句话,是用苏州话讲的。
我们先来聊聊“吴语鄙视链”。
很多人以为吴语就是上海话,或者杭州话、宁波话混着讲。错了。
在语言学的江湖里,苏州话,才是那个“武林正宗”。
什么叫“狭义吴语”?就是最纯粹、最古老、最没有受到外来方言污染的吴语核心。它不在别处,就在苏州。
这就好比你说“我是搞摇滚的”,但有人会问你:“你玩的是重金属、朋克,还是布鲁斯摇滚?”苏州话,就相当于吴语里的“经典摇滚”,祖师爷级别。
举个例子。
《海上花列传》,中国第一部方言小说,写的是妓院故事,但用的,是苏州话。
张爱玲后来把它翻译成了国语,但她自己写小说,还是忍不住往里面塞苏州话的词汇和语调。为什么?因为那种软、糯、细腻、转弯抹角的味道,只有苏州话才表达得出来。
你试试用东北话念:“哎妈呀,你这银咋这样式儿的呢?”——瞬间从江南烟雨跳转到东北炕头,毫无氛围感。
所以有人说:“吴语写进小说,除了张爱玲,之前全是苏州话的。”这句话,没毛病。
至于有人说“我们浙江也讲吴语”,没错,但“广义吴语”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被语言学家们勉强拼凑出来的。在此之前,苏州话,就是吴语的代名词。
这就好比意大利人说“披萨是我们发明的”,美国人说“我们也做披萨”,意大利人嘴角一撇:“你那叫饼坨坨。”
文化中心这件事,苏州更是资深玩家。
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之后,苏州就一直是江南的文化发动机。唐宋之后,明清两代,苏州就是全国的时尚风向标、文艺发源地、奢侈品制造中心。
什么叫“苏工苏料”?
就是明朝的爱马仕、清朝的劳力士。苏州工匠的手艺,苏州出产的材质,那就是顶级货的代名词。
你皇帝老儿要用最好的丝绸?苏州织造。你要摆最雅的盆景?苏州盆景。你要听最潮的音乐?苏州评弹。你要看最火的戏?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京剧见了它,也得规规矩矩叫一声“大哥”。没有昆曲,就没有后来那么多地方戏的百花齐放。
苏州园林,更不用说了。那不是简单的土豪盖房子,那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终极梦想——把山水、哲学、诗词、绘画全部塞进自家后院。
拙政园、留园,那不是园子,那是三维的山水画,是立体的唐诗宋词。
所以你说苏州是中国式审美的集大成者?完全正确。它定义了古代中国人关于“雅”的一切想象。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牛的苏州,怎么就让别人抢了风头?
答案是:近代史,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快进键。
1843年,上海开埠。原来那个松江府下面的小县城,突然被扔进了全球化的大滚筒洗衣机。
洋人来了,资本来了,铁路通了,工厂建了。短短几十年,上海从一个“小苏州”的模仿者,一跃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
文化中心,也跟着钱和权跑了吗?
没错,有一段时间,确实跑去了上海。鲁迅在那里写杂文,周璇在那里唱歌,张爱玲在那里写小说。
但注意,即便是上海滩的黄金时代,它的文化底色的里子,依然是苏州给的。
上海话里掺了多少苏州词汇?上海评弹和昆曲的观众基础是谁?最早一批在上海闯荡的文化人,有多少是苏州籍的?
所以,说上海短暂地成为了文化中心,没问题,但它相当于是苏州文化的“浦东分公司”,只是这个分公司后来体量太大,差点让人忘了总公司在哪。
再后来,1949年以后,文化中心北迁北京。那是政治决定文化,没办法。
但苏州表示:无所谓,你们争你们的,我继续我的风花雪月。
今天的苏州,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它是一座“双面绣”城市。
一面是古典到极致的园林、古镇、小桥流水、吴侬软语。你走在平江路上,还能听到软绵绵的评弹声从老房子里飘出来。
另一面,是强悍到可怕的工业实力。它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GDP长期排在全国前六,地级市里无敌手,号称“全球工业大摸底,摸来摸去都是苏”。
台积电来了,三星来了,各种世界500强都把工厂和研发中心放在苏州。新加坡人跑来合作搞了苏州工业园区,搞得太过成功,成了全国开发区的模板。
这就造成了一个极其分裂的画面:
一个穿着香云纱的苏州阿姨,可能早上在园林里喝茶听曲,下午就开着宝马去园区开会,聊的是纳米技术和生物医药。
晚上,她可能用苏州话打电话:“囡囡啊,今朝纳米孔测序技术有个新突破,阿要妈妈归来顺便买点黄天源糕团把你吃吃?”
这种画面,全世界大概只有苏州看得到。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说苏州才是江南永远的中心?
因为文化这东西,讲究的是一个“根”字。
杭州很美,但有南宋的“临安”气质,总带着点偏安一隅的临时感。扬州曾经富甲天下,但盐商文化多少有点暴发户味道。南京底蕴深厚,但六朝古都太多杀戮,气质偏沉重。
只有苏州,从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开始,两千多年来,几乎从未离开过文化核心圈的牌桌。
它没有被战争彻底摧毁过,没有被历史完全遗忘过。它就像一条绵绵不绝的河流,也许有时宽阔,有时狭窄,但从未断流。
它用园林定义了中国文人的审美,用昆曲定义了雅音,用苏工定义了匠心,用吴语定义了软语。
甚至今天,当全国城市都在疯狂追求“现代化”时,苏州微微一笑,说:
“现代化我要的,老祖宗的东西,我也一点没丢。”
这不是傲慢,这是底气。
最后,说一个故事结尾。
前几年,某互联网大佬去苏州参观,当地领导陪他看园林,看博物馆,看古城保护。大佬很感动,说:“你们保护得真好,像活在古代一样。”
苏州领导笑了,说:“不,我们只是比较会过日子。”
过了一会儿,车队开进工业园区,高楼林立,玻璃幕墙闪闪发光,跨国公司Logo随处可见。大佬又震惊了,说:“这完全是大都市啊!”
苏州领导又笑了,说:“嗯,我们也比较会上班。”
大佬沉默了一会儿,问:“你们怎么做到的?”
领导用带着苏州口音的普通话说:
“因为我们苏州人,懂得什么是‘过日子’,什么是‘上班’。就像我们的双面绣,两面都要绣得好,才是好生活。”
你看,这就是苏州。
一座永远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要什么,并且毫不费力就能做成的城市。
它不需要争什么中心,因为它自己,就是中心的标准定义。
以上观点你有异议吗?
来源:城市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