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他是罗京的儿子,14岁扛起小家,母亲改嫁富豪只提了三个要求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9 23:20 3

摘要:在亿万观众的记忆里,罗京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一种标准。他那张沉稳、不苟言笑的面孔,被称为“国脸”,在每个晚上七点准时出现,传递着最权威的声音。

文|晓得

编辑|晓得

在亿万观众的记忆里,罗京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一种标准。他那张沉稳、不苟言笑的面孔,被称为“国脸”,在每个晚上七点准时出现,传递着最权威的声音

然而在2009年,“国脸”罗京却骤然离世,亿万观众为之叹息。他14岁的独子罗疏桐,却在悲痛中一夜长大,默默扛起家庭重担

更令人震撼的是,多年后,当母亲刘继红再嫁富豪,这位少年竟提出一个让所有人甚至是继父都为之动容的“再婚条件”!

罗京的完美,是雕琢出来的。

他的人生信条很简单:“要么不做,要做就到最好。”这话听起来像句口号,但他却用一生去践行。

1983年,他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一脚踏入中央电视台的大门

但他不是天之骄子,没有立刻坐上主播台,而是从最基础的幕后配音做起

直到1996年,35岁的他才迎来第一次正式的《新闻联播》直播。

为了这半小时,他提前整整两个小时到岗,把那几页稿子翻来覆去地看,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这种态度,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同事康辉后来回忆说,罗京是典型的“面冷心热”,外表严肃,内心却像一团火。正是这团火,让他把工作看得比天大

他觉得,《新闻联播》不是他一个人的节目,它代表的是国家形象,一个字都错不得

所以,他的手机二十四小时从不关机,随时准备应对任何突发状况

汶川地震报道期间,他连续加班,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片继续。

康辉看在眼里,心里直犯嘀咕,总觉得他这样拼命,身体迟早要出问题

这份极致的责任感,同样也延伸到了家庭

他让妻子刘继红辞去工作,安心做家庭主妇,并承诺让她生活无忧

这对他而言,不是大男子主义,而是责任的一体两面。对外,是国家喉舌的担当。对内,是家庭的守护与庇护。

14岁的担当

2008年,命运的警报悄然拉响。

一次体检中,罗京被确诊为淋巴瘤。但他选择了沉默,把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压在了心底

他甚至像没事人一样,在8月6日参加了奥运火炬的传递

他不想让家人担心,更不想让年迈的父母知道。他只想维持一种常态,用自己的镇定,为家人撑起一片晴天。

8月31日,他最后一次坐在主播台前。镜头里的他,已经明显消瘦,但声音依旧沉稳有力。这是他最后的职业坚守,也是对家人无声的告别与保护

然而,病情的发展远比想象中凶猛。哥哥罗平两次为他捐献造血干细胞,但第二次移植后,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体重掉到了不足50公斤

他似乎预感到了什么,对妻子说:“只要你不懒,什么都能做好。

这句话,成了他对妻子最后的嘱托。2009年5月29日,他在医院度过了自己48岁的生日,几天后的6月5日,他永远地离开了

因为身处隔离仓,妻子刘继红甚至没能见到他最后一面。这个家的天,塌了。刘继红悲痛欲绝,几度崩溃,整日以泪洗面。

医院里,14岁的儿子罗疏桐手里还握着想给爸爸吃的水果,眼神空洞地望着这一切。

他看到母亲的脆弱,看到祖父母的悲伤,一个念头在他心里迅速萌芽:我必须长大了

父亲生前总叮嘱他“要孝顺奶奶”,还为了跟他有共同话题,特意去学流行音乐。这些父爱的细节,此刻都化作了力量。

他意识到,自己必须接过父亲的担子,成为家里新的顶梁柱

葬礼上,他紧紧握住母亲的手,用小小的身躯给予支撑

他捧着父亲的遗像,送他最后一程。回家后,他把悲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反过来鼓励母亲要坚强

这种“化情感为行动”的模式,像极了父亲。

那个在汶川报道中拼尽全力的身影,此刻与眼前这个强忍悲痛的少年,在精神上完成了交接。

罗京的离去,给这个家庭留下了巨大的情感空洞

其母因为老年痴呆和脑血栓,认知能力本就受损,得知噩耗后更是一病不起,时常摩挲着儿子的照片,喃喃自语。

其父则悲痛万分,甚至因为家人一直瞒着他罗京的病情而生气。这个家,在风雨中飘摇。爷爷奶奶的变化,罗疏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他知道,自己不仅要照顾好自己的母亲,还不能忘记关怀爷爷奶奶,守护好这个家。

时间流逝,罗疏桐渐渐长大,后来远赴美国留学

刘继红在儿子的鼓励下,也慢慢走出了丧夫之痛

到了2016年,刘继红遇到了一个新的归宿,一位富商

当她把这件事告诉儿子时,罗疏桐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表示了支持。但他接着提出了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让所有人为之动容

他说,母亲再婚可以,但他有一个核心要求:无论搬到哪里,都必须带着奶奶,并且要像从前一样照顾她。

这是父亲生前最重要的叮嘱,他一天也不敢忘

他还补充说,这件事必须先告诉爷爷,征得他的同意。这是对长辈的尊重。

最令人震撼的是第三点。

要继续向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奶奶隐瞒父亲已经去世的事实

他要用一个善意的谎言,为奶奶守护住最后一点念想

这几个条件,哪里像一个年轻人能想出来的?

这种“保护性”的责任感,与当年父亲向家人隐瞒病情的做法,何其相似。这是一种血脉里的传承

罗京的父亲听闻儿媳要再婚,并且孙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后,表示了理解和支持

而那位富商,更是被罗疏桐的孝心和担当深深感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所有条件。

一个新家庭的组建,没有建立在物质或简单的感情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罗京留下的家庭责任与孝道文化的共同认同之上。

这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告慰。

结语

如今,罗京已经离开多年,人们依然会怀念他那字正腔圆、掷地有声的播报。

但或许,他最深远的影响,并不在电波里,而是活在了他家人的行动中。

他用一生诠释了“责任”二字,而这份责任感,最终化作了最温柔也最坚实的回响,引导着他的家人穿越了最沉痛的岁月,并以一种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方式,让这个家得以延续和升华。

这,或许才是这位杰出的播音员,一生中最成功,也最动人的一则“播报”。

来源:云莳一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