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斗剧结局对观众情感的影响,本质是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冲击”双向作用,让观众在代入角色经历后,产生复杂且分层的情绪反馈,核心可归纳为4类典型影响:
宫斗剧结局对观众情感的影响,本质是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冲击”双向作用,让观众在代入角色经历后,产生复杂且分层的情绪反馈,核心可归纳为4类典型影响:
1. 共情式“意难平”:为角色遗憾,代入自我情感
这是最直接的情感冲击。结局中主角或配角的情感悲剧(如挚爱离世、真心被负、理想破灭),会让观众深度代入角色处境,产生“遗憾感”与“惋惜感”。
- 例如《如懿传》如懿孤独离世、《甄嬛传》果郡王惨死时,观众会因“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期待落空而揪心,甚至因角色的无力感联想到现实中“求而不得”的遗憾,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部分观众会通过讨论、二创等方式抒发这种“意难平”。
2. 价值观冲击:打破“圆满期待”,引发对“权力与情感”的思考
宫斗剧结局极少呈现“权力与情感双丰收”的圆满,反而常以“权力登顶却情感空无”收尾,这种设定会打破观众对“胜利=幸福”的固有认知,引发深层思考。
- 看到《甄嬛传》甄嬛成为太后却孤独无依,观众会意识到“权力无法填补情感空缺”;看到《金枝欲孽》无人真正幸福的结局,会反思“后宫争斗无赢家”。这种冲击让观众跳出剧情,开始审视现实中“利益与情感的平衡”,形成超越剧情本身的价值共鸣。
3. 情绪释放:“善恶有报”带来的爽感与慰藉
针对“反派覆灭”的结局(如《延禧攻略》反派被惩罚、《母仪天下》赵氏姐妹自食恶果),观众会因“正义落地”产生强烈的情绪释放感。
- 宫斗剧中反派的恶行(陷害、构陷、伤害主角)会积累观众的“压抑感”,而结局中反派的覆灭,恰好满足了观众对“公平”的期待,带来“爽感”;同时,主角在历经磨难后存活或掌权,也会给观众“坚持终有回报”的心理慰藉,缓解剧情前期的紧张与压抑。
4. 情感留白:开放式或悲凉结局带来的余味与沉浸
部分宫斗剧结局会留下“留白”(如《金枝欲孽》尔淳远走后的未知、《步步惊心》若曦魂穿后的留白),或呈现彻底的悲凉(如《大明宫词》太平公主的精神覆灭),这种结局不会直接给出“答案”,反而会让观众在剧情结束后仍持续沉浸在情绪中。
- 观众会主动脑补角色的后续命运,或反复回味“后宫无情”的核心主题,这种“余味感”会延长情感影响周期,甚至让剧情成为长期讨论的话题,形成“越遗憾越难忘”的情感记忆。
来源:小于影视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