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生万物》中的大脚娘一角,她凭借出神入化的演技,让自己从一个连海报头像都“不配”拥有的配角演员,而成为了万千观众心目中的“心头好”。
迟篷终于“火”了。
虽然迟了一些。
但她还是被更多观众所看到了。
因为《生万物》中的大脚娘一角,她凭借出神入化的演技,让自己从一个连海报头像都“不配”拥有的配角演员,而成为了万千观众心目中的“心头好”。
这不仅印证了一位真正有实力的老戏骨的厚积薄发,而且更反映了观众审美正在从“追逐流量”,到“演技为王”的蜕变。
迟篷在《生万物》中,演了一个很不起眼的配角。在这个角色的身上,没有太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几乎全程都是作为陪衬的角色出现。但为何迟篷能从一众老戏骨中脱颖而出?
是因为她演得实在“太像了”。
无论是农村老大娘的肢体动作,还是脱口而出的山东鲁南方言,乃至蓬乱的头发、指甲缝嵌泥等细节,都让她对“大脚娘”这个角色,进行了极致还原。
所以,与其说大家喜爱的是迟篷,不如说观众是在向真正为艺术而生的演员,进行致敬。
这也是大家对表演行业审美的一次升级。
随着迟篷的“走红”,她身边的另一个人,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那就是她的丈夫智磊。
导演智磊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与迟篷恩爱了41年不离不弃?至今低调无绯闻?
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迟篷的艺术道路上,给予了她无私的帮助和默默的支持?
今天,就让咱们一同来探寻答案吧。
1960年2月,智磊出生于山西忻县。
智磊没有见过自己的爷爷。因为在他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他的爷爷已经去世有10年时间了。
但我觉得,智磊的故事,应该从他的爷爷智澄开始说起。
智磊的爷爷智澄,字镜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慈善家。
智澄
智澄出生于半耕半读的家庭,早年曾在忻县中学就读,与民国著名书法家宁超武是同学。中学毕业后考入燕京大学,然后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攻读英文专业,毕业后曾赴南洋教书。但1926年他回国毅然加入了北伐的队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
1927年4月,他随部队开赴豫南,并连续参加了数次战役。在战斗中不幸被敌军子弹击中,受伤两处。而在送往后方医院救治的途中,他又遭匪徒袭击,身中18刀,性命危在旦夕。所幸在战友的合力保护下,终于突围成功。智澄昏迷三日后方醒来,可手臂受伤严重,已致残,无法继续作战,只好离开部队,进入北平一所中学任教。
智澄与难童在陕西汉中西北儿童教养院的难童合影
智澄一生爱学生,爱孩子。他不仅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才,而且更在抗战时期,救助了无数名流亡孤儿。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儿童教育事业。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智澄再次踏上抗日救亡的队伍。他辗转在武汉、重庆等地,一路上看到许多无家可归的孩子因饥寒交迫而夭亡,心如刀绞。于是他产生了创办一所难童学校,将这些孩子收养起来的想法。
陕西汉中西北儿童教养院毕业照
1939年8月10日,智澄来到了陕西汉中,并开始在这里筹建“西北儿童教养院”。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建设,这所教养院正式成立,并开始接收沦陷区的流亡儿童和抗日阵亡烈士的子女。
但创办这所教养院非常艰难,首先政府所划拨的资金非常有限,而且经费还常常不到位,于是智澄只好四处“化缘”。有时他甚至通过自杀的方式,来向当局进行抗议,才使得办学资金,得以解决。
1944年智澄接收了安康儿童教养所,1946年又接收了西安儿童教养院。这期间,有差不多3000名抗战时期的难童,在这里读完了小学课程,然后升学深造,或走上社会。他们中有的参军加入抗日的队伍,有的则成为外交官和教授,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才。
从1939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教养院的院长,一直都是智澄。至今他的铜像纪念碑,仍屹立在汉中他工作战斗过的地方。
在学校,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一些达官显贵的子女来到教养院,也一律平等。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不仅是严父,更是慈母,对学生们的关心,无微不至,所以又被孩子们称为“智妈妈”。他的善举,不知感动过多少人,又不知令多少孩子得到了温暖的归宿,和光明的未来。
但智澄虽然对无人接济的流亡难童处处照顾,却对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格外严厉。他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必须和其他的难童一起过集体生活,不允许有任何特殊待遇。而当教养院需要精简人员时,他首先就给自己的妻子李林徐做动员工作,让其带头离开教养院。
智澄一生都光明磊落,又正直无私,所以他的事迹被口口相传,他的人格魅力被不断赞叹。
而他的这些品质和精神,对于他的后辈子孙来说,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智一桐
后来年幼的智一桐随父母辗转来到了陕西,并和儿童教养院的其他孩子一同成长。
但在智一桐17岁那年,为教育事业奉献了一辈子的智澄因病离世,年仅46岁。
父亲的早逝令智一桐万分悲痛,但同时父亲的言传身教,又使他接受了无私奉献精神的熏陶,和爱国情怀的传递。
智一桐在电影《西安事变》中
他因为从小就爱好文艺,所以在中学毕业后考入了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1953年毕业后参与创办了西安话剧团,并成为其中的演员。
1958年,西安电影制片厂筹建,26岁的智一桐参与其中,并成为西影厂的元老级演员。在《永恒的友谊》、《延安游击队》、《生命的火花》、《桃花扇》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
智一桐(左五)在电影《永恒的友谊》中
智一桐的戏路很宽,不仅能演“小生”,而且还能演“中生”和“老生”。
其中电影《桃花扇》中的陈定生一角,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他那种专业的做派,浑厚的嗓音,和朴实的表演,却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智一桐在电影《桃花扇》中扮演陈定生
而正当智一桐在大银幕上崭露头角的时候,他的大儿子也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他就是智磊。
话说智磊的母亲,也是一位演员,名叫温熙云。是当年智一桐在西北艺术学院戏剧系读书时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和智一桐一同进入到了西安话剧团做演员,曾在《日出》等经典话剧中出演角色。
智一桐(中)在电影《桃花扇》中
所以智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但长大后的智磊,却并没有像父母那样成为演员,而是遵从自己的心愿,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1978年,18岁的智磊,考入了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当时,和他一同进入北电同一间教室的,还有一位来自西安的学生,那就是张艺谋。不过张艺谋比智磊足足大了10岁。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西安六君子,分别是王小列、智磊、张艺谋、侯咏、顾长卫、赵非
在智磊备考北京电影学院期间,智一桐也迎来了自己演艺事业创作的黄金期。他陆续在《碧海红波》、《蓝色的海湾》、《丁龙镇》、《生活的颤音》等电影中出演了角色,并逐渐形成了自己内敛深沉、精准传神的表演风格。
《生活的颤音》剧照
跟张艺谋一进学校就颇为引人注目所不同的是,智磊在北京电影学院处于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状态。这应该与他的个性和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
智一桐当然算是西影厂最具影响力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在电影《西安事变》、《风雨下钟山》、《流亡大学》中的表演,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智一桐剧照
但智一桐虽然在事业上取得了毕竟辉煌的成就,但他却一直都保持着谦逊低调的作风,多年不骄不躁,安心专注于每个角色,而并非追名逐利。
另外他从艺多年,却从未有任何绯闻传出,与妻子温熙云的相濡以沫,也对智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智磊
1982年,智磊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后,回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做摄影师,成了西影著名导演滕文骥的工作搭档,两人合作了多部作品。其中在《黄河谣》这部电影中,智磊通过摄影构图、造型设计等多方面思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将一条黄河古道,拍出了雄浑的气势。
而在《黄河谣》这部电影中,他的妻子迟篷,出演了女二号柳兰。她凭借细腻传神的演技,将角色的倔强、泼辣与柔情,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是的,从第一次在《黄河谣》中看到迟篷起,我就觉得,这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实力派演员。
智磊和迟篷,是在1985年拍摄电影《野妈妈》时相识并相爱的。当时,迟篷是这部电影中女一号罗碧桃的扮演者,而智磊则是影片的摄影师。
迟篷在电影《野妈妈》中
迟篷比智磊大一岁。跟智磊所不同的是,她并非出自艺术之家。但她从小就爱好文学,并立志成为一名演员,在舞台和银幕上,演绎不同角色的人生。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迟篷考入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成为山东话剧团的演员,和倪萍、徐少华、赵娜等成为同事。
迟篷(右一)与倪萍(左三)等同事合影
他们中最先登上银幕的,是赵娜,随后是跟迟篷关系最好的倪萍。倪萍被借调到八一厂出演《女兵》这部电影时,逢人便打听哪个剧组需要女演员,最终找到正在筹拍《红线》这部电影的八一厂女导演王少岩,极力推荐推荐迟篷,最终使得迟篷也开启了自己的银幕之旅。
迟篷长得的确不算特别艳丽,但她的表演实力却早早就显露无疑。
1984年,25岁的迟篷,接到中央电视台女导演蔡晓晴的邀请,在电视剧《红叶,在山那边》中出演了角色,并因质朴准确的演技,而获得第4届飞天奖最佳女配角奖。
倪萍说,她是在1988年,才因出演电视剧《雪城》才获得了第6届金鹰奖最佳女配角奖,比迟篷足足晚了4年。可见她对得奖,还是非常在意。
然而迟篷却不同,相比得奖和名利,她显然更专注于对不同类型角色的创造。
这一点,与智磊的父亲智一桐非常相近。
所以,才会“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吧?
其实,现在回头看,智磊和迟篷,的确是同一种类型的人。
他们都是那种对艺术抱有纯粹热爱的人,因此更有共同语言。
但他们对物欲和名利要求却并不高,所以始终活得潇洒又自在。
智磊与迟篷夫妇
他们的婚姻,也比张艺谋、倪萍等更有“雄心”的人,更为牢固和安稳。
据倪萍说,迟篷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很讲究的人。有一次她俩一块去青岛拍摄电视剧《美丽的事》,看到一家出口转内销的店里面,在卖一种漂亮的“花边”,把迟篷高兴坏了,一下就买了好多。然后回到北京,她把家里的窗帘、床单、被套、沙发垫啥的,全都缝上了这种花边,觉得简直美极了,就像个童话世界似得。还对倪萍说,等我哪天去你家,也给你家窗帘,全都缝上花边。
但同时这个迟篷,又极其容易得到满足,一大包“花边”,就能让她拥有“童话世界”,一个廉价的草编包,也能让她乐半天。
智磊也是一样,在影视圈打拼这么多年,他身在名利场,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的“卷”和攀比,比如谁谁谁又在国外获奖了,谁谁谁又哪儿买豪宅了,谁谁谁又把全家办到国美国去了。可智磊都对此无动于衷。
在这个圈子里,不跟人攀比,只踏实走脚下的路的人,实在太难得了。
当他的那些老同学纷纷在世界各地置办豪宅的时候,他和迟篷,只在北京的郊区,买下了一座房子。过寻常的日子,享安心的生活。
这只能说,他的爷爷智澄和父亲智一桐,给了他非常好的榜样和指引。
老演员智一桐
迟篷更是如此。光怪陆离的演艺圈,女明星之间争奇斗艳,似乎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可迟篷显然志不在此。
我们很少能在一些流光溢彩的社交场所看到她的身影。就连出席金鸡奖颁奖典礼,作为获奖提名演员的她,也是一袭布衣,一双胶鞋,就去了。难怪网友打趣她:去买菜,顺便参加了一个颁奖礼。
倪萍说,迟篷这些年一直都有自己的审美,坚持穿布的、麻的衣服,而且全都自己做,只因为轻快又舒适,还不贵。
智磊能娶到这么朴实、随性的媳妇,能说他没眼光、不幸福?
小两口1984年相识,1987年在西安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生下一个乖巧的女儿。但女儿刚满三个月,迟篷就将孩子交给婆婆照顾,自己前往剧组报到去了。对此,智磊虽然心疼媳妇,但对她的事业心,却始终支持。
这么多年来,智磊和迟篷在事业上相互帮衬,比翼齐飞。智磊掌镜的电影《春天的狂想》、《暖春》、《在那遥远的地方》、《西贡姿色》等在光影、色彩、氛围渲染等诸多方面,都可圈可点。
后来他也跟同学张艺谋一样开始转型做导演,执导了《永不消逝的电波》、《大漠青春》、《新白娘子传奇》、《嘉南传》、《临江仙》等作品。
迟篷更凭借实力成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老戏骨”,无论是《安家》中的严阿姨,还是《幸福到万家》中的林桂枝,无论是《小巷人家》中的庄奶奶,还是《生万物》中的大脚娘,也甭管是多么不起眼的小配角,她都能凭借朴实无华的表演,将角色最具烟火气的一面,呈现到观众的面前。
所以,为何迟篷会如此受欢迎?
是因为她不悬浮,不做作,真实接地气啊。
而她的事业心和表演风格的形成,显然也得到了公爹智一桐的指点。
智一桐1997年退休后,并未因年龄增长而减少拍戏频率,反而爆发出了超级能量。他所扮演的角色类型之多,很是令人咂舌——《站直啰别趴下》中的冯老先生、《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高拱、《霸王别姬》中的青木三郎、《狗十三》中的爷爷,每一个,都人各有貌。
智一桐在电视剧《狗十三》中
2020年,他还有在电视剧《景德镇》中出演张父一角,这年他已经88岁了。
所以说对于智磊和迟篷来说,父母长辈已经在他们面前树立了标杆,那种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才是他们最看重的财富。
如今迟篷火了,但迟篷和智磊却并未因此而激动万分。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火与不火,有何重要?
所谓“火”,不就是被更多人认识,并因此可以收获更多资源吗?
但显然这并非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
智磊
在了解过智磊和迟篷的成长背景后,我们才会发现,智磊爷爷智澄的无私、父亲智一桐的“重艺轻名”,才更像明灯,给了他们淡泊名利的指引,和精神智慧的支撑。
迟篷从艺数十年坚持不接商业广告,始终固守着“为角色而存在”的境界。这种境界远非那些对知名度有过多追求的人,所能比拟的。
而智磊多年来的沉稳自信,也对“浮华易逝,作品永存”有着自我认知。
他们,也许永远不会像大明星那样光芒万丈,但心无旁骛地追求艺术的极致,不炫耀,不张扬,不作秀,像所有的“宝藏夫妻”那样互相成就,难道不比“流量泡沫”,更能带来穿透岁月的精神正能量吗?
来源:DJ雅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