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因为新电影,而是因为他8年前的一段采访。视频里,他摇头晃脑,一脸“你懂个屁”的自信,说着那句魔性的咒语:“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还有黑哥们的语言是不通的。”
最近,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吴京刷屏了。
不是因为新电影,而是因为他8年前的一段采访。视频里,他摇头晃脑,一脸“你懂个屁”的自信,说着那句魔性的咒语:“坦克是没有后视镜的,枪炮是不长眼的,还有黑哥们的语言是不通的。”
一夜之间,全网掀起了“吴京渲染大赛”。AI换脸、鬼畜特效、疯狂模仿……那个曾经在银幕上让我们热血沸腾的战狼,转眼就成了社交网络上人人调侃的小丑。
更惨的是,他出品的新片《再见,坏蛋》,上映6天票房仅26万,在一片嘲讽声中,仓皇撤档。
很多人都在问:吴京到底怎么了?
但今天,我想问一个更深的问题:是我们变了,还是吴京变了?
我们亲手“杀死”了一个英雄
让我们先把时间调回到2017年的夏天。
那一年,《战狼2》像一颗核弹,引爆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56.8亿的票房,至今仍是很多人心中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
你还记得电影院里的情景吗?当吴京饰演的冷锋,手臂缠着国旗,带领车队穿越非洲的交战区时,整个影厅里弥漫着一种近乎神圣的激动。许多人眼含热泪,攥紧拳头,那是一种压抑已久的情绪释放。
电影结尾,一本中国护照上出现的那行字——“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更是成了年度金句。
那时候的吴京,不仅仅是一个演员。他是一个符号,一个图腾。他用拳头和子弹,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美的英雄梦:中国人走到哪里,都会被尊重和保护。
这个梦,在当时,是我们最需要的精神食粮。
可短短几年过去,梦,好像醒了。
当缅甸妙瓦底的电诈园区,成为无数中国家庭的噩梦时;当同胞王星被骗至海外,靠女友在网上哭诉求救才引发关注时;当“一本护照就能把你从任何地方带回来”的豪言壮语,撞上了冰冷的现实时……
大家猛然发现,电影里的爽文,并不能照进现实。
于是,失望的情绪开始蔓延,并最终找到了一个宣泄口——吴京。
人们冲到他的微博下,用一种近乎残忍的黑色幽默“召唤”他:
“冷锋,妙瓦底需要你!”
“别拍了,快去救人啊!”
他们真的指望吴京去救人吗?不,他们是在用这种方式,亲手“杀死”那个曾让他们无比信赖的英雄符号。
这像极了一场迟来的叛逆。我们当年把他捧得多高,现在就把他摔得多狠。因为那个由他构建的、关于绝对安全的英雄梦,碎了。
而梦碎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满身“爹味”、摇头晃脑、让我们感到不适的“油腻中年”。
硬汉的B面,是拿命换饭吃
在我们开始嘲笑他“坦克没有后视镜”之前,我们似乎忘了一件事。
吴京,是真的差点死在坦克履带下的。
为了拍《战狼》,他主动申请到特种部队服役18个月,吃住训练都和真正的士兵一样。5+2负重越野、武装泅渡、跳伞……所有项目他都玩命上。他身上那些伤,不是特效化妆,是真刀真枪留下的勋章:
6岁断鼻子,8岁脑袋开瓢,14岁下肢瘫痪,17岁断脚……拍《太极宗师》打断手指,拍《杀破狼》对打甄子丹,4根实心木棍硬生生打在他身上。结婚那天,他是拄着拐杖去的。
他那些被我们当成笑料的“狠话”——“我跳过楼你跳过吗?中国的蚯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当我们把这些话从他的人生经历里剥离出来,它们听起来确实狂妄、刺耳。但如果你知道,这是一个从6岁就开始受伤,靠着一身伤病和一股不服输的狠劲,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才熬出头的人说出来的,你或许会多一分理解。
他不是在炫耀,他只是在用一种最笨拙的方式,诉说他拿命换来的履历。
还有一个我们几乎都不知道的吴京。
2008年,汶川地震。那时的吴京远没有现在这么红,十字韧带断裂,刚刚伤愈。他没有通知任何媒体,自己拉着物资,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身份,一头扎进了重灾区什邡。
他不是去拍几张照片就走,而是在那里待了整整3个月。
他和救灾的僧人、志愿者一起睡帐篷,40多度的高温下搬运物资,累了就睡在水泥地上。因为物资紧缺,他跟着寺庙里的僧人一起吃素。
当地罗汉寺在地震后接纳孕妇,诞生了108个“罗汉娃”。吴京深受感动,认了其中两个孩子做干儿子。直到后来谢楠采访他,这段往事才被外界知晓。
罗汉寺的住持素全法师后来回忆说:“如果有人再对我说,演员到灾区是作秀,我会反对。至少我见到的吴京不是这样。他留给我的是真男儿的本色,是善良的本色。”
你看,这个被我们贴上“小丑”、“油腻男”标签的吴京,他的B面,是一个拿命拍戏的疯子,也是一个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默默行善的普通人。
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将吴京的A面(战狼英雄)和B面(拼命三郎、慈善义工)放在一起,一个巨大的矛盾体就出现了。
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他?
其实,吴京从来没变。他还是那个有点直男、有点糙、信奉“爷们儿就该流血流汗”的北京汉子。
真正变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风向,和我们每个人的心态。
在那个国家自信心急速攀升的年代,我们需要《战狼》这样的叙事,来确认我们的强大,来安放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吴京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集体情绪,他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也吃到了最大的红利。
但现在,风向变了。
宏大叙事开始退潮,个体的悲欢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当一个年轻人要为下个月的房租发愁时,你再跟他讲“虽远必诛”,他会觉得无比遥远和虚无。
我们不再需要一个英雄来告诉我们“你很强”,我们需要的是现实能给我们一份“你很安全”的保障。
这就是为什么,当王星事件发生后,舆论的矛头会不约而同地指向吴京。因为他所象征的那个“绝对安全”的承诺,在现实面前失效了。大家把对现实的失望,转化成了对这个符号的嘲讽。
在这个过程中,吴京有错吗?没有。
那追捧或嘲讽他的人有错吗?也没有。
只是,我们都长大了。
长大了,就不再轻易相信童话了。我们开始明白,国家的强大,不应该仅仅体现在电影里英雄的拳头上,更应该体现在现实中完善的法律、高效的领事保护、以及对每一个普通公民权利的尊重与捍卫上。
写在最后
回过头看,吴京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我们通过他,看到了自己的热血与激情;也通过他,看到了自己的焦虑与失望。
如今,全网对他的群嘲,与其说是一场网络暴力,不如说是一场集体的“祛魅”。我们不再把任何人神话,开始用一种更审慎、更批判的眼光看待那些被推上神坛的偶像。
这,或许就是认知觉醒的代价。
或许,我们从来就不需要一个完美的英雄。我们需要的,是看清英雄也是凡人的勇气,以及,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亲手去创造一个更好世界的努力。
至于吴京,当潮水退去,喧嚣散尽,他依然是那个满身伤痕、还在坚持拍自己想拍的电影的动作演员。
而我们,也终将告别那个需要“战狼”来壮胆的自己,走向一个更成熟、更理性的未来。
欢迎在文章结尾给我点一个【赞】和【小红心】,你的支持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来源: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