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冰冰做电商,被人多次恶意索赔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9 17:24 1

摘要:该名大学生拍视频声称面膜有飞虫异物,向Fan Beauty Diary索赔上万元。但经核查,开箱视频真实性明显存疑,且该用户关联账号在短时间内有多次高额索赔记录,属于恶意索赔。

作者|亮亮

编辑|文定

女神范冰冰也逃不过被薅羊毛。

近日,范冰冰主理美妆品牌Fan Beauty Diary公开披露了一起2024年某大学生蓄意索赔事件。

该名大学生拍视频声称面膜有飞虫异物,向Fan Beauty Diary索赔上万元。但经核查,开箱视频真实性明显存疑,且该用户关联账号在短时间内有多次高额索赔记录,属于恶意索赔。

品牌方还表示,近四年来,Fan Beauty Diary已连续遭遇多起手法高度雷同的恶意索赔事件

和Fan Beauty Diary一样,近年来被职业打假人、消费者恶意索赔干扰正常经营的商家们越来越多。这些职业索赔人究竟都是怎样的“作案手法”?商家只能硬着头皮“赔付”吗?我们一起通过Fan Beauty Diary的案例来看看。

大学生造假开箱视频,4次索赔2万多

据中国美妆网数据,Fan Beauty Diary品牌2024年营收达14.5亿元,排名中国美妆品牌第35名。天猫、京东、小红书、抖音是其主要经营的电商渠道。在今年天猫618大促期间,Fan Beauty Diary新品面膜在李佳琦直播间10秒卖出10万盒。

就是这样一家“成绩斐然”的美妆品牌,却被同一团队,在同一年内,以类似“产品存在异物”的理由多次索赔,累计索赔金额高达24735.3元。事情经过究竟是怎样的呢?

2024年底,Fan Beauty Diary 收到一起关于京东平台所售Fan Beauty Diary 麒麟竭菌菇丝发酵修护面膜(以下简称龙血面膜)含异物(飞虫)的投诉。该用户通过视频提出质疑,向品牌提出退还消费者所付款金额3844元,且索取11532元的赔偿,即下单金额的3倍。

这是本案件的第一个疑点。该名用户为京东平台的注册新用户,在Fan Beauty Diary京东店铺首次下单,且第一次就购买了3844元的同一款商品

接到异常投诉后,Fan Beauty Diary立即针对此事件启动全面调查:调取同批次质检报告(显示合格);生产线监控(无异常)。同时Fan Beauty Diary还组织了内部员工模拟测试还原开封场景,并委托第三方影像鉴定机构进行专业分析。

本案件的第二个疑点是,开箱视频拍摄中,消费者(职业索赔人)手持面膜撕开包装袋,但有短暂的几秒钟,面膜包装的上半部分消失在视线里,随后面膜从包装袋中取出,即发现有飞虫。Fan Beauty Diary团队通过模拟此种拍摄手法发现,异物(飞虫)可以在包装袋口短暂消失的几秒里,被迅速塞入袋中,造成面膜本身存在异物的假象。

该名用户提供的支付宝收款信息和与职业索赔群体存在高度关联,成为本案件的第三个疑点。调查发现,该用户关联账户在同年内还曾多次向品牌天猫、京东店铺发起过异物投诉,并分别索赔603.3元、7185元和5415元,累计索赔金额高达24735.3元。

如此一来,所有证据均指向该事件为一起有预谋的恶意索赔行为。在属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全程监督下,Fan Beauty Diary法律团队依法向当事人出示了完整证据链,该用户承认投诉内容失实,主动删除不实视频,并向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撤回了相关投诉。

最终,Fan Beauty Diary表示,“考虑到其悔过态度及学生身份,在涉事者主动删除不实内容、撤回投诉并承诺不再进行类似行为后,我司决定暂不追究其法律责任,给予其改正机会。”

“被敲诈”的商家们

像Fan Beauty Diary一样,被恶意索赔的商家不在少数。

就在上个月,淘宝卖家庄先生就遇到了一位自称“衣服里藏针”的买家。据庄先生所述,一位买家在其店内购买了衣服,收到货后向他发送了一张衣服里藏针的图片,要求其赔偿2000元。

由于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他没有怀疑,不但道歉还立刻赔款1000元,并承诺会在买家原封不动寄回衣物和针头后再赔偿1000元,但该买家说针已经丢掉了,收取1000元后就不了了之。

但很快,庄先生就在网络上发现了不少和他一样遭遇的卖家,这才发现自己被骗。他向淘宝反馈了问题,但客服表示私下转款淘宝无法解决,因此也无法封禁买家账号。

2023年,芜湖警方就破解了一起以网购食品有异物为由,敲诈电商食品企业的案件。2022年,刚毕业不久的魏某为了方便快捷赚钱,先后在某电商平台购买“三只松鼠”“好想你”“盐津铺子”“良品铺子”“百草味”等店铺的食品。

随后,魏某再将前期购买的食物变质后放置已购食品内,以食品安全为由敲诈商家。截至2023年11月,他共作案三四十起,获利3万余元。有行业人士指出,除了索赔金额外,这群职业索赔人有时还会将未退回给商家的商品,在闲鱼等二手平台上低价出售,二次获利。

还有消费者一个月内拨打60次市民热线,投诉15家商家,反映食用购买的食品后出现发烧、腹泻、呕吐现象,要求商家赔偿。经调查,其提供了相关证据,但证据系伪造。

派代了解到,这些索赔人单笔订单往往只会索要几百至一千元,商家如果要去报案,一般会被按购物纠纷对待,达不到立案的标准。

遇到类似的事情,商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即使报警或者向平台申诉,由于证据链不完善,或者达不到立案标准,很难得到妥善的处理。

那么,为什么职业索赔和恶意投诉的案件越来越多呢?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部分消费者利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条款(如“假一赔十”),通过“知假买假”或针对商品标签、标识等非实质性瑕疵发起索赔。还有部分消费者通过伪造证据(如调包商品、篡改生产日期)骗取高额赔偿,甚至形成团伙化操作。

这群职业索赔人常选择中小商家或成长型电商企业,利用其法律知识不足或惧怕曝光的心理,以“不私了就起诉”施压,迫使商家支付赔偿。

从电商平台的角度来说,平台规则和投诉机制的‌设计失衡‌是重要诱因。一方面,为吸引消费者,平台曾过度倾向“仅退款”等政策,导致部分消费者滥用机制,无需举证即可获赔,商家需承担商品和运费双重损失;另一方面,平台对商家保护不足,投诉处理流程缺乏透明度,例如扣罚保证金或封店时未充分沟通,商家维权成本高。

从监管角度来说,现行法规对职业索赔的界定模糊,商家举证成本高,再加上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缺失,职业索赔人可跨城区重复举报,商家大多选择“息事宁人”,变相助长了这一风气。

风向变了,“羊毛党”不会一直胜利

职业索赔和恶意投诉的泛滥是消费者逐利行为、平台机制缺陷与监管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需通过完善法律界定、优化平台规则及强化跨部门协同来综合治理。

好消息是,无论是平台规则、商家心态,还是监管态度都在逐渐发生改变。未来“羊毛党”、“职业打假人”“职业索赔人”不会一直胜利。

首先,法院的监管态度在变。从更新的法条解释、各地法院的最新判例中,派代总结了三点趋势:

一是法院审理案件时,会严格审查职业打假人是否以合理生活消费为目的。若被认定为“知假买假”或以牟利为目的购买商品,法院可能不支持其十倍赔偿诉求。

二是法院将严惩伪造证据行为,比如调包、放置异物等伪造证据的“钓鱼打假”行为。

三是团伙操作打假索赔类案件将不受理。若职业打假人存在团伙化操作、冒用他人名义投诉,或短期内对同一商家进行大量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将不予受理。 ‌

其次,平台规则在变。拿淘宝天猫来说,2025年升级异常订单识别模型,自动拦截“羊毛党”并返还推广费;提供“仅退款”申诉通道,通过后由平台赔付商家损失。

抖音电商近日也出台了识别非正常消费者订单的新规,京东也在不断加强异常订单识别技术,平台新规逐渐在向更合理的方向进化中。

最后,面对职业索赔人、职业打假人,商家的态度也在改变。从此前的“都愿意息事宁人”,到现在“有人愿意发声呼吁”,比如Fan Beauty Diary,商家们也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遏制不良风气。

派代建议商家遇到恶意索赔时,要快速响应并收集证据,比如保留交易记录、沟通截图、物流凭证等,以及对异常订单(如短期内大量购买同款商品)保持警惕,及时核实购买动机。

双方冷静沟通,判断索赔合理性。若属恶意行为(如伪造证据、调包商品),明确拒绝并保留录音等证据,与此同时通过向平台申诉通道、市场监管部门说明情况,寻求帮助。若遭胁迫式举报(如“不给钱就曝光”),可报警或起诉,利用《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打击伪造证据行为。

除了被动应对,商家们还需主动出击,从源头防范风险。一方面,严格进行进货查验保存完整的采购单据,确保可追溯性,规范商品信息与宣传、定期清理库存,避免“踩雷”职业打假人高频投诉点;另一方面,建立行业信息共享机制,与同行共享职业打假人黑名单,以及最新索赔套路和证据造假方式,协同应对团伙化索赔。

风向变了,羊毛党、职业打假人、恶意索赔者不会一直胜利,商家的合法经营权益终归会得到保障。但这还需要监管方、平台方和广大商家们的共同努力,还电商市场一个合理公平健康的经营生态。

来源:派代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