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文艺作品数量虽如繁星涌现,立场问题却愈发凸显,不少创作在价值取向上步履蹒跚、甚至出现严重偏差。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生万物》,正是这样一个值得警惕的典型。该剧所引起的争议,不仅在于艺术表达,更在于其是否试图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翻案”,是否在动摇我们共同的历史
当下,文艺作品数量虽如繁星涌现,立场问题却愈发凸显,不少创作在价值取向上步履蹒跚、甚至出现严重偏差。近期播出的电视剧《生万物》,正是这样一个值得警惕的典型。该剧所引起的争议,不仅在于艺术表达,更在于其是否试图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翻案”,是否在动摇我们共同的历史记忆与价值根基。
《生万物》被不少观众和批评者指出,存在明显的美化地主阶级的倾向。剧中地主宁学祥被塑造为所谓“勤俭持家”“善于聚财”的形象,与《白毛女》中黄世仁、《暴风骤雨》中韩老六等经典反派地主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刻意“去妖魔化”甚至“人性化”的再现,表面上是在追求“历史真实”,实质上却是在消解土地革命的历史正当性——它遮蔽了地主阶级作为剥削者的本质,也模糊了那段艰苦斗争的社会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
更加令人愤慨的是,面对舆论质疑,竟有人以“Y视把关+有关部门审批”为托辞,企图剥夺公众批评与反思的权利。某位前胡姓主编抛出此类论调,不仅逻辑荒谬,更体现出一种主动放弃思考的“奴才心态”。审批机制固然存在,但它从来不是“免罪金牌”,更不代表价值判断的绝对正确。历史上众多作品播出后又遭下架,正是最有力的反证。这种试图以权威压制讨论的行径,无异于把观众当作“沉默的韭菜”,其本质是反对批评、拒绝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为地主阶级翻案,就是在为剥削制度洗白。回望旧中国,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而57%以上的贫雇农却无地可耕。地主阶级凭借土地垄断榨取农业剩余,或用于兼并土地、或挥霍浪费、或窖藏闲置,严重阻滞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他们不是历史的推动者,而是革命的障碍物。
图片来自网络
土地革命,则是一场彻底的社会解放。它使三亿多农民获得了约七亿亩土地,摆脱了沉重的地租剥削,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不仅改善了生活,更为国家工业化积累原始资本、开辟国内市场,也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坚实基础。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大规模推进,粮食产量显著上升,中国才终于走出延续近三百年的粮食危机。这段历史,绝不是可以被轻描淡写、甚至扭曲重构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今天我们重提土地革命,不仅是为了还原真相,更是要正视现实:当前某些“先富”群体缺乏正当的价值叙事,而《生万物》一类作品,恰恰试图从历史中为他们拼凑合法性。但历史的判决从不容忍篡改——地主阶级之所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正是因其落后性与反动性。文艺作品不能沦为剥削者的涂脂工具,而应成为推动进步、凝聚共识的舆论载体。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必须坚定地拒绝这种错误的创作倾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引领文艺批评,捍卫革命的真实叙事。唯有如此,文艺才能发挥正能量,真正服务于人民,而不是为罪恶的历史招魂。
来源:和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