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35岁逆行人生路,这次她如何用“素面妈妈”打破偏见?

天堂影视 内地明星 2025-08-29 09:21 2

摘要:要是人生能有“标准答案”,马丽这卷子八成早就被打了红叉:35岁结婚,还是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弟弟”;37岁怀孕、快38岁生娃;从喜剧熟门熟路地转身去演一个带自闭症儿子跑马拉松的单亲妈妈。您说,这到底是“自我证明”,还是被时代裹挟着硬拐弯?更尖锐点儿问一句:我们

要是人生能有“标准答案”,马丽这卷子八成早就被打了红叉:35岁结婚,还是个比自己小十一岁的“弟弟”;37岁怀孕、快38岁生娃;从喜剧熟门熟路地转身去演一个带自闭症儿子跑马拉松的单亲妈妈。您说,这到底是“自我证明”,还是被时代裹挟着硬拐弯?更尖锐点儿问一句:我们是真的在关心她,还是在拿放大镜挑别人的生活瑕疵?

她的轨迹不复杂,却处处有硌脚石。起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加入开心麻花,和沈腾一搭一唱,像《夏洛特烦恼》这种喜剧里,她是火力点也是定海神针。偏偏人红是非多,网上一度把她和沈腾凑成绯闻,殊不知人家早结了婚。她老公姓许,比她小十一岁,家里做健身器材生意,当时不算出名。她结婚那阵儿,她已经35岁了,娱乐圈这年纪,不少人就开始掰着手指头算“巅峰期”和“保质期”。于是质疑来了:这么年轻的老公图冲她名气来的吗?一盆冷水后,又一盆。后头她37岁怀孕,快38岁生了儿子,争议更大:有人说年龄大风险高,有人叹“事业要耽误”。更糟的是,那段时间她接的几部戏在豆瓣上接连不及格,外界评价像秋风扫落叶,冷得透骨。她自己后来收了心,回炉练活儿。现在,新片《千金不换》要上映,演的是单亲妈妈陪着自闭症儿子跑马拉松。宣传里她素面朝天,朴素衣裳、老式手表,骑车带娃见教练,整个人有股子真实的疲惫劲儿,跟她在喜剧里那个“开口就笑”的马丽判若两人。至于她老公,这些年一直在旁边打配合。过去上真人秀,为了帮她拿奖,主动上场,甚至故意扮丑衬老婆。网上总有人说他不靠谱,可两口子现在看着感情稳定,常常一块儿接送孩子上学。马丽自己说,选的这条路没错。挨骂也好,沉默也罢,她又开始接戏拍戏,时不时发点幕后小视频。最近的宣传里,儿子说要跑马拉松,教练一开始还不愿意教,这戏眼来得很现实。

掰开揉碎争议其实是老三样:年龄、婚姻、事业——三个词,一堆刻板印象。先说“姐弟恋”。一边喊着“爱情自由”,一边对女方年长充满警惕:他是不是图你的?他靠不靠谱?这种逻辑套在马丽身上,活像拿显微镜审计别人的婚姻账本。可婚姻不是投资组合,也不是给吃瓜群众看的真人秀。再说“大龄生娃”。到了37、38,确实有医学风险,但风险该由当事人跟医生讨论,不该变成键盘侠的口水计票。更妙的是,事业滑坡这口锅经常扣在女演员头上:作品口碑不好?生娃耽误了吧。可作品评分牵涉剧本、制作、宣发、搭档,演员当然要背责任,但也不至于被一棒子打成“从此糊了”。她选择回炉练功,再尝试现实题材,这不是“认输”,更像一次转型的自我校准——喜剧出身的人,最怕的是只有一种笑法;演员要长成“耐看型”,总得过几道坎。至于《千金不换》的题材,自闭症、单亲妈妈、马拉松,听上去很“文艺片式沉重”,但宣传里那条骑车送娃的路,灰扑扑的光线,倒是把戏从“苦情”拉回了“生活”。这种题材最忌“标签化励志”。孩子不是工具人,妈妈也不是苦行僧。要紧的是演出真实:矛盾、倔强、软弱、又硬着头皮往前拱的那股轴劲儿。观众愿不愿意买账,关键看她能不能跨过去“喜剧演员只能搞笑”的那道坎。她这回收饰演、退光环,是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普通妈妈来演。成不成,得走到银幕前见真章。

把镜头往生活里推,你会发现,这事儿其实和我们离得不远。工作日早高峰的马路边,多少家长骑着车、一手扶把一手护着书包,眼神里那股既焦急又坚定的劲儿,和宣传视频里是一个路数。很多家庭里,孩子有学习障碍、社交障碍或者只是“慢半拍”,父母不会喊口号,只能稳稳当当地试,先问问教练肯不肯教,肯教就接着磨,不肯教就换一家,或者干脆自己当教练。有人说这叫“鸡娃”,可对当事人来说,那就是日常。一地鸡毛里,偶尔有一根羽毛能亮一下,就算不错。再说伴侣的存在感。我们习惯在新闻里找“完美另一半”,现实大多只是“搭把手的那个人”:关键时刻站出来,平时一块儿接送孩子,吵吵闹闹也能把日子往前推。马丽老公在综艺里的那点“扮丑衬人”,说不上壮举,倒是把“共同体”的意思演明白了:不是谁成全谁,而是你做你的努力,我做我的努力,拼成一个家。也许这才是我们最熟悉的生活肌理。

更深的一层,是我们怎么看待女性的“人生时间表”。娱乐圈像个加速器,年龄被高亮、选择被放大,所有人都盯着你下一步:结不结、要不要、转不转。可谁规定35岁之后就只能“见好就收”?谁说生了娃就会永久性“掉线”?与其把女性的人生当股价看涨跌,不如承认,这是一个人的长期工程,节奏有快有慢,赛道有宽有窄。马拉松这个意象放这里挺合适:你可以是陪跑的妈妈,也可以是被陪跑的那一位;你可以在第5公里掉速,也能在第30公里找回呼吸。对行业来说,现实题材的受欢迎不是“苦难消费”的回潮,而是观众对“真诚表达”的渴望。喜剧演员跨到现实题材,不是“降维”,而是从“包袱”转向“分寸”。能不能把自闭症家庭的日常演得不悬浮、不猎奇,这是专业上的硬杠杠。对公众而言,别再用审判式围观去消费别人的婚姻、年龄和母职。那个“迟来的尊重”,别让它总迟到。

回到马丽。她没选易道:既不抱怨命运,也不躲在舒适区。被骂过、被质疑过,低口碑挨过,还是挑了个难的角色。她说“这条路没走错”,我信与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银幕会给答案。片名叫《千金不换》,听起来像一句宣言:那些被讨论来讨论去的选择,终归是她自己的,不换。我们去影院看她演一个“素面的妈妈”,也是在看一个演员,从热闹里退出来,向内走一步。

你会为她的这次转身买一张票吗?你在意的是她的年纪、婚姻,还是那段骑车送娃的路?留言里说说看:当生活把你逼到拐点,你会怎么拐?

来源:萌系盟AwbC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