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穿帮镜头大赏:塑料大棚现身民国田野,导演当观众傻吗

天堂影视 内地剧 2025-08-29 14:47 1

摘要:最近,一部号称"年度匠心巨制"的年代剧《生万物》火了,但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精彩,而是成了全民"大家来找茬"的欢乐源泉。塑料大棚出现在民国田野、冬天里绿得发亮的新鲜大葱、数不清的群演人数……这些离谱的穿帮镜头让观众直呼:"导演,您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误解?"

最近,一部号称"年度匠心巨制"的年代剧《生万物》火了,但不是因为剧情有多精彩,而是成了全民"大家来找茬"的欢乐源泉。塑料大棚出现在民国田野、冬天里绿得发亮的新鲜大葱、数不清的群演人数……这些离谱的穿帮镜头让观众直呼:"导演,您是不是对我们有什么误解?"

网友们一边追剧一边笑到捶地,直接吐槽:“导演这是把我们当傻子糊弄呢吧?”

最先被喷上热搜的就是“民国大棚”!镜头一扫过田地,明晃晃的现代塑料大棚就杵在那儿。有网友直接甩出历史资料打脸:

“1956年以色列人才发明现代大棚技术,民国农民用上这玩意是穿越了?”更绝的是大棚还不止出现一次,简直成了剧组的“钉子户道具”。

要说最出戏的还得是“冬日鲜葱”。大雪纷飞的场景里,演员手里攥着根绿得发亮的葱,水灵得像是刚从菜市场买的。北方网友直接笑喷:

“这葱比我夏天买的都新鲜,剧组是从哪搞来的反季节魔法葱?”有人调侃:“建议剧组改拍奇幻剧,这葱绝对是魔法道具。”

彩钢瓦屋顶的出现也同样让人啼笑皆非。在黄牛拉磨的场景中,远处的彩钢瓦屋顶格外刺眼,作为一种现代建筑材料,它的出现无疑是对历史的一种“改写”。

海鲜穿帮更是离大谱。在那个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年代里,海鲜本就稀缺,价格更是不菲。

对于靠种地为生的山区百姓而言,吃上大虾几乎是天方夜谭。更何况,当时的保鲜技术有限,从海边运输到山区,大虾大概率早已变质。

有沿海网友算账:“那时候没有冷链运输,等运到山里早就臭了,这吃的怕是腐败的味道?”吃货网友的关注点更清奇:“还是盐水煮的,剧组道具能不能走点心,至少做成红烧的啊!”

除了大虾,那盘出现在偏远山区饭桌上的“大虾”,简直是违和感爆棚。这盘大虾,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外来客,打破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认知。

数数环节直接让数学老师气哭。剧情明确说有91人开会,结果热心网友一帧帧数下来,把主角配角全算上才63人。网友吐槽:“剩下28个是隐形人?导演是不是对91这个数字有什么执念?”

这种失误不仅破坏了剧情的严谨性,也让观众对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产生了质疑。

更魔幻的是绳索消失术。封四被推下城墙时明明双手自由,站起来时突然就被绑上了。网友玩梗:“建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魔术手法比刘谦还厉害!”

还有人认真分析:“可能是剪辑师熬夜加班眼花了,但这锅得导演背。”这一反复无常的绳索,完全无视剧情的逻辑和连贯性。

妆穿帮更是笑死人。一场激烈的马匪打斗戏中,一个被吊在半空中的马匪在挣扎时,脸上的假胡子竟然意外掉落。

那原本用来增加角色凶狠气质的假胡子,此刻却像一个滑稽的装饰品,在空中晃晃悠悠,瞬间让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变得喜感十足。

弹幕瞬间炸锅:“这胡子是临时工吧?”“演员:导演我胡子掉了,能重拍吗?导演:没事,观众看不出来”。

除了人物妆造,拍摄场景的细节同样存在诸多问题。冬天出现的苍蝇都被眼尖的网友逮到了。生物学爱好者在线科普:“常温苍蝇在15℃以下就冻僵了,雪地里活蹦乱跳的苍蝇是变异品种吗?”

最让人无语的是人造雪道具。为了营造出冬日雪景的氛围,剧组在演员的肩头撒上了人造雪,可这人造雪看起来却像极了面粉,毫无真实感可言。

网友一针见血:“这怕是面粉厂赞助的吧?但凡用点化肥都比这像!”

《生万物》中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穿帮镜头,或许是因为拍摄周期较短的缘故。一部仅仅36集的电视剧,拍摄时间大概率就两三个月。

这样高强度的赶工之下,服装、道具、化妆等各个环节都变得仓促草率,漏洞百出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这种对速度的盲目追求,归根结底是制作方缺乏对历史和观众的敬畏之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应该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再现,是对观众情感和时间的负责。

但一些制作方却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不惜牺牲作品的质量,将观众当成了可以随意糊弄的对象。他们在拍摄前没有进行充分的历史调研,对道具、场景的选择缺乏严谨性。

在后期制作中也没有认真审核,导致这些明显的穿帮镜头堂而皇之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现在打开社交媒体,到处都是《生万物》穿帮镜头的集锦视频。网友们边笑边骂,播放量节节攀升。

导演可能没想到,精心准备的剧情讨论没上热搜,这些穿帮镜头却成了全网爆款。影视剧制作是该回归初心了,否则下次观众记住的不会是剧情,只会是绿得发亮的冬葱和塑料大棚。

来源:嘻嘻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