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被网络上分享的“沉默十秒钟”感动了。“沉默十秒钟”是鲁豫对谈易立竞的视频播客的切片内容:在易立竞谈到独自一人闯北京最困难时段时,情绪突然上来了,她在调整情绪,她在安静地等待她。
安静地等待情绪的发生,是很高级的尊重。
最近被网络上分享的“沉默十秒钟”感动了。“沉默十秒钟”是鲁豫对谈易立竞的视频播客的切片内容:在易立竞谈到独自一人闯北京最困难时段时,情绪突然上来了,她在调整情绪,她在安静地等待她。
如果遇到没礼貌的人,可能随口就说了那句“不至于吧”。但鲁豫很巧妙地回应了这个问题。大概意思是,她作为土生土长北京人,以前没有意识到其实自己拥有和享受着比别人更优裕的条件,但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思想觉醒后,人变得谦卑,最后发现,自己的起点就是比别人好。这间接地肯定了对方面对苦难所付出的努力。
完整看完这期的播客内容,我摘写了一些内容。这场对话太精彩了,摘录的部分内容,都可以作为我工作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
不能因为要顾着自己的饭碗,砸了别人的饭碗。
生活都不容易,有时候利益之间就是存在矛盾的,就拿我曾经在的教培行业举例子。销售要顾着自己的业绩,可能就会伤害到家长的利益,伤害到孩子的未来。有的交易是成全,有的交易是利用,但在我看来,教培行业里的交易,很多是利用。所以如果没有基本的道德底线,教培行业的初衷就会变质,教育竞争就会恶化和扭曲,孩子就要承担这些欺骗带来的内耗。
天赋。
我相信天赋,有的人天生就适合做某些事情,有的人天生做某些事情就是比别人更高效。有可能它是勤奋的积累,有可能是技能的叠加,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它就是能让你做这件事比别人更有优势。你应该为具备某种天赋感到骄傲,并把它变成你的优势。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发现是一回事,使用又是一回事,真正让你跟别人拉开距离的,可能就是天赋。
先把人当人看,再去表达信息。
这句话没有原话,是我解读出来的。关于冒犯和不冒犯的区别,就基于出发点是尊重还是单纯的功利。这涉及到所有的人际沟通场景。说话的技巧很重要,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对方当做是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在里面有一个很好的陈述,那就是不把对方设定在特定领域里,也不把对方标签化,就是把对方看作是一个人,拥有独立完整人生的人。在这样的前提下的对话,对方都能感受到你的尊重,那么表达的信息,只是还原更真实的人而已。
另外,更深层的解读是,“异化”让我们对人,对物的理解已经脱离了其本身,而是纯粹探讨它的功利意义。就像她们谈到,作为新闻工作者,如果把人异化,那么对谈的对象就变成了纯粹的信息来源,对谈的目的就是纯粹地挖取自己或者社会感兴趣的信息,仅此而已。这样的表达信息,其实是对采访对象的不尊重,信息也不完全真实。
精英叙事。
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说,但是我想到了另一个词,那就是幸存者。现在互联网发达,信息传递更高效,但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反而变得越来越片面了。就像那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一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往往是一些成功者的案例,但我们忽视了成千上万的默默无闻但也努力前行过的“没成功”者。还原真实的社会,就需要我们识别“精英叙事”。
认知局限带来的遗憾,可能都不算遗憾,对这部分不成熟的表现,我们要学会放过自己。
这句话是她们谈到人生复盘,回忆过去的某些时刻,自己在某些情景是可以做的更好的。但易立竞说了上面这句话。这让我想起某个心理学学者说的那句话“现在的你,是过去无数次正确选择所成就的你。”认知局限带来的不是错误,而是成长。回顾人生,一定要像读历史一样,你要明确知道那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无可改变的事实,它的作用,不是让现在的你后悔和遗憾的,而是让你以史为镜。放过自己,才能觉察当下。
不容易。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经历过苦难,然后把苦难施加到未来人身上,另一种是将心比心。“不容易”这三个字其实是很重的。一个人小有成就后,他很容易会站在高位看待众生,容易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一个人如果看到这种生命个体活着的“不容易”,那么他就更有动力去改变点什么,即使不能,他也能活得更用力,至少不为这个社会增加负担。现在的教育,我们很容易把某种思想或者理念极端化,例如快乐式教育或者苦难式教育。我的理解,现在的教育之所以会制造了“空心人”,正因为我们在拘泥于某种形式,某种技术或者某种知识,缺少根本,就像一个没有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以教育更加应该回归个体的人格塑造和价值观培养。“不容易”这个词,就是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对真实社会的解读,是理想和现实的平衡。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正确看待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而不是困在理想社会里。
命运。
这个词是出现在“成功秘诀”的话题里。成功只会出现在成功人士的人生中。所以成功是具备必然性的。所谓的必然性,是因为我们看到一个人成功时,他已经成功了,所以这是命运。所以易立竞说,她就这么努力地活着,就这么走到了今天,没有引领者,与其说是成功的秘诀,还不如说是命运使然。其实命运就是人生轨迹,它就像随机漫步一样,每一个节点都是成就你的关键点,但每一个节点又可能是独立存在的。命运,只不过是你把每个当下都活好了,可能有一个节点叫“成功”而已。
认真的正反馈。
视频中易立竞讲的是她每次提出问题时,她父亲都能给出认真的正反馈。但“认真的正反馈”在所有的人际沟通中都非常重要,它是有效沟通的重要条件。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忽略了这个关键点。家长很轻易地把孩子当作是孩子,而不是一个更平等的人,所以家长跟孩子互动时,就容易无视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者敷衍孩子的问题。其实这源于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尊重。在人际沟通中,交流为什么会无端终止呢,其实也不是无端,就是没有认真的正反馈。就像我们平时聊天软件的聊天,一句“哈哈哈”好像是环节了尴尬,但如果这个“哈哈哈”没有后文,其实它就是一句敷衍,是话题终止的信号。当然,如果沟通本身就是无效沟通,我们就可以忽略这种小细节。但在情感互动和教育互动中,认真的正反馈是必不可少的。
对外界不期待,就不孤独。
最近我退出了很多聊天群,也关闭了朋友圈很久,我越来越理解这句话的含金量了。这让我想到《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社会加速,让我们对沟通反馈的效率也有了要求,即使没有信息提醒,我们也会不定时点亮一下屏幕看看有没有新信息动态,朋友圈入口没有小红点或者数标我们也要点进去下拉一下朋友圈首页,我们对朋友的来信抱有太高的期待了,导致我们越来越陷进交流焦虑。如果一天都没有新的信息,甚至没有广告的短信,我们甚至会怀疑手机是不是网络坏了,是不是手机欠费了……
对外界不期待,就不孤独。这句话让我想起,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我很期待线下的交流互动,但有一天,我跟朋友说了一句话:我已经不喜欢坐到一起各玩各的手机的氛围了。
在热闹中的独处,才是真的孤独。如果线下的聚会只是堆在一起各玩各的手机,相当于,一个坐在你对面的人,你都无法顾及,那么线下的聚会就完全没有意义了。我们既不尊重对方,也不享受当下,如果这样,还不如线上聊天。线上聊天,如果我觉得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对话,我可以假装看不到这条信息就做自己的事情了,但线下我做不到假装看不到大家在玩手机。
所以,在我脱离了所有圈子以后,我反而觉得自己不孤独了。
有趣是被高估的期待。
我曾经在微博看过一条动态,我稍微修改了一下,然后发了个朋友圈:其实我是一个无趣的人,无趣到时常一个人做饭,看书,跑步,看云起,等雨下,追月升,逐日下。
朋友圈的动态我有调侃的意思,其实我享受这种“无趣”,因为它是我的“有趣”,只是在很多人眼里可能是一种无趣。
有趣,其实仅仅是你享受的事情。就像孩童的好奇心一样,每个孩童对不同的事物好奇,但至于好奇什么事物才算好奇,没有定论。
最后想说点啥。
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总能给人很大的力量。虽然,她们都是成功者,都是成功者对来路的陈述,对未来的看法,但是,她们没有成功者的优越感。情感是真挚的,内容是充实的,表达是清晰的。
我觉得那个记忆力天赋如果真的随着年龄增长而丢失,是不会让人恐惧的,因为思想不是建立在记忆力上,而是藏在沉淀里头,表达,其实是对思想的传递,不是信息的搬运。她信手拈来的名字和内容,只不过是她用来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罢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我觉得她已经有足够的深度。一些观点,即使标注某个名人的出处,并不会让那个观点更正确或者更错误,因为内容只是内容,观众的认知还是观众的认知,判断对错是他们的工作。前提是那些观点是符合陈述者本人的价值观的。
以最有力量的话结束:我知道我有那么一格电量,我就靠这格电量,我死皮赖脸地活着。
图片来自《陈鲁豫漫谈:对谈易立竞》视频播客截图
PS:摘录词组、语句不全是节目的原话,有的是我理解后整理的语句。大家亲自去观看或者聆听可能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来源:综艺鹅苗苗